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龙桥群艺术特征分析
2017-09-10曾凌
曾凌
摘要:泸州境内有数百座明清时代的古龙桥,形态精美造型别致,至今保存完好。本文就这些古龙桥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古龙桥石雕的特点,为川南地区石刻研究以及以龙桥群为载体的中国龙文化地域化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字:龙桥群、 艺术特征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泸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先辈留下了很多历史瑰宝,龙桥群就是其中之一。泸州龙桥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实用性较强的平板石桥与大型圆雕结合起来,所有这样形制的桥梁被当地人统称为龙桥。龙桥独特的石雕造型在中国桥梁史上极具特色,非常有研究价值。泸州龙桥以龙雕为主题,是中华龙文化在地方的典型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当地人的生活、经济和社会状况,是研究民族迁徙、社会变迁的重要物证。
1、泸州龙桥群总体特点
泸州龙桥群的修建历时较长,查阅《泸州志》发现泸州境内曾建桥586座,在泸州志中有记载桥名的237座,现存有140余座。泸州龙桥群各具特色,其形态构造和所处的环境、地形有密切关系,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①龙桥多出现于九曲河及其支流沿线,整体呈现出分布范围广又相对集中,九曲河主干上的龙桥数量形态更精美。
②建桥选料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大众生产生活原则,如龙脑桥,其石材就来自九曲河上游一個叫盐滩坝的地方。
③龙桥群建造历史悠久,建造时间跨度较长,从最早的宋代开始,持续到明清两代最盛,修建龙桥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④石质平板无栏杆是龙桥群的特点,在桥墩上通常雕刻有瑞兽,石雕瑞兽头尾俱全,伸出桥墩两端。
⑤龙桥群石雕题材以龙为主,同时也有狮子、大象、麒麟、猪、牛、鱼、蟾蜍等较为生活化的动物,其形态多为圆雕,风格较写实,石雕均头部迎向水流方向,石雕个数多为偶数。
⑥桥梁结构精巧,整个桥梁是通过石板自身重量,利用结构力学、摩擦力学、杠杆原理等物理因素实现桥面和桥墩的紧密结合。桥面条石安放在"凹"或"工"字形的桥墩上,凹槽底边等距的小凹槽用于建桥时人工对位,安放好后嵌入圆木棒,起到支撑桥板,防止断裂的作用。桥体大小各不相同,根据所在水域的宽窄,因地制宜,桥面单块条石厚0.3-0.7米,长1.5-5米,宽0.3-1.2米。
⑦桥墩多采用单块条石,为了分水势将迎水面切为梯形。泸州地区水量充足,雨季经常发洪水,龙桥为了更好抵御洪水,避免洪水携裹物堵塞桥孔造成垮塌,其整体高度较平均水位线不超过1.5m。
⑧龙桥群蕴涵着民间艺术的深厚底蕴,表现出了泸州龙文化现象,是研究移民与本地民族融为一体后的多元素文化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
2.龙桥群石刻艺术分析
龙桥石雕主题多样,种类繁多,以写实为主,部分形态进行夸张变形,雕刻形式主要是圆雕,在此基础上辅以线刻和透雕作为装饰。题材以龙形为主,龙头统一面朝上游,龙尾朝下游。除龙外,还有狮子、象、麒麟、猪、牛、鳄、蟾蜍、鸭、雁、鱼等形象。
根据桥的规模,条石的特点,创造出的龙形鼻眼唇牙,耳角须翅一应俱全,眼球外凸、长嘴大鼻,有的含有宝珠,有的脚踏祥云,龙身或呈"S"状,或是隐匿于桥墩条石之中。根据石雕与桥面的高度存在差别,泸州龙桥基本可以分为:天龙、地龙、水龙。
天龙是指龙形横卧在桥墩之上,龙头仰望天空,有冲天之势者,龙头明显高于桥面。天龙较其他类型其龙身的雕刻更为细腻,线条更加流畅,例如龙脑桥、龙灯桥,如图2.1图2.2所示:
地龙是指龙身整个平卧于桥墩之上,呈现出"一"字形或是和桥墩合为一体,龙头高度与桥面平齐。例如风水桥、江安桥,如图2.3图2.4所示:
水龙其龙形雕刻与地龙相似,其龙身横卧于桥墩,但其龙头高度更低,通常低于整个桥面,龙头常年淹没在水中,只有旱季才能看到其形。例如白鹤桥、双龙桥如图2.5图2.6所示:
泸州龙桥修建历时较长,同时又聚集了官方主持修建和民间筹资修建,桥上雕龙形态也是千差万别,有些龙桥龙雕造型相对正式,形态更接近于官方对于龙形的刻画,另有一些石刻经过了古代能工巧匠高度提炼和抽象,将生活中的动物变成了桥墩上活灵活现的瑞兽。
龙桥群的集体修建,反映出泸州当时的社会情况,也是龙文化地域化的重要体现,对于龙桥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和研究泸州的龙文化。泸州龙桥文化是隋唐后的移民带入泸州的文化信仰与当地文化信仰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化,其巧妙的将龙雕与桥梁结合起来,赋予了桥梁实用性以外的艺术美感。龙桥的修建寄予了当地劳苦大众对于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万事顺利、身体健康等美好的心愿,体现了浓烈的民俗文化。对龙桥群艺术特征分析是为了深入的研究龙桥这一历史物证,是对以龙桥为代表的龙文化的发扬和光大。
参考文献
[1] 程思远.龙脑桥的传说[J].四川文物,1985,(02).
[2]张孜江.雕刻在石头上的龙文化.文物鉴定与鉴赏[J],2012,(01).
[3] 段波.龙脑桥趣闻[J].四川档案,2004,(02)
[4] 赵微.泸州龙桥价值探析[J].神州,2014,(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