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节目中音响的运用

2017-09-08胡军

新闻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策划

胡军

【摘 要】音响是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加节目的可听性,增强宣传效果。广播工作者要掌握广播音响的运用技巧,在节目采制前做好充分策划、准备,采制过程中注意穿插得当,音响的使用会使节目质量大幅提升。

【关键词】广播音响;策划;宣传效果

《应用广播学》对音响报道的定义是:运用新闻事物和(或)人物自身声音进行报道的广播新闻形式。它由实况音响与解说共同构成。在广播节目中,音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表现力和感染力能给听众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广播节目精彩不精彩,好听不好听,音响运用得好不好起着关键作用。从形式上讲,它能串联节目中的各板块,使节目丰富多彩;从内容上说,音响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广播节目中音响的重要性

(一)音响是广播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收音机的域下深处饱和着部落号角和悠远鼓声那种响亮的回声。它是广播这种媒介的性质本身的特征,广播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二为一的共鸣箱”。他对广播音响的功能阐述得很形象。广播是诉诸听觉的媒体,因此广播节目要充分发挥音响的优势,要能做到用音响叙事,使广大受众听着广播,眼前仿佛能再现所描述的事物或场景。以前这只是广播剧和电影剪辑要考虑的事,如今,新闻评论节目、专题节目都应该充分运用和发挥广播音响这一特长。有的专题节目在过渡段用几十秒的片花音乐衬着精彩录音来承上启下,既强调了中心内容又消除了受众的听觉疲劳,效果很好。

安徽音乐广播在整点报时上动足脑筋,将公益广告与整点报时相结合,通过对白、再现场景、笑话、音响模拟等表现形式来“播报”时间。同时将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等内容贯穿到一天的“片头”中,在制作上别出新意。使听众在收听的同时还接受了社会公德教育,这也是受众意识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播中音响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由一开始的仅占小部分到后来几乎占一档节目的半壁江山,广播工作者对音响的运用也越来越娴熟,在广播节目中起着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比如,对先进典型人物的报道,适时在节目中用上一段该人物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会给节目增色不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近几年播出的节目“难忘的中国之声”中用了很多当事人以前的珍贵录音。如,在2011年播出的《华罗庚:一心为人民》节目中,引用了华罗庚70岁时的一段录音音响:“我从前有次讲过,我们要爬峭壁了,我站在那儿人家在我的肩膀上再爬上去,我们深深感觉到如果年轻人能在我们肩膀上爬上去的话,感觉这是我们时代的使命,甚至不小心爬上在头上踢了一脚没有关系,只要你爬上去我就很愉快了。”

这段录音把华罗庚提携后人、不计得失的风范鲜明体现出来。陈景润等一批数学人才正是因为与他偶遇,最终脱颖而出。这段音响的恰当使用成就了这个广播节目的精彩。

(二)能够增加广播节目的现场感

听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特定时间听到特定的声音能够再现场景,让人产生回忆或联想,如同置身其间,可以增加广播节目的可听性。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上,刘翔110米栏比赛时勇夺金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侯燕在现场的扣人心弦的精彩解说让人难忘,这一现场报道《翱翔雅典,跨越历史——刘翔获得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其中贯穿始终、以现场音响为背景的解说成为整个广播节目的亮点。如果不在现场,没有亲耳听到观众的呐喊,不亲身感受当时的气氛,记者解说不可能会有那种激动兴奋的状态,特别是最后刘翔冲线夺取冠军打破纪录的那一刻,侯燕的解说声音都变调了,但这种变调和着数万观众的呐喊声正烘托了当时激动人心的场景。让听众的心情和现场记者的情绪同频共振。可以说一个好的音响可以大大增加广播节目的现场感和可听性。

(三)可以增强广播节目的宣传效果

一档节目的宣传效果是由很多因素形成的,如节目内容是否重要,节目时段是否“黄金”等等,而音响也是影响节目效果的重要因素。特定人物在特定场景产生的音响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对宣传效果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比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档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广播节目中,成功运用了一段毛泽东主席的录音。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随着这段录音音响的出现,听众的思绪就会随着节目来到那庄严神圣的时刻。这一音响的使用比用千言万语描述都要来得更真实可感,这样的宣传效果是无可比拟的。

二、广播节目中音响的选择

(一)采访录制前的构思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广播节目在采访制作前一定要做好构思策划工作。比如2007年7月,受持续强降雨的影响,淮河干流全线超警戒水位,为降低下游河道水位,减轻王家坝上下游干流行洪压力,当年7月10日上午11時5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下达启用蒙洼蓄洪区的命令。这个时候广播记者就要先行构思一下采录音响方面的顺序:首先要有防指相关人员发布命令的录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这个录音,可以就这一环节采访当地水利部门的同志;要有当地政府对行蓄洪区的群众转移工作如何安排的录音音响;开闸放水的现场音响,包括指挥员的命令、汹涌而出的洪水的哮叫声等;最好还要有开闸一段时间后水利部门介绍行蓄洪水量和水位变化等音响。

