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的模样

2017-09-08大路

醒狮国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心斋深奥功用

大路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们先从字面上把这一章大致了解一下——孔,就是大。德,是道的功用。恍惚,就是若有若无。窈冥,深遠暗昧。物,可以看见形状的叫物。象,来体现气的叫象,比如火焰上的空气受热后所显现的情形,或者海市蜃楼,都可以算是象。众甫,“甫”在帛书本里写作“父”,指根本起源,和上一章的“母”意思相同。

大德的外在表现,就是时时处处遵循着道。那么道什么样子呢?道作为一种存在,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那恍恍惚惚中,有气象在;那恍恍惚惚中,有实物在。那么深远、暗昧,里面包含着“精气”,那“精气”是非常真切的,里面包含着信验。从古到今,它一直存在,它的名与实始终相符,可以用来观察万物的本始,我是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状态的呢?原因就在这里。

唯物还是唯心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兴起了一个风气,就是要把几千年前的思想家们的学说,按照唯心还是唯物的尺子量一下,给贴上个标签。

于是有了那些当年非常流行的说法,比如,战国的韩非子是法家,是唯物的;汉代的王充曾经批判儒学,也是唯物的。至于佛家思想,“万法从缘起,一切唯心造”,那不用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而儒家的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等等。看过几本马列的书,寻章摘句,给古人贴标签,反正古人也不能反驳了,又赶了当时不对学术的时髦。

可对于老子,秀才们有点犯难了。后来分成三派,吕振羽、杨荣国认为是老子是唯心的,范文澜、杨兴顺认为老子是唯物的,侯外庐和杨柳桥是中间派,认为老子上半截唯心,下半截唯物,归根结底是唯心的。

现在看起来,这些争论大都是很可笑的。

老子说得很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这一章里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明白地告诉我们,道不是心的产物,而是一种特殊的物态。这有什么可争论的呢?

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却不是庸俗的唯物主义者。他把道这种物看作是宇宙的本源,却告诉我们这种物和我们常识中见到的物是不同的。他用恍惚和窈冥来描述道的表象,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恍惚与窈冥

要理解这两个描述道象的关键词,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切入。

我们通过参看老子的其他相关论述来更深入细致地进行理性辨析。例如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用常规的视觉、听觉、触觉是不能认识道的,但是,道并非不存在,它是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存在,恍恍惚惚的存在。然而思辨所对应的是概念,不是本体,仅仅通过思辨永远不能达到本体的。

那该怎么来认识道呢?

就应从另一个方面,按照老子所说的原则去体悟道,直接感知道象。所谓的“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而具体方法呢?

《庄子》中的记载可以参考,那就是“心斋”的方法。

颜回问孔子:“请问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去听呼吸,等到听不到了,就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感受,进而不用心去感受而用自己的凝寂虚无的气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自身凝寂虚无的气是能感知宇宙万物的,只有遵守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气。虚无空明的境界就叫做‘心斋。”(《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通过心斋,达到虚极静笃,这样一来心(玄鉴)就更加明净了,不仅能反应有形有象的事物,也逐渐能感知无形无象的存在,体味到“恍惚”“窈冥”的实在性。

“精”的奥秘

本章里面,最难解当属“精”了。

如何理解“精”呢?

我们从五大连池的杨树说起——五大连池的火山最后一次爆发是在200多年前,岩浆流到的地方,草木都成了灰烬。而现在火山岩上却不仅有草,而且有许多树木,特别是杨树。6月的杨花飞絮,轻到能飘然飞舞于空中,然而就是这飞絮中的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种子竟然能在这熔岩缝隙中落地生根,最终长成一株大树。

种子的发育生长,真是生命的奇迹。

然而种子之所以是种子,恰恰是因为种子“其中有精”,一株树的生长信息蕴藏在了种子里面,所以一遇到适宜的环境,就能发芽生根。

我们再遥想地球形成之初,那就更奇妙了。最初的地球无非是个熔岩球,没有丝毫生命迹象。然而从岩石和水中,原初的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印度近代三圣人之一室利阿罗频多(Sri Aurobindo)认为“‘生命原已内含于‘物质中”,可以作为“其中有精”最恰当的注解。也就是说,道作为本源性的存在,其中蕴藏着一种“生命力”,像《周易》里所说的“生生之谓易”。

我们想一下植物,我们看似低等的生命,竟然有听觉,有视觉,有触觉,有嗅觉,还能感知到我们人类感知不到的地磁场。这就是道之“精”在植物层面的体现。至于动物,如候鸟的导航能力,蚂蚁、蜜蜂的“社会”自组织能力,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道之“精”在动物层面的体现。

说到这里,我觉得语言文字的力量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了。

我们还是借一块它山之石来加深一下理解吧!

美国科普作家约翰·葛瑞本(John Gribbin)在《深奥的简洁:让混沌和复杂归于有序》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们所见到的复杂现象,只是“从深奥的简洁中所浮现出的复杂表象”。

复杂只是简单的有机组合。

道应该就是这种最简洁、最深奥的极致存在。

老子说,我是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状态的呢?就是凭借 “道”。

可这“道”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还得要继续探求下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斋深奥功用
船锚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关于深奥者的意犹未尽
继红剪纸
———心斋系列
浅谈《中国美学史大纲》之庄子美学
心斋与坐忘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风药之功用辨析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