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
2017-09-08杜文星郑良才
杜文星,郑良才
(惠州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试论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
杜文星,郑良才
(惠州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当代90后大学生是在手机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究其原因,既有手机功用的双重性,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善等因素。面对挑战,必须对症下药,在加强手机媒体环境建设、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随着网络和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手机媒体异军突起。截止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年底的90.1%提升至92.5%[1]。手机媒体正在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今“90后”大学生已逐步加入“低头一族”:上课玩手机,下课刷微信,甚至走路都要一边走一边看手机。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为此,高校、教师以及大学生必须清楚的认识手机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效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多管齐下,积极探索和开拓手机媒体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举措。
在对大学生做《关于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调查中,以惠州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314份,有效回收率为98.1%。数据分析采用专业的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的总体样本构成见表1:
表1 问卷的总体样本构成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手机媒体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平均每6.5分钟我们就会看一眼手机[2]”。手机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思维、生活更是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增进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
手机媒体的飞速发展,让大学生越来越迷恋于手机微博、微信、QQ、博客等。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学生享受手机媒体的时代,因为手机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轻松、便捷的交流平台。如在“你认为手机媒体为你哪些方面提供了便利”一题中,显示85.35%的大学生认为是增进沟通方面。由于手机媒体的便捷性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大学生在手机媒体平台上获得了绝对的“平等的话语权”,使得他们能够暂时放下现实的学习压力和法律、道德的重担,主动畅享在虚拟空间里,相互交换想法为所欲为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大学生而言,手机媒体增进了大学生的沟通,也有助于高校思政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当代大学生。
(二)拓宽了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手机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获取渠道——自主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知识或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同样在“你认为手机媒体为你那些方面提供了便利”一题中,显示有50%的大学生认为是方便了他们进行网络学习。可见,手机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受众化,使得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去选择信息。一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手机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比较开阔的学习平台和渠道,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不仅不再需要老师的监督,任意通过手机来获取知识。二是,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媒体搜索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三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手机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开辟了“第二生活空间”,手机媒体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领域和基本的生活方式[3]。如手机微博、微信、QQ空间等软件的心情功能,其原创性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微博日志、QQ日志也有利于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满足了大学生的时尚追求
随着手机媒体的飞速发展,手机一跃成为了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必需品,各种方便的阅读器、各种APP、手游、地图导航、聊天视频软件等等,应有尽有。正是由于手机媒体的“如此贴心”,使得手机具有了一种时尚魅力:手机,让我们实现了随时随地购物、跨越时空沟通、一机在手世界尽有。如今,以追求个性,讲求时尚的90后的大学生,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手机的沟通功能,更重要的是“时尚功能”。手机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生活、学习的“小助手”。这些“时尚功能”在一定程度了助长了大学生的个性追求,这对大学生培养个人特色、培育自我独立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手机的自媒体化,也使得信息从单向传播走向多向传播,这一功能,也使的手机成为了大学生彰显个性的媒介。这使得大学生过多的追求手机功能的时尚、网络语言的时尚等,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进步。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手机媒体的开放性、融合性、便利性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的信息壁垒,使得信息摆脱了“守门人”的限制,也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获取信息的“把关人”,这使得大学生在通过手机媒体获取信息时,毫无阻碍,毫无防备。而这种无障碍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使得手机媒体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为负面信息、低俗信息、消极腐朽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渠道。这样的手机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
(一)弱化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一方面,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由于手机媒体传播速度之快、传播渠道之广、传播限制之松,使得手机媒体的信息参差不齐,甚至一些违背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人类等错误价值观念、信息可以毫无阻碍的传播到大学生手中。在关于大学生接收负面手机信息的问题调查中(如图1),可见大量不同层次的负面信息会传递到大学生手里。甚至有的网站、微博等肆意的宣扬着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这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对他们形成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一种无形的挑战。
图1 关于大学生接收负面手机手机信息的调查
