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语文课堂中的“问”

2017-09-08林闽君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9期
关键词:连贯

林闽君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思维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交融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就是老师、学生不断地发问文本,同时不断地挖掘文本寻求答案的过程。怎么才能把握“源于文本”的发问,既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是否是“有效”的体现。

【关键词】整合性;连贯;揭示矛盾;自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以新的理念大胆改革,把原来的“满堂问”变成以“读”为课堂教学主线,而对“问”则一鼓脑的全部摒弃。毫无疑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问”能使学生积极思考,也能使教师了解学生。“问”之所以受到冷遇,并不是“问”自身有错,而是在如何“问”上出了问题。过去语文课堂中的“满堂问”,将课文肢解,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呢?

一、问题要有整合性,面向全体学生

一问而牵动全篇的问题是最好的,问题不要过细、过碎,也不要过于直接。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问题的类型有侧重知识技能的,有侧重方法指导的,有侧重情感态度的。比如说“你想怎么学习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问题?”“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这样做是尊重学生的认知,把学生推向了主体,教师是问题的引导者,课堂教学是让学生自己生成问题。教师除了设计几个整体性的问题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是能预测出学生在课堂中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样的教师心中一定要有数。必要的问题,教师先不提,单等学生问,如果学生不问,教师再问也不迟。学生的问题问不到点子,教师可采取点拨、追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向深入。课堂教学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又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要掌握火候,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语文课绝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教学。

二、由浅入深,连贯提问

连贯提问是指在一篇课文中抓一个或几个重点,组织一组连贯的问题,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课文,这也是符合布鲁姆的“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认识层次。如《月光曲》一课,课文重点部分应放在贝多芬听兄妹俩谈话一段,即课文的第三段,兄妹对话感人肺腑。在阅读这段的时候,我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入手,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妹妹是随便说说的吗?2.妹妹为什么要随便说说?3.从妹妹的随便说说中,你对她如何评价?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到“随便说说”,你会怎样想?怎样做?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所蕴含的知识面既大又广,直入中心。至于课文的其余部分,则可采取“读写训练,以读代问,以读代讲”的方法。

三、提示矛盾,引发思维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如果不一致,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随之便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我认为,课堂提问要注意提示矛盾,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强烈动机。学生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就会努力实现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信息的衔接与组合。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发展智力。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但里面也不乏矛盾。这些矛盾往往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笔,又往往不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吃透教材,正确驾驭教材。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当我讲到小女孩在忍受不住寒冷的情况下,抽出一根火柴,“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按照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他们会认为在那么寒冷的环境里,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不会那么温暖和明亮。因而在阅读时,学生就会忽视这个“矛盾”,当然也就体会不出这句话所蕴含的的深意。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揭示“矛盾”。我是这样设计提问:“同学们,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本来是微不足道的,而小女孩却感觉格外明亮和温暖,为什么呢?”学生只要通过思考就会解决这个“矛盾”,也就理解了本部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旁敲侧击,善于启发

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五、追寻课堂的有效“自问”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令人可喜的是,课堂上我们的教师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问自探”,即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当然,追寻有效的“自问”需要我们来断地总结与反思,如学生的“自问”太琐碎时怎么办?教师要善于梳理与整合,注意引导学生“问”得精,“问”得巧,让他们学会从课题、关键语句、重难点、空白处进行“自问”。学生的“自问”千奇百怪,,是不是所有的“问”都要在课堂上进行“自探”呢?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学生的问题,智慧的教师总是适当的留白,让学生带着问号和省略号离开教室,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哈佛大学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的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叶老也曾说过:若疑而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行成于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学生们在有效的“自问”中“自探”,必定会享受读书、享受成长。

“问”是一门学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问,如何引导学生自问,才能抓住课文的本质,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我们永恒的研究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語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连贯
写话要连贯
写话要连贯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简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人体隐喻与语篇连贯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主位视角下大学英语作文中的连贯
语篇连贯中的省力与省略
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
追求逻辑连贯的方程教学-以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