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长河下的明珠—麻江县河坝村

2017-09-08王佳勇

城乡建设 2017年16期
关键词:麻江县河坝瑶族

■ 王佳勇

时间长河下的明珠—麻江县河坝村

■ 王佳勇

河坝村位于贵州省麻江县龙山镇东南部,清水江上游,是一个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是麻江县保存尚完整的少数民族聚落之一。全村辖30个自然寨,21个村民小组,共852户,人口3517人。村域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约3万亩,水面约1800亩,耕地4506亩,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八分半山半水一分田”。这里气候宜人,“深林密箐,跬步皆山”,自然生态景观五彩缤纷,拥有河谷、山脉、台地丘陵等不同的地貌类型,境内有龙山河蜿蜒穿梭,沿河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河坝瑶族原称为“绕家”,自称“育”,史称为“幺家、禾苗”,于明洪武年间几经迁徙而来,居住于此距今700多年。因“所居深山”,长期封闭,他们的文化和习俗有别于其他民族,与其他地区的瑶族相比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河坝村原为河坝乡,是该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后撤乡并镇降为河坝中心村,但仍保留乡村集市贸易制度定期赶集。寨民依山傍水而居,与山相伴、与水为邻的山地族群在这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中,为维持本族群的生存与发展,只得“生深山重溪中”“居山谷间”“皆栖止山岩”,在崇山峻岭和河谷之间开辟出一条求生发展之路,创造出独具族群特色的山地经济文化。瑶族有自己的语言、服饰、民族习俗,但没有文字。1992年,麻江县河坝“绕家”被认定为瑶族。

麻江河坝枫香染

传统建筑风貌独特:天人合一

河坝传统村落“群峰而围、曲水而过、地阔而平、势缓而敞、河坝为田、地林互融、群峦为障、一族为主、群组而居”的整体格局,风水模式贯穿始终,人与环境同处于一个统一体。在河坝,无论是茂密的保寨林、美丽的稻田、弯曲的巷道,还是村民自家的宅基选址、房屋朝向无一不体现着风水的思想。

河坝村传统建筑为木制结构,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堂屋两侧前两间为火堂,后两间为寝室,二楼中间为上堂屋,顶铺楼板,前装栏杆,瑶语称“卖然”作乘凉用。晒栏多搭于二楼栏杆前,瑶语称“宇港”,作晒谷场或妇女纺织、刺绣用。

房屋的布局和摆设,特别讲究一点排列式,或按横队或按纵队,一个村寨一个屋向,且喜欢密集排列。前排的后詹和后排的前詹共条阳沟,幢幢屋山相接。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河坝村村舍聚落呈组团分布,基本上是一姓一个村寨,如岩脚寨和平寨为龙姓、屯上寨为罗姓、看牛坡寨为曹姓。

河坝村传统建筑工艺非常精巧。其民居的屋脊、飞檐、翘角等,独具特色,每户门窗的雕花都有着不同的纹饰。

麻江河坝枫香染—点花

印染技艺源远流长:乡土元素

河坝村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展示了河坝瑶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枫脂染最具代表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精湛,印染图案形态各异,色彩调配和谐,优美典雅。

枫香印染技艺在当地称为“枫脂染”。在龙山镇河坝,每年六、七月份,村民在枫树的主干皮层用刀斧划出若干道条痕,待流出枫脂后即取回待用。河坝瑶族妇女在自织白土布上绘上精美的图案,需要印染花布时,将枫脂和牛油混合(代替蜡)装在一只小土碗里,置于盆装的热草木灰上,灰中埋上少许红炭火,以保恒温。待两种油缓慢融合后,就用竹制小蜡刀(自制)蘸油复涂于画好的图案纹络,图案主要以花、草、虫、雀、鱼等为主。间以几何纹、雷纹、云纹、锯齿纹等等。待蜡干后,经过染坊浸染、河边漂洗、去蜡、阴干,便可出现青底白花、蓝底白花,或青底蓝花等色彩对比鲜明的花纹图案,图案形态各异,色彩调配和谐,优美典雅。风格是粗中有细、布局饱满而不杂,手法夸张、图案生动细腻。

