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2017-09-08肖敏
肖敏
【摘 要】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长的生活环境,孩子最先从父母那儿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家庭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教育好孩子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庭的责任。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的作用。班主任应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和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为孩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构建帮扶平台;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由此可见,孩童时期的心理健康成长对每个人的一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什么样的儿童才算是心理健康的呢?心理学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儿童应具备以下特点: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遗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等绪多因素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最为坚实的基础,它往往左右着孩子的性格、气质、素养、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内容,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学校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刚踏入校门的一年级,是构建良好品行及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快速熟悉所带班级的学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及心理特征,还应该关注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调动家庭的育人力量,有策略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奠基。
一、从改变家庭的观念入手,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佳的也是唯一值得推崇的家庭教育模式。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实质在于尊重孩子,给孩子个人自主权,教他们学会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題,尤其强调让孩子学会怎样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做出自我选择。在家庭里,孩子不但可以参与各种活动,而且还可以参与家庭各项大事的决策。但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对父母自身的素质要求极高,而在国内,现实情况却是近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无法达到这样的高要求,更普遍的状况是父母文化层次低,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又或是独生子女集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养成了不良的品行习惯。事实证明,大多数在成长阶段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孩子都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起的。那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引领家庭教育步入正确的轨道呢?首当其冲的就是转变家长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细究错误的家庭育人观,存在以下几种主流:孩子交给你学校了,教育就是老师的事;孩子还小,任性发脾气都是正常的;孩子不乖,我也很着急,但又拿他没办法;孩子是孩子,我是我,我不能因为孩子耽误我的生活;事无巨细,家长全程陪护。上述现象中的家长可以概括为几种类型:不负责任型、溺爱型、推诿型、自私冷漠型、过度呵护型。针对家长的种种问题和状况,老师既要开大会全面宣讲科学育人观的特点和重要性,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在成长中爆发出的系列问题不时开小会,指出家长教育的偏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构建家长交流帮扶的平台,以好带差,提高家庭育人质量
家长的观念改变了,接下来就是方法和策略的问题了。对于文化层次薄弱的家庭,教师尤应予以关注。怎么帮助这部分家庭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呢?一方面,教师应视个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指导家长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对任性的孩子不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还要说一不二,不合理的要求绝不予以支持。对缺乏责任心的家长则要将孩子的不负责任坦露在他们眼皮底下,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父母行为对孩子行为的重要影响,从而先修正自身再改变孩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优良的家教资源,如各种平台提供的教育经验、各类家庭教育书籍以及本校本年级本班的先进教育家庭等,帮助广大的家庭掌握科学有效的育人方法,提高家庭育人质量。
三、家校合力,打好配合战,共同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在前两点依次落实的基础上,家校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共同引导孩子朝着阳光健康的方向茁壮成长,才能创造教育的最佳状态。作为教师,应用满腔师爱关爱每一个学生,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以发挥孩子行动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儿童独立探索,激励孩子去做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制定日常行为规则,使用适当奖惩手段执行规则,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事事处各提出严格要求,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循循善诱。身为父母,在家庭里要给孩子最大安全感,让孩子感到父母亲是最可依靠的人。要关爱和尊重孩子,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热诚友善,与人和睦相处。同时,老师和家长要通过电话、QQ、面谈等形式加强联系和沟通,随时纠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偏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动手能力的基础之上,没有动手能力就无法实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孩子反思的能力。使孩子信书,但又不安于书本的挑战性的思维方式,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当孩子形成了这种“善思”、“反思”,“敢于挑战的思维”之后,孩子的创新能力就会在学习中生根开花,也许会取得惊喜的收获。
为了更好地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学校需要建立家校合作组织,并完善其运行管理,以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完善的家校合作组织是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桥梁,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志愿者协会等。学校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组织了解家长的需求,为家长反映的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学校也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组织把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传递给家长,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以家长学校为例,学校可以整合家长的需求,针对具有共性的问题开展系列培训活动,针对突出的个别化问题设计深入式、体验式的辅导和干预活动。北京的一所中学,每学期开始时都会为家长提供一份家长学校的培训清单,其中包括每个年级家长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家长输送所需的专业知识。建立家校合作组织后,更重要的是完善其运行管理,包括资源保障、制度建设、活动安排等。学校、教师和家长选择更适合的方式进行沟通,使家校间的气氛更加融洽,减少学校与家长的心理距离,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关爱儿童心理健康》.《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十大标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