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现代农业”背景下传统农村产业升级的价值探究
2017-09-09罗宛婷
罗宛婷
摘要:在“互联网+”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升级主题从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迅速聚焦到农业信息化和互联网领域,现已逐渐扩展到农村互联网金融。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是指运用现代化、智能化、多元化的自助设备,为村内农户提供电子商务及金融服务,集扶持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贫困户发展农副业、丰富农民生活、助力产业升级等多种功能于一站的综合服务渠道。文章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背景,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电商金融服务平台进行了意义阐述及探究。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互联网金融;意义
一、引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自“十二五”以来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新时期,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难度不断加大。以农产品为例,在国内外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多数较偏远地区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及可开发性资源推销渠道窄,部分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也会造成“价低卖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很多农产品的销售都是以传统的零卖、企业收购等模式为主,网络电商等线上销售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以建立电商金融服务平台为例的措施是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理论意义
(一)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经济当事人之间所拥有的信息不相同的现象。利益相关人所掌握的有关信息不对等,就可能导致一方利用自己的优势损害对方利益。但在市场经济中,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等的。一般情况下,卖方所掌握的信息要多于买方,因而信息掌握充足的一方就会通过向缺乏的一方传递信息而获利。双方所掌握的信息程度差别越大,利用信息获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传统经济学中,往往假定双方所掌握信息的程度是相同的,且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全面的,但在实际中双方通常情况下都不可能掌握对等的信息。传统经济学与实际生活的经济活动中的冲突可以由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因此,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农民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匮乏的,在交易中往往会处于弱势,而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的出现可以在很大成俗上弥补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对农民利益的损害。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通过信息的发布、向农民提供更多信息,使得农民更多了解有关市场的信息,缩小信息差距,为农民增收创设条件。
(二)过高的交易费用阻碍农村电商的发展
交易费用理论是科斯于1937年提出,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了节省这种交易费用,代替市场的新的交易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企业,而企业的不同组织结构也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的必然结果。
交易费用经济学包含以下几点基本结论,市场和企业虽可相互替代,却是不相同的交易机制。因而企业可以取代市场实现交易;企业取代市场实现交易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的管理费用。当管理费用的增加与市场交易费用节省的数量相当时,企业的边界趋于平衡(不再增长扩大)。
按照交易费用理论,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也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对农业信息整合与发布,使得买卖双方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各自所需商品。此外,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还可以为农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使农民“足不出村”便可一站式办理金融业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购买商品和自主创业的交易费用,有益于加速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农业的高风险性和低收益性
农业具有以下的特殊性,农业生产面临双重风险,即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利用动植物生长机理的资源配置行为,除了与非农业产品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外,还将面临自然风险,如地理、气候条件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农业生产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发散型蛛网市场。所谓蛛网市场,是指在该市场中商品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取决于該商品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对比关系。首先,由于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农作物具有周期性、季节性以及周期长等特点;其次,由于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小;最后,由于农业生产要素在其内部具有转换性,农产品的供给弹性较大。因此,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的波动必然危害整个农业的发展。这就体现了农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农业投资回报率低。农业的资产利用率低、资金周转慢。且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较慢,因而投资于农业往往得不到平均利润。
综上所述,农业本身属性反映了农业的高风险性和低收益性。因此,需要对传统农村产业进行产业升级,为农民创收。
三、现实意义
(一)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是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1公里”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环境都得到了不断改善,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89元,农村网民数量超过1.78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达到28.8%。然而由于金融服务不到位,资金融通与筹措一直是横亘在农村金融化面前的一道鸿沟,农民网上支付和创业贷款等金融活动都受到了很大阻碍。据统计,农村家庭正规信贷的成功率仅约为27.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5%。
而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有效提高利用效率。以四川遂宁市新黄村为例,新黄村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入驻新黄村后,不仅对村通公路的扩展大力扶持,而且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评级授信,运用财政贴息,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支持贫困户创业发展,此外,还为村民提供“5000元以内现金存取、多项补贴费用代收付、零损钞币调剂兑换、金融知识宣传”等综合便民金融服务。endprint
(二)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是农村扶贫的新模式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近几十年来,“三农”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也是所謂中国国情(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575万,减少1442万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多次发文强调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不能仅是向其捐钱捐物,不仅要“授之与鱼”,更要“授之以渔”,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目前这部分贫困人口多集中在交通不发达、信息较闭塞的地区,由于与外界交流匮乏,农民收入单一,只能将传统的种植业、手工业等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而由于农产品易受自然环境约束,传统手工艺品附加值较低,很难通过继续发展传统经济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而要对这部分农民进行扶贫,突出的一点就是要进行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化农村。
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的出现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平台便捷、高效地选购优质用品,减少频繁去县城选购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农民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金融服务如小微贷款等自主创业,在网上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增加经济来源,提高生活水平。
四、结语
“互联网+现代农业”涵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具有减少信息不对称等理论意义和精准扶贫等现实意义,但我国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发展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不足。目前多数地区农村电商与农村金融发展仍处于相对割裂状态,并未真正实现有机融合,即使是已经开办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的地区,政府“引路人”和“辅助者”角色把握不足,农村金融体系、网络信息系统等硬件设施尚不完善,农民金融意识淡薄、网络信任度不足等,均阻碍了村级电商金融服务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真正充分发挥其“惠民”作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时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与协作。
参考文献:
[1]张秀昌.对桃城区“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的浅显看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1).
[2]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09).
[3]姚军,苏战超.互联网金融法律问题论纲——基于金融企业实务的视角[J].科技与法律,2014(03).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