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评价策略
2017-09-08陈君
陈君
摘 要:美术评价活动是幼儿园艺术发展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美术评价还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从正确认识幼儿园美术评价活动的目的入手,提倡评价美术活动的全过程,仔细地剖析了幼儿美术作品的价值,并列举了多个巧妙的评价活动策略,使评价活动生动活泼、富有童趣,且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幼儿 美术活动 评价策略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适当的评价能激励幼儿,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纲要》中提出的让幼儿获得对于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能力这一要求,落实到具体的美术活动中,就是鼓励幼儿人人积极参与美术活动,个个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评价就应该强化其发展功能及内在的激励机制,即用“以人为本”的态度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他们自信地参与美术活动,并在这一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1]
一、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分析
1.实施评价的目的出现偏差
每次美术活动后,教师都要进行讲评,评价已被教师们认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教师实施评价的目的却出现了偏差: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完整,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一的现实;有的教师则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不断发展落空了。评价偏离了“发展”的轨道,教育评价成为了教育的终点而非起点。[2]
2.评价内容片面,发展性功能未能全面实现
评价内容的片面首先表现在对幼儿的评价中,目前的评价多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主,如构图、色彩、比例等,但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却不予重视;其次还表现在侧重幼儿“学”的行为和效果,而忽略教师自身“教”的艺术和实践内容。
3.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发展状况
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的是现场即时评价,即通常所说的相对评价法。突出表现教师往往依据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给出评语,重眼前的作品表现,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忽视个体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绘画能力的前后差异,导致评价的真实性和人文性大大降低。
4.评价主体缺失,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
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而幼儿则是被评价者,评价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合作者的家长,也长期被置于评价主体之外。幼儿、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仍停留在理念层面。从而导致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尤其是幼儿自我评价的价值未得以实现。
二、改进教师美术评价行为策略建议
1.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对作品进行认真合理分析
要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我们首先要认识幼儿的美术作品,了解“幼儿为了什么画画”。《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可以这样认为,美术是幼儿的一种游戏,是幼儿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表现方式,成人不能一味地追求幼儿作品中所谓的“画面效果”,而要注重幼儿作画的过程和表达的情绪。因此,在评价时也不应该用评价艺术作品的方式去评价幼儿作品。
2.根据活动目标,精心设计评价语言
对一次美术活动评价,必须结合具体目标来进行评价和分析,不能那么笼统,也不必面面俱到,避免空洞无物。但我们往往在备课计划中,评价这一环节常常仅以“作品展评”或“作品欣赏”四个大字概括,看起来教师似乎对点评幼儿作品的角度、重点胸有成竹,但真正在实施过程中,却又因临时组织语言很不尽如意,随意性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幼儿个性化地表达
(1)富有情趣的角色评价
评价指标的具体化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在听课时经常听到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画得很好!”“今天画得有进步!”“不错!”这样笼统的评价形同虚设,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作品到底好在哪里,取得了哪些进步,孩子心中没数。评价似乎成了敷衍孩子的一种手段,长此以往就会令孩子感到乏味无趣。而巧妙地利用一些富有情趣的角色来进行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的效果,使评价更体现具体性、针对性,也使幼儿感受到来自评价的生动有趣。
(2)一目了然的便条评价
便条评价是书面评价的一种形式。在便条评价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选择性地或经常变更一些常用的指标,将便条贴在幼儿作品的背面,使评价一目了然,简单易操作。由于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对理解抽象的文字难度较大,因此,设计简单形象的图标能使评价便于操作,简单、明了、形象,有助于教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及家长评价。
(3)集思广益的交流评价
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及作画过程的指导手段,也是集思广益、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幼儿共同参与评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由于幼儿的水平有差异,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和期望要求每一个幼儿,而应充分理解幼儿的作品和创作心理,了解幼儿的美术语言,读懂幼儿的每幅作品。因此,教师不妨经常给幼儿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适时地邀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构思和创意,理解并尊重每个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并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发现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吸取同伴间的优点,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创作。
(4)褒贬有度的激励评价
在点评作品时,要照顾全体幼儿,评价每个孩子的作品,让每个孩子对自己都树立信心,但在评价作品时,要有“度”,让孩子既得到表扬又感到有不足。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应避免评价式的赞许,以免以后你不去赞美孩子的作品时,孩子会感到是不是做得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了,造成焦虑、依赖心理。也不要说你真聪明,现在的孩子个个都聪明,不要让孩子认为他所做的成绩是靠聪明得来的。要说你通过努力,把这幅画画得真棒,使孩子体会到通过努力才能做好每件事,而不是因为聪明就什么都可以做得好。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各方的主动积极性
现代的美术教学重视引导幼儿走入社会和自然中去探究和体验,观察生活中美的因素,启迪幼儿绘画创作的灵感,强调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对幼儿绘画活动的影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倡导发挥被评价者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幼儿虽年龄小,经验少,需要成人关心照料之处很多,但依然是独立个体的人,主体精神的培养应从小入手。
参考文献
[1]陈萍.科学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幼教天地,2005,(03)
[2]忻怡.研讨幼儿美术作品的評价.早期教育,2002,(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