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电视节目的成人化现象
2017-09-08陈燕
陈燕
摘 要:儿童电视节目是以儿童为主要接收对象的节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节目越来越成人化,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思考和制作儿童节目。在这样的出发点下,儿童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是受成人控制的对象。儿童失去了主动性,使得儿童失去了选择和判断的权利,失去了从自己本愿出发的机会。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 成人化儿童 儿童本位
一、儿童电视节目的成人化的表现
1.动画节目里的成人化
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有不少儿童爱看的儿童电视节目,《小小智慧树》,《大风车》、《动画乐园》等。但也不排除有不适合儿童的,分析《虹猫蓝兔七侠传》其故事的情节,任务方面都类似于成人化的中国小说,在里面充满了过多的暴力色彩,基本每集动画片长度为15分钟左右,其中武打的内容就接近10分钟。[1]
曾经有段时间特别火的《果宝特工》,里面的名字来源于成人的缩影,橙留香源于人物楚留香,菠萝吹雪源于人物西门吹雪,究其语言内容,大多数是成人世界的语言。如:
“窗前明月光,洒了一头汤。举头拿毛巾,低头擦裤裆。”
在一集中还将“有情人终成眷属”改为“有钱人终成眷属”。这样充满粗俗的话语充斥着儿童的世界,对儿童的价值观将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儿童选秀节目的成人化
随着《中国好声音》的不断火热起来,少儿电视节目里面出现了《中国新声时代》,类似于《潮童天下》,《加油少年派》的节目也不断的出现。
如儿童选秀节目《我爱饭米粒》,2010年蹿红网络的4岁半“失控姐”是被娱乐到极致的小孩。4岁半的南京女孩莎莎因一段在电视节目中一再失控大哭的视频迅速蹿红网络后,凭借着超高人气,随即又录制了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的两档综艺节目,情绪失控的视频再次走红网络。有记者在与莎莎交流后发现,小女孩其实更爱笑,“失控”多因被电视台的人故意惊吓。莎莎的外婆还告诉记者,录制湖南卫视那期节目的时候,节目组的人一開始说好不会吓孩子,结果后来节目组设置的环节竟然是,两组人对抗,一组负责让她哭,一组让她笑,哪组赢了就不用蹦极。[2]
除了被娱乐、被恶搞外,许多参加电视选秀的小孩穿着打扮成人化,他们的言行举止也被教化得尽显成人社会的功名立场。如某电视台一档少儿才艺节目,让一位5岁的小女孩穿上“性感露背装”学扭臀。
二、儿童电视成人化的原因分析
1.从成人视角出发,缺乏儿童本位
儿童电视节目以成人的思维出发,去编造成人世界想象的儿童,有点类似于“小大人观”,儿童生下来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成人,或者是他们假想出来的儿童。[3]
从成人视角出发的儿童电视节目,会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会出现“少儿不宜”的东西,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大型动画片中,会经常出现“老公,我爱你”,“老婆,我爱你”等成人世界的语言,也会出现各种想法设法捉到羊或者煮羊的片段,据报道,2013年4月6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街道一男孩因模仿《喜洋洋与灰太狼》剧情与哥哥做“绑架烤羊”游戏,导致两名儿童被严重烧伤,由此引发轩然大波。
第二,从成人角度出发的塑造的儿童形象是为了取悦大人,如《我爱饭米粒》中的莎莎形象,还有《校园金话筒》、《中国新声时代》,《中国亲子游戏》等节目,最近几年流行很火的湖南卫视的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以明星和自己孩子相处的方式来给观众留下启发。
2.儿童受众处于弱势群体
编造的儿童节目主要以成人为接受对象的原因是因为儿童受众处于弱势群体。根据文献发现,儿童受众成为弱势群体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家长拥有了选择电视节目的主宰权,儿童在家里看电视节目,其遥控器掌握在了父母的手里,家长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嗜好,不自觉中为孩子做了决定。[4]第二,电视节目的工作者为成人很难了解儿童的真实想法,按成人自己的想法去制造,而没有遵从儿童的心理。第三,在收视率上,制作老少皆宜的儿童节目,使儿童节目有时不太适合儿童看,而是编造者利用了儿童的意图,使儿童主体意识淡薄。
三、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的预防
1.坚持儿童本位,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儿童电视节目的最大问题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儿童的世界,以成人的观念、想法代替了儿童的观念和想法。儿童电视节目应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考虑儿童的心理、观念、价值观,制作适应儿童的电视节目。
《小小智慧树》是一档以1-3岁儿童为角度出发的儿童电视节目,它是一档特别适合1-3岁儿童观看的节目,它分为开场歌舞、学英语、认知、唱歌、朋朋讲故事、你太棒了、嗒嗒噜啦、当当时间几个版块,每一个版块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每个板块的节目,多个版块一游戏为中心,带动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二个部分,特别的简单,以儿童的接受能力为主,并且还朗朗上口,如《小动物》,歌词是这样的:小青蛙,呱呱呱,蹦蹦跳跳,呱呱呱;大花猫,喵喵喵,蹦蹦跳跳,喵喵喵.......
儿童电视节目本应以儿童为接受对象,以儿童为出发点制作适合儿童的电视节目。
(1)少点娱乐性,多点教育性
有不少的儿童节目是以娱乐性为主,如《中国新声音》、《我爱饭米粒》,娱乐性儿童节目的播放实际远远大于教育类的儿童节目。而《芝麻街》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儿童教育类节目。
《芝麻街》从一开始就打破传统的观点,因为从一开始的观众定位上,《芝麻街》把儿童作为受众,它在播出之后,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针对各个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儿童,角色形象和蔼并且深受观众喜爱,它关注儿童的教育、价值观和社会道德问题,它最终成为了儿童教育类节目的典范。始终秉持“传递正确和安全的讯息给儿童观众”的原则,《芝麻街》的制作者们精心打造了一个热闹活泼的学习世界,来向儿童传递实用知识,社会技能和价值观。[5]
总之,儿童电视节目应树立儿童本位的观念,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思考和制作儿童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
[3]李琦.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5.
[4]丁冬女.儿童电视节目中成人化倾向研究[D].兰州大学,2007.5.
[5]武晶平.芝麻街对中国儿童教育节目的启示[J].现代传播,200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