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

2017-09-09王立新

科技资讯 2017年23期

王立新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故此,将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大学生心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团,打造志愿精品项目,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引领志愿服务风向,探索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方法和措施,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步伐,以此助力社会工作队伍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b)-0200-03

Abstract:It is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internalize the spirit of volunteerism into the hearts of College Student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volunteer to create high-quality projects, enrich the content of volunteer service, volunteer service leading direction, exploring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volunteerism, so as to promot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pirit cultivation pace, help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team.

Key Words:The spirit of volunteerism;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Social work team

无论是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需求,还是民间组织或者学术界基于公众的召唤,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共识。关于就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研究就是从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和把握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方向出发,通过打造志愿服务社团组织和开创志愿服务精品项目,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夯实社会工作基础。

1 何谓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服务精神就是一种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的精神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以自愿参与为原则,以无偿奉献为前提,去做志愿服务工作,以此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社会工作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核心价值的风向标。高职高专院校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过程,是提高学生工作管理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曾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从中可以看出,青年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精神传承的一代,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坚实力量。

2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繁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个人为中心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糟泊思想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腐蚀影响比较严重,导致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呈积极服务奉献类型的相对变少,部分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意识淡薄,志愿服务呈功利性特点,这种志愿服务现象不仅影响了高职高专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也冲击了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发展壮大。

2.1 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观意向

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竞争激烈,这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正能量的价值观念形成,促使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缺乏担当意识、责任感和集体观念。以上现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应景”,有的是流行于形式。尤其是在节日时,志愿活动风风火火,节日过后,志愿活动来无影,去无踪,这是高职高专院校要破解的志愿服务精神培育难题。

在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之下,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热情呈不足的态势,参与志愿活动取决于兴趣和志愿的那种从众心理,以上这些严重影响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主动性。当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受从众心理的冲击而缺乏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缺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动性,并非是自愿参加,志愿服务热情不高。志愿服务团队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新老志愿主体工作衔接不畅,对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工作影响较大,志愿服务热情高涨的那一部分学生,對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自我价值和志愿服务精神提升较慢。基于此,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对高职高专院校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2 参与志愿服务的客观环境

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从根本上是志愿主体对志愿服务内涵、意义、内容等的准确把握和正确理解。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自上而下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也影响着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效果。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务必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关注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并将其作为学生工作品牌,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辐射和影响社会其他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就要以社会公德为根本,以助人为乐为主要任务,树立志愿服务目标,推进社会工作和社会公益事业有序发展。通过组织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强化和推动大学生走上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以此夯实高职高专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基础,引领志愿服务风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ndprint

3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是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主要阵地,这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成立志愿服务导师团队、发挥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和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来丰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去塑造志愿服务优秀文化和夯实志愿服务路径,为社会工作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3.1 成立志愿服务导师团队,培养志愿服务理念

成立志愿服务导师团,导师团的成员均是学有专长、业绩突出和志愿服务能力较强的知名社会工作师、校内专家及优秀学生。学生导师的选拔和任用主要考虑到知名社会工作师和校内专家的业余时间有限,很难拓宽志愿服务指导面。基于此,通过发挥学生导师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陷。开展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培训班,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志愿服务中去,做到高职高专院校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以志愿服务实践指导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充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通过志愿服务导师团队,重点突出以金融专业为主的专业性指导,有效指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身能力,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实际上就是要实现通过一个志愿者去影响身边的其他学生志愿者,同时利用借力打力的方法,开展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提高解决和研判社会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去服务更多的人,切实实现传帮带的效果。

3.2 发挥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塑造志愿服务优秀文化

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志愿服务品牌是一面宣传的大旗,只有形成了志愿服务品牌才能较好地做好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故此,高职高专院校务必要认清志愿服务趋势,做好志愿服务资源的整合,并且要做品牌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充分将中国传统文化、金融文化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机结合,形成优秀的志愿服务文化。通过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内涵,激励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以此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做好志愿服务新媒体平台建设,推进志愿者的集中注册、统一培训、年终表彰等工作,也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QQ群等其他网络平台的作用,传播和推广志愿服务文化,挖掘志愿服务文化精髓,形成志愿服务合力,以此大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有效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打好新时期志愿服务组织匮乏的攻坚战和保卫战。

3.3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培育志愿服务理念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按照章程组织成立非营利性、公益性、专业性的金融精英志愿者协会,以“金融三进、手拉手情系乡村小伙伴”等活动为载体,夯实高职高专院校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基础。以長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协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共有13届会员入会,累计人数达6077人,被评为长春市十佳社团称号。全体会员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12年风雨兼程,累计20余次走进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学生志愿者们发扬了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奉献爱心和真情。他们还心系农村的可爱孩子们,2008年,倡议开展了“手拉手”情系乡村小伙伴爱心活动,10年以来,受益人数达159人次,共45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始终秉承着关注农村贫困少儿学习生活、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活动宗旨,促进大学生和农村小伙伴树立改变家乡面貌、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爱心奉献校园、真情服务社会”的有益尝试。

无数善举诠释了这支志愿服务队伍在传承志愿服务精神,他们不仅无怨无悔,而且还做到了志愿服务常态化和制度化发展。他们通过志愿服务的项目平台,巩固了校园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效果,也促进了社会朝着和谐、正气方向发展。

3.4 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开拓志愿服务路径

我校以普惠金融调研为契机,赴辽源、通化和白城等地推进了“金融三进”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在推动普惠金融背景下,为贫困社区、偏远农村、困难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拓宽金融普惠面,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金融三进”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全校师生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志愿服务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实现金融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的普惠效果。要围绕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大力推动学校学雷锋、普惠金融社会实践和手拉手情系乡村小伙伴等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在“金融三进”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校以推动社会工作为根本,开创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工程。充分将大学生自身掌握的金融知识与具体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相结合,着重围绕“送理论、送服务、送文化、送温暖,做文明使者”即“四送一做”和“万名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来开展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同时,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做到学以致用,优化整合,在精细化上下功夫,积极与社区、农村、企业共建共做,打造共建志愿服务点,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内涵,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层次,开展金融理财知识进社区和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等志愿服务精品项目活动。

综上所述,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工作已经出发了,并一定会将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以此夯实我校十几年来的志愿服务工作基础,打造出一个有着金融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将志愿服务活动从校园做到社会,从社会做回校园,将其做实做细,有效传承和发展,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向前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N].北京:新华社,2013.

[3] 暑期普惠金融调研暨“金融三进”社会实践工作[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