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导向下民办高校的办学优势研究

2017-09-09邵丹

现代交际 2017年17期
关键词:民办教育通识教育职业教育

邵丹

摘要:在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时期,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深化改革。国家鼓励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因为具有灵活办学体制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等办学优势,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这使民办高校可以有效地融合“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不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历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民办教育 通识教育 职业教育 办学优势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123-02

时代赋予民办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在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发展时期,民办高校也随着教育机构的不断调整进行着优化发展。国家鼓励大力发展民办高校,这给民办高校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力地拓宽了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增加了其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与公立本科院校的传统教育体系相比,民办高校具有灵活的办学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办学资源等优势,更符合我国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要求,即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既补充了公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非职业性特点,又改变了高等职业教育类院校浓重的职业性标签。给处于转型期的民办高校带来了改革的春风。

一、民办高校可以有效地融合“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大多采用的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即所谓的“通识教育”,它包括数学、语文、计算机技术、文学艺术、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公民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开设这样的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技巧,提高他们的社交和表达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可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少职业能力素养。反观高等职业教育,即采用“专才教育”理念,往往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过于注重其“职业性”,忽略“高等性”。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培养出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的“就业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职业人”。这种具有自我发展素质的“职业人”,并不能依靠单纯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就能培养出来,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2016年6月12日,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及《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211”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为4718元,而非“211”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为3907元;从2013至2015届的本科毕业生中,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7%下降到25%,在300人的比例从45%上升为50%。高职高专毕业生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6%上升为60%。这意味着当前社会就业的现状:仅凭一技之长就能找到工作的技工,就业机会确实很多,在中小微用人单位的就业比例高于本科毕业生,但是薪酬水平不容乐观;而能够获得高薪酬待遇的一般本科或重点高校的所谓的“高材生”,在大型用人单位的就业比例下降,甚至在中小微用人单位的就业比例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为了避免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就业率很高,但在薪酬方面,却远远低于本科院校,当然也远远落后于“211”“985”等重点本科高校的现象。同时,也为了改变高等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严重地与社会服务需求脱节的现象,基于以上因素,处于转型期的民办高校抓住了这一机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转型时期的民办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有效地融合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即建立以“通识教育”为主、实践职业教学为辅的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既具有人文素养,在智力、身心和品格等方面均协调发展的合格人才,又具有创新能力、富有想象力、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这既满足了教育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高职教育方向上的应用和指导。

二、民办高校可以有机地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

我国的公立教育大多是相对统一的教育,具有大致相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要求和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对于保证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准和保持民族文化的传统是必要的。但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未来的中国,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技术工种多种多样且更换频繁,知识更新、技术刷新的周期缩短;未来也将是交叉学科的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也不应该被专业所束缚,如果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很容易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取代,所学的知识也很容易过时。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相互渗透,整合运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既对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为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機遇,带来了新的挑战。事实上,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也已经出台了相应的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显然,未来职业技术工人在就业市场上会更加抢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改变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但薪酬低的现状。目前,民办高校正处于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初期,这就迫使一些民办高校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长春光华学院张德江校长认为,民办高校应:(1)大胆地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即要建立一支“双师双能型”高水平教师队伍,实施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制度,坚持一系列的大练兵、大提高的师资培养,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大面积的网络培训课程,并要求上课的教师都要熟练地掌握多媒体等教学工具。(2)学生培养方案、教学课程改革以及校企合作教育等一系列创新发展模式,各学院(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都要走出封闭式、学术型、灌输式的传统培养模式,要各有特色,要体现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教育,和体现培养应用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或面向社会、真正按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培养人才,创新地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组织科技创新月、各个学院的校内模拟实训和举办英语体验节等,并将其教学成果以校园大赛的形式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将获奖作品和有经济价值的作品申请专利,联系合作企业将其推向市场,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endprint

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5年11月16日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相关院校的转型思路和模式,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目前,民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就是以培育“有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专才教育”,它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在民办高校里开设的有针对性的“通识教育”,又更好地完善了这一教学模式,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民办本科院校还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全面发展,达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目标,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发展需求。教育部于2016年7月18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提出了双创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突出的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进课程,强化实践;特别强调教学理念上知与行的统一和互动;特别重视教学环节上的实践教学;特别注重教学方式上的“做中学、练中学、用中学”,要求学生背会不算会,体会与做会才算会。《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应坚持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享共建的开放合作机制,坚持“政府投资建设,企业运营维护,学校购买服务”的创新机制。在国家的政策和政府的扶持下,民办高校大力推进与企业的合作教育,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做好这一点,才能面向社会,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渠道和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之优势所在。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下,我国部分省市的一些公立普通本科院校陆续建立起了以民营机制运作的二级学院,迄今为止,已经发展了十余年。目前,民办本科院校正处于准备迎接国家教育部合格评估的转型期,把握好这个难得的机遇,不仅关系到民办高校生死存亡的评建工作的胜利,而且也决定了今后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在这场转型期的战役中,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民办高校将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办学优势,来迎接面临的一切机遇和挑战,成功地办好民办高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这既有助于我国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完善,又有利于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高等院校將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更能促使转型期的民办本科院校实现自身优势最大化,最终为国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3).

[3]阙明坤,张韦韦.应用技术型大学:地方高校“升级版”?[J].教育与职业,2014(3).

[4]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5]马志情,杨晓丽.与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J].民办教育研究,2008(2).

责任编辑:孙 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办教育通识教育职业教育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民办教育持续发展研究
民办高校中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