另一方面,助长了私欲,削弱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手机愈发个性化,可以说通过手机媒体大学生可以肆无忌惮、毫无顾忌的展示自己,无需过虑他人。同时手机具有很强的私人性和隐蔽性,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信息,这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反对无产阶级的各种言论都可以通过手机平台经行传播,这些信息的传播会在无形中助长大学生的私欲,削弱了我们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
(二)弱化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今的90后大学生都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来说几乎生活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手机,甚至课堂上都不愿放弃手机。在调查中发现,29.63%的大学生上课经常会使用手机;64.97%的大学生偶尔上课会玩手机;只有5.41%的大学生表示上课从不使用手机。74.2%的大学生曾有过由于手机上网而耽误自己学习计划的经历。而在大学生使用手机频率与大学生玩微信、微博等相关手机媒体的相关系数调查(如图2)中,使用手机频率越高的大学生,基本将手机用于刷微信、微博等。由此可见,手机的诱惑正在不断挑战着大学生的自制力,侵蚀着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图2 使用手机频率与大学生自制力相关性调查
同时,手机媒体也弱化了大学生的思考能力。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几乎所有信息、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手机媒体找到答案。手机媒体给予了大学生非常便捷、准确的信息,使得广大90后大学生形成了有事找“度娘”,不懂就“百度”的思维方式[4],5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在自己有不懂或不了解的东西时会求助于“百度”。这样的思维方式虽然非常便捷、有效,但是长期发展下去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拓宽了大学生文化视野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削弱了他们的道德意识。手机媒体的飞速发展,大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一方面,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和即时性,导致大量违背道德原则的新闻消息传递到大学生手里,如“小悦悦”事件等。甚至通过网络、手机媒体的发酵,反而将受众引导向“我们所坚持的道德原则是对的吗?”,如“老人倒了要不要扶?”“该不该去帮陌生人?”等。这在无形中会逐渐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左右他们的道德评价。另一方面,由于手机媒体的方便性和相对的隐蔽性,个别同学通过手机媒体来实现教师随“点”随到和考试作弊的行为,这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道德认知能力都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就其原因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文章主要从手机媒体本身、大学生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维度来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
(一)手机媒体本身具有双重属性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和自媒体时代发展,大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灵活。但是手机媒体的双重属性也使其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危害:第一,手机媒体信息量大,但信息质量龙鱼混杂、良莠不齐。手机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宽松、方面的信息沟通平台,这也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使的人们不再是被动的去接收信息,也正是这种功能,也使得各种信息真假难辨。第二,手机媒体传播渠道广,但信息“把关”管理无序。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现在的信息传播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尤其是,手机微信、微博等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得手机媒体成为了如今非常便捷、迅速的信息传播渠道。但是国家、社会对手机媒体信息的管理确是比较薄弱的。第三,手机媒体传播速度快,但舆情控制有限。网络的飞速发展,挑战着我们对信息的控制和管理。手机媒体的发展,推动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但是,手机的私人性、隐蔽性也为舆情控制提高了难度。
(二)大学生网络自律能力薄弱
一方面,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手机的便捷、个性的特性注定了它会受广大大学生的影响,但是大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时,缺乏自制力,毫无控制力。在使用手机媒体状况项的调查中发现,手机聊天、刷微博、朋友圈三项成为70%以上大学生的必选项。而在使用手机媒体时间长度的调查中发现,6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为3小时以上。基本上已形成了:上课时,玩手机;下课时,看手机;走路时,手机不离手;睡觉前,再看看手机甚至吃饭时,眼睛仍然盯着手机……大学生已俨然成为“低头一族”。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大学生成为手机媒体的附庸,而且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严谨性。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手机媒体认识不足,媒介素养不够。手机媒体出现和发展只有十多年,但是社会对手机媒体的认识仅限于聊天工具、媒体工具,而对手机媒体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媒体仅仅只是聊天、获取信息的工具,而对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筛选方式、信息渠道等内容可以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利用手机媒体去探索信息、学习信息和利用信息了。对手机媒体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和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缺乏使得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影响没有防备,失去主动性,更会使手机媒体不但没有发挥其积极作用,反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存在不足
针对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
教育内容不够即时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明确,这使的原本要求内容丰富、强调时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实现,也使得:一方面,大学生对其老套的教育内同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书本、课堂中所学的内容与手机媒体获得的大量信息相悖,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教育方法不够艺术性,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以传统的灌输教育为主,以社会实践为辅,教育方法局限在以书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维当中,使得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艺术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手机媒体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形势,加入多样化、艺术化的手段来吸引大学生。
教育载体不够创新性,没有充分提高教育效果。手机媒体既是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有书本、社会实践和网络平台。近年,虽然各大高校都在探索开拓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不断创新,开拓手机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来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四、手机媒体影响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正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社会、学校一定要为其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手机媒体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体服务便捷性、信息即时性,内容多元化等特征,将其为我所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针对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从手机媒体、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三方面对症下药提出有效对策。
