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兴安盟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2017-09-09于静红张淑艳纪兆华

科技资讯 2017年22期
关键词:结构调整种植业供给侧

于静红++张淑艳++纪兆华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7.22.111

摘 要:兴安盟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低,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生态问题,促进农村牧业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去库存”,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补短板”,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以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为主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关键词:种植业 结构调整 供给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a)-0111-02

为适应种植业发展新要求,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兴安盟种植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对优化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兴安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兴安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经历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越来越紧,加之消费结构和产业发展的不断升级,以及国内外市场的深度融合,兴安盟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1.1 做好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兴安盟粮食连年增产,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明显改善,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扩大。油料、糖料等受资源约束和国际市场冲击,农民的积极性不高,生产出现下滑。与此同时,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优质特色、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市场紧缺、供不应求。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需求侧的升级也照见了农业供给侧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1.2 做好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过分追求土地产出能力,农业资源利用强度高,耕地地力透支严重,农业淡水资源缺乏,土地受到污染,生态环境压力加剧,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

1.3 做好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生产作业环节和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农业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加重,农民种植比较效益越来越低,特别是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以同等级玉米为例,美国玉米飘洋过海到我国口岸后,每斤价格都低于我国自产玉米价格,所以说调整结构迫在眉睫。

2 兴安盟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兴安盟农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种植业结构调整仍面临以下问题。

2.1 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空前压力

近两年,由于受国际市场冲击和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双重影响,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跌,部分农产品已经达到成本价格临界线。2016年,主要农产品中仅有马铃薯、稻谷、小麦的价格保持平稳略增,玉米、大豆和向日葵价格仍然呈波动下跌的趋势,市场销售持续低迷,特别是由于玉米滞销,不仅使种粮农民资金回笼困难,而且打击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增加。

2.2 农民结构调整面临困惑和反复

各地对调减替代种植作物存在盲目性和跟风现象,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对预期收益信心不足。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的问题。

(1)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导致出现不会调的问题。

尽管各旗县市都成立了一定数量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引导农民“抱团取暖”,但是目前入社农民比例很小,而且部分专业合作社职能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多数农民处于自我经营、自我管理的传统生产状态,信息渠道不畅,存在较强的从众心理,不会自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2)多数农民已经习惯多年养成的种植方式,存在不愿调的问题。

从2007年起,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实行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奖励激励下,该盟农民对玉米种植热情高涨,同时也加快了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步伐,农民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果改种其他作物,则需要不同程度地投入体力劳动,同时把更多时间耗在田间管理等环节上,影响了劳务输出等其他收入,因此存在不愿意调的问题。

(3)由于企业失信、市场不确定等原因导致的不敢调的问题。

在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自发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各旗县市始终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进行积极探索,但这些调整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有限,农民对发展经济作物、特色种植存在顾虑,觉得还是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有保障,即便价格低一点也可以销售出去,存在“不敢调”的顾虑。

2.3 龙头企业总量规模小,加工转化率低

龙头企业的实力大小,直接决定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效益。龙头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辐射带动功能和市场开拓能力受到一定影响,没有真正形成主导作用的产业龙头或知名品牌,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2.4 生产方式落后

兴安盟农业生产方式是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素质和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3 推进兴安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促進农民增产、增收、增效,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1 围绕“去库存”,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当前重点是消化积压农产品特别是玉米库存。针对兴安盟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实力弱、带动力不强、贡献率较低等问题,引进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大的新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3.1.1 集中扶持重点龙头企业

打造真正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拳头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引导和支持区、盟两级龙头企业率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提高订单面积,增强企业带动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能力。endprint

3.1.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借助外力,进一步嫁接、改造、整合龙头企业。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大引强”原则,引进发展新的大型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建设与农业的对外开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起来,着力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建设低碳、环保的外向型龙头企业。

3.1.3 加快在建加工项目的竣工投产步伐

对已签订的产业化重点项目,使其尽快投产达效,发展成为全盟各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同时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对企业失信行为予以有效管控,防止出现价格下滑、订单拒收问题的发生。

3.2 围绕“补短板”,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2.1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完善配套设施,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定高产和生态良好、设施完备、有利于机械耕作的高标准农田,切实扭转农业靠天吃饭、劳动靠人力畜力的局面。

3.2.2 加快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在制约机械替代人工的关键环节上攻关突破,普及推广先进农牧业机械,发挥农牧业机械在改进技术、节约增效、规模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通过机械化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节本增效。

3.3 推进以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为主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3.3.1 制度创新,引导流转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催生大型种植企业,使得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有利于集中大面积土地进行生产,可使结构调整后的总体收益高于成本投入。

3.3.2 技术创新,推广科学种植

研究推广轮作倒茬、错期播种等技术尤其是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鼓励轮作、谨慎休耕。积极引导农民改玉米种植为大豆、饲草料等作物,改玉米种植为玉米和花生间作套种;在山地丘陵地区,改玉米种植为杂粮杂豆、夏花生、夏地瓜等作物,通过轮作适当调减玉米的种植面积。

农业种植业结构破解不是一日之功,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抓住自治區成立70周年等难得机遇,推动兴安盟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石.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2] 韩清建.通许县政协关注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J].协商论坛,2010(6):26.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构调整种植业供给侧
探究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
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河北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代营粮食蔬菜种植业的条件分析
当前天然橡胶市场主要矛盾分析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