(二)录制前的检查和准备

录制前的检查和准备包括设备的检查和资料的准备。在设备检查中,首先要检查采访机的内存和电量够不够,要注意除了采访机上的电池,有的话筒上也配有电池,都需要仔细进行电量检查。特别要小心的是,有的采访机检查时显示的电量和内存是够的,但是往往录个半个小时就可能没电了,这往往是因为采访机老化造成的,因此对于重要的采访,建议一般准备两种录音设备为好。

对于人物录音来说,使用录音笔就完全可以得到清晰的录音音响,而对于水流、鸟鸣、风声等现场音响的采录,则建议用专业的广播录音采访机。另外,外出采访音响的记者要根据采访时间的多少看是否准备缓存卡,根据采访需要考虑是否准备小型暗访机。采访资料的准备对于音响的采制也非常必要,资料准备好了就等于有了一张详细的采访流程图,不容易漏掉重要的音响。endprint

(三)注意录制中的细节

现在广播记者一般是“单兵作战”,在录音过程中,特别是人物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全神贯注的和采访对象对话,有时打开采访机就无暇顾及了。但是,无数个教训告诉广播记者,采访时一定要兼顾录音机的运行状态,否则如果采访机停机或者话筒按键忘记打开,一切都得重来。然而,这重来的一遍和第一遍的效果是无法相比的。

为了得到良好的录音音响,一些基本的技巧必须掌握,比如采制一段迎接从北京参加两会回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时,手持话筒的记者最好在车站月台上面对着驶来的列车,这样采录的火车进站的声音才不会使记者话语的声音被淹没在轰隆隆的列车声中。而且节目中由弱渐强的火车在铁轨上行进的音响能够增加节目现场感。

三、广播节目中音响的使用

(一)主持人口播和音响的比例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音响在广播节目中由点缀变为内容的主要部分。在很多录音报道中,主持人口播一般起到交代事件、描述场景的作用,基本上表述内容、阐明道理都是由录音音响完成的。主持人口播和音响的比例不能一概而论,要随着新闻事件的不同而变化。比如有的会议报道,因为涉及到政策出台背景和原因的阐释,语言口播的部分肯定会占大比例,而一些现场感强的录音新闻,用音响来表情达意可能会更多一些。

(二)音响穿插的时机

广播节目中音响的使用一定要围绕主题服务,广播主持人或记者在采访、构思稿件时就应该考虑到音响的插入问题,这样在采访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2008年中国之声的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牵动亿万人心,从5月12号19点开始,中国之声24小时不间断播出这一特别节目。震后第2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的40名记者已经在震中集结。笔者了解到,当时中国之声每天的报道轮班制,每一板块的编辑上岗时首先梳理由记者从现场发来的音响报道,然后根据国家地震局以及上级宣传管理部门发来的要求和指示,有机地将录音音响穿插到节目中,让听众感觉文字和音响融为一体。中央台记者王亮是第一个冒着生命危险,随部队乘冲锋舟从水路开进,再徒步行军进入震中汶川映秀镇的媒体记者。5月14号下午1点47分,王亮通过随身携带的海事卫星电话连通中国之声的直播间,直播报道了映秀镇的灾情、部队展开救援,以及数百名危重伤员急需转运的消息。由于记者做了充分的准备,连线时将当时进入地震核心地带的所见所闻都简明扼要地叙述得非常清楚。雖然因受外部因素的干扰,这段音响中记者的声音忽大忽小,忽强忽弱,但是传递的信息却非常重要。当年中国新闻奖评选时,以这段现场连线音响为主体的节目获得一等奖。

(三)音响采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音响是为节目服务的,任何音响不管多精彩,要是和节目主题无关,最好都不要使用,否则只会冲淡节目的主题;其次,最好是使用典型音响。比如一听到这一音响就能使听众想到某一场景,音响要有“代入感”。例如,建军90周年之际,在制作有关革命老区金寨县的节目时,如能在节目背景中铺垫着《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旋律,使人一下就能感受到当年那红色的岁月里,金寨县人民为新中国建立所作的杰出贡献;再次,在广播节目中使用音响时,特别是在压混时要注意音响音量的控制,太小了达不到效果,太大了则会“喧宾夺主”。

总之,广播节目中音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音响的使用会给节目增加可听性,提升节目质量,增强宣传效果,但要在节目采制前做好充分策划、准备,采制过程中注意穿插得当。

参考文献:

[1]赵永在.谈音响对广播节目的烘托[J].国际广播,2002(07).

[2]覃信刚.类型化电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3]王求.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战略转型[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endprint

猜你喜欢

策划
古蜀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南方名记
2017年,答应小编,继续来撩可好?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关于电视栏目策划的断想
《海洋岛屿与国防》栏目获省优秀选题策划奖
本刊诚征“独家策划”选题
阿吉奔三了
因影像 更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