(一)加强手机媒体环境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坚定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5]手机媒体作为时代发展的新兴媒体,更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做好舆论监管。
首先,要围绕社会主题,加强手机媒体宣传。手机媒体作为比较受大学生欢迎的媒介,要坚持以传播正能量为主,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便捷性等特点,加强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识和使用。其次,要加强对手机媒体的市场监管。加强对手机媒体质量、信息质量、传播速度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同时也要完善手机舆论、评价平台,及时对错误、不真实的信息进行澄清和更正。最后,社会、政府、高校也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要善于将过于政治性、娱乐性的文化信息,通过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语言来表达,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来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接受优秀的、良好的手机媒体信息。
(二)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主观原因来自大学生自身,那就是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很多大学生明白长时间手机上网影响自己的学习、也明白手机媒体提供的信息对自己没有多大好处等等,但是他们没有足够坚定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对手机媒体缺乏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因此,要想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发挥手机媒体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一定要充分认识手机媒体的本质和发展,同时要不断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严格控制自己手机上网时间,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三)因势利导提高高校教育实效性
面对手机媒体已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网络载体作用,将手机媒体引进课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思想行为引导。在调查中,发现57.9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通过学生活动来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上网。由此可见,针对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高校有必要通过课堂上、或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运用手机媒体,认清手机媒体的利弊,在生活中、学习中理智、恰当的利用手机媒体。
主动占领新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针对手机媒体中引起学生共鸣的信息,要及时应对,对其尽快做出正确应答,做好引领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同时,也要将手机媒体开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媒体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润物细无声”,让大学生们无意识地收到影响、感染和熏陶[6]。同时,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手机媒体相结合,鉴戒手机媒体图、文、声、像等多样的表达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
五、结语
在手机媒体强势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机会,也面临着激烈的挑战。通过不断优化手机媒体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因势利导,利用手机媒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效率等,不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只有这样也能够顺应手机媒体发展趋势,也只有这样养才能让趋利避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
[1]孙颖.我国手机网民达6.56亿平均每位网民每年网购62次[EB/OL].[2016-12-12].
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6-08/03/c_129202230.htm.
[2]新浪新闻.普通人每天看150次手机平均每6.5分钟看一眼[EB/OL].[2016-12-12].
http://qcyn.sina.com.cn/news/shxw/2013/0216/205918119270.html.
[3]蔡红生,许萍.试论智能手机的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8):76-79.
[4]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3):10-14.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6]吕杰,徐静.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9(2):72-76.
【责任编辑:孙 健】
The Influence of the Mobile Phone as Media on 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 Wenxing,ZHENG Liangcai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China)
The mobile phone media has brought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s the generation post-90s are grown u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media.The social media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 on them.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ause,we find that they include the dual attributes of the phone itself and the cause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as well as the faulti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aced with the challenges,we have to remedy the case by its symptons.For one thing,we are suppose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of mobile media.For another thing,we can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media literacy.What`s more,it`s important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obile phone media;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hallenge;solutions
G641
A
1671-5934(2017)02-0001-05
2017-01-11
杜文星(1988- ),女,山西介休人,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E-mail:9549063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