浅析歌剧《飞出苦难的牢笼》的创作及演唱处理
2017-09-10童欢
【摘要】:《飞出苦难的牢笼》的创作巧妙汲取了西洋歌剧的技法,借鉴了西方作曲家在现代作品中节奏频繁变化的特点,被评为是“中国最早的歌剧代表作”;本论文主要是从作品的创作上、演唱处理上作分析,分析层次由整体到细节、由浅到深。
【关键词】:《飞出苦难的牢笼》;创作分析;演唱处理
歌剧在十六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便开始产生,它通过把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生动地体现、塑造人物和景致。
中国歌剧产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历经坎坷,在中国早期的歌剧中,《草原之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面采用西洋大歌剧艺术形式而创作的歌剧作品,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要属第四幕中女主人公侬错珈的唱段———《飞出苦难的牢笼》,它被评为是“中国最早的歌剧代表作”。
一 、《飞出苦难的牢笼》简介及创作分析
(一)内容简介
《飞出苦难的牢笼》是歌剧《草原之歌》的重要唱段之一,由罗宗贤作曲、任萍作词,e小调作品;讲述的是头人赶走了曲中女主人公侬错珈的情人阿布扎,并把侬错珈关在了牢笼里、备受折磨,不知阿布扎的去向,描写抒发侬错珈在狱中无比思念阿布扎与强烈渴望得到自由之情。
(二)《飞出苦难的牢笼》的创作特点
1.歌词创作上
歌词以叙事为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属非方整性的长短句式,如一首动人的散文诗,接近口语,清晰、自然,无华丽词藻、无重复语句,真实自然地描写出了女主人公侬错珈的内心活动。
2.旋律创作上
旋律特显叙事气质,旋律语言个性鲜明、简洁流畅,随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变化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如泣如诉,音域跨度较大,将近两个八度,情感表达清新自然,准确生动。
3.节奏上
此作品的创作巧妙地汲取了西洋歌剧的技法,借鉴了西方作曲家在现代作品中节奏频繁变化的特点,出现了不合常规的重音,被人为打破的小节线,甚至无节拍形态,可使演唱者能驾驭节奏、对其有直觉的把握,给予演唱者自由、即兴挥洒的空间。
(三)主题思想分析
此作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侬错珈在狱中无比思念情人与强烈渴望得到自由,反映了中国旧社会的封建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坚强和对得到自由的坚定信念!
(四)情绪分析
总体来讲,此作品的情绪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最后一段中三句“飞出这苦难的牢笼”把歌曲情绪逐渐推向高潮,顶峰音a2,便是此曲的高潮点。
(五)节奏分析
由于这首曲子最突出的特点便在于它变化多端的节奏。
“节奏”看似抽象的一个词语,实际上节奏本身就存在于人的本身,人的这种节奏观念使人有时会无意识地对本身并没有强弱变化的音响也会产生节拍的感觉,如听到钟表“滴答”的声音就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它的“一重一轻”。
此作品因为是以叙事性的歌词与旋律为主,自由、不受约束之感,再加上女主人公丰富、起伏不定的情感变化,借鉴西方作曲家在作品中处理节奏的特点,“节奏”随剧情频繁变化,最生动、确切地诠释了此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此作品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前奏结束后)到34小节,这一部分均为四分节奏,3/4 、4/4 、3/4拍交错进行,旋律总体优美舒展。这样的节奏语气十分吻合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与她当时声嘶力竭的呼喊,在这期间节奏3/4、2/4拍交替进行;经过与此前相同的6/4拍的间奏后歌曲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以八分节奏为主,音乐变得比较活跃,音乐情绪趋于更加激烈;歌曲结束处是3/4拍、2/4 拍的交错节奏,渐慢、渐快交错进行,使其情绪一步步推进,,三个排比句“飞出这苦难的牢笼”,速度、情绪递进,音量渐渐加大,充分表现了侬错珈对自由的渴望,对阿布扎的思念与她急切的心情。
二、演唱处理