河坝村的小河

河坝村的早晨

枫香印染技艺在这里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绕家人迁徙生活的写照。寨子里有“世袭染匠”杨勋勇。当地的妇女和姑娘们都热衷于这一手工艺制作。可三五人同作,也可单人独作。只要有空闲时间,就点制各种各样的蜡花图案,以备浸染、脱蜡、漂洗、缝制等之用。这也成为瑶族妇女们交流的一个平台,在瑶族民间流传的歌谣中就这样唱道:“兄弟姐妹情深深,在家闲着没事做,邀请姐妹进家来,一同拿笔点蜡花,染成放入闺深处,等到乡里芦笙场,妹才穿出给哥看……”由此可见,枫脂染艺术在过去的瑶族同胞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河坝村现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瑶族隔冬、饮食、婚俗、丧葬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得到了一定的传承与发展,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传统技艺、乡土民俗的保护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瑶族隔冬节,又称“河坝瑶年”或“绕家过冬节”,定在每年第十一个月的第一个虎场天。在近三年内,谁家曾有老人去世,就要在“过冬”之前举行“隔冬”仪式,祭祀去世的老人。隔冬基本上以“房”进行,如这一“房”三年内有多位老人去世,就要在不同的一天为多位老人隔冬,每天只能祭一位老人。在老人去世后的三年内,每年要为去世老人进行“隔冬”一次,形式和内容基本一样,但只有第三年最为隆重。“隔”乃阴阳相隔之意,瑶人自称“隔冬”为“哈策”。传说河坝瑶族古代是从远方逃难而来,是一个苦难深重的弱小民族,所以在祭祖仪式上用糍粑做桃(相传在逃难的路上曾以桃为食),用菜叶盛菜,不用竹筷子而用高粮杆当筷子等。瑶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和自然物,有平常不许吹芦笙的禁忌,要在“过冬节”后才能吹,到正月二十就要把芦笙封存。相信12代表完整的一年,12是吉利数字,祭祀仪式的物件大多是12数。“隔冬”这一天,亲朋好友寨邻、全家族都要到场,就像平常办酒席一样,主人要宴请三天。前来参加的人不能送现金,只能送鸡(去世老人是男性的送公鸡,是女性的送母鸡)、酒、糯米饭、肉、香纸、烛等物。主要活动仪式有:扫墓、杀猪、打糍粑、开田捉鱼等。

瑶族服饰以青和蓝为主色调,分男装、女装、童装。男装、童装较简便,女装花样较多。在婚俗上多为瑶族与瑶族之间的异姓婚配,也有同姓通婚的,但为数极少。解放后,各民族执行《婚姻法》,再加上女孩子读书、识字增多,提倡婚姻自由,瑶族才逐步与其他民族通婚。

河坝村一角

保护开发并轨前行

传统村落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其独特的乡土文化元素、传统建筑风貌、手工技艺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保护与开发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河坝村依据不同的保护层次,确定保护管控措施。核心保护区内传统建筑分别采用保护、修缮、改善、整治改造、拆除等措施区别对待。

贵州省旅游大省战略的提出,加上旅游产业的不断升温,以及游客对瑶族文化的向往等因素,使得传统村落发展优势凸显。河坝村瑶族少数民族文化沉淀丰厚,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村寨格局、古朴的建筑语言都展示了瑶族文化的魅力。

(注:图片由麻江摄影家协会提供)

猜你喜欢

麻江县河坝瑶族
黔东南州麻江县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渤海C油田明下段河坝砂体构型演化规律分析
贵州麻江:加快蓝莓产业发展富民兴县
浅谈围场县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几个绿化树种
麻江县老年大学开展免费体检活动
晴隆县关工委来麻江县考察学习“五好”关工委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