(一)语言
歌曲中的语言属于被音乐化了的语言或者说是歌唱性的语言,可直接起到传达、影响和感染观众的作用;除无词的声乐作品外,其他各体裁的声乐作品都是丰富的音乐动机与生动的语言有机结合。
1.吐字
(1) 首先应讲究准确的字音,中国语言中平舌、翘舌、鼻音、儿化音等,就如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节》中所说:“若字不清,则音调虽和,而动人不易。”所以在演唱此作品时不可忽略这个问题;(2)吐字“清”,千万不要误解成“咬死”;当然还应根据在歌曲情绪中的表达,例如:此作品中“你是死来,你是活?”要唱出女主人公痛苦和略带埋怨的情绪,就要唱的有力一些;還有在一些风格较强的民歌声乐中为了增加浓郁的地方韵味,演唱时应融入地方语言。
2.语气与音色
歌剧较一般歌曲而言,它带戏剧性,在演唱中要达到艺术效果,否则平淡无味,把握好语气与音色甚为关键。声乐艺术是运用轻、重、缓、慢、温和、仇恨等语气与虚实、明暗、刚柔、急慢的音乐色彩来表现作品情节中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此作品戏剧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因此應仔细抓好它的语气与音色表现。
(二) 旋律线
一首歌曲是否能达到感人的效果,其中不得忽视的是它的旋律线;波动大的旋律线会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委婉、时而激越。歌曲中的旋律线一般分平行、上行、下行三种;当然不完全是上行就做渐强处理,下行就做渐弱处理,上行、下行和平行,它们常常是混合交叉运用的,一定要灵活处理运用,在《飞出苦难的牢笼》中结束部分中两次“飞吧……”、三次“飞出这苦难的牢笼”音越来越高,旋律线上行,情绪愈趋激动,声音也随之由弱到强。
(三)节奏与速度
节奏可以说是音乐的支柱,在不同拍子的节奏中有不同的强弱规律,如三拍子的强、弱、弱,四拍子的强、弱、次强、弱,这些看似简单的特点直接影响歌曲的律动感与整体的乐感。前面说过,在《飞出苦难的牢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变化多端的节奏,直接影响歌曲的情绪与速度;这首曲子中,速度分Andante(行板)、Moderato(中板)、Allegro (快板) 三部分,而这些只标出了曲子速度变化的大致概括,而节奏则可直接影响到曲子细节上的速度变化。
(四)情感
我们常常听到评价某歌唱家的精彩演唱“声情并茂”,因为唱歌不只是发声,更重要的是传情。正如古语中所说的:“声为情役,腔为情役”,“情动于中,故行于声”,“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在处理歌曲情感时首先应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描写的大致内容和情绪;其次是读透歌词;然后是歌曲中的每一个表情术语、每一处节奏变化,每一个音符长段都应去剖析它们;有一句话“未成曲调先有情”,要做到这样的境界,还得加强自身思想、艺术等各方面的修养,在演唱时才能游刃有余的把握歌曲的情感。此作品在演唱时应表现出女主人公的这种性格。
(五)二度创作
对歌曲的二度创作取决于对歌曲的审美想象力演唱者要有丰富想象能力,正如德国思想家黑格尔也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演唱者应通过对歌曲作品深层次地分析,建立起自己的内心图像,创造新颖独特的艺术想象。
把自己置身于歌曲的情境中,演唱此作品作品时就应把自己想象成女主人公,身处阴暗潮湿的牢狱中,身临其境的表演,才能达到打动人的效果。
三、结语
此作品是作者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备受折磨的痛苦与她坚强不屈的性格,反映的是中国旧社会的封建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和中国劳动人民的坚强,对得到自由、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在演唱方面应该注意这是部表现力很强的作品,而节奏是诠释它最有力的骨架之一,节在对歌曲分析上必须做到全面,而歌曲分析的最终目的还是演唱,因此也务必有精细的演唱处理,然后是需要有优秀艺术修养的演唱者,做到 “声情并茂”,使听者可以从她的演唱中真切地感受了解到身陷牢狱中的侬错珈对阿布扎深沉的感情和无限的思念,以及对得到自由强烈的愿望与追求,以产生引起共鸣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童欢(1987.03—),女,籍贯:四川,工作单位: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