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空间拓展路径分析
2017-09-08任佳佳
■ 曹 军 任佳佳
兰州空间拓展路径分析
■ 曹 军 任佳佳
迎接“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兰州在以通道区位、多样化生态和内陆封闭为现实特征的基础上,在开放视野、开放层次、开放方向及集群化带动等方面做出积极的适应性调整和创新驱动,力图在空间拓展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一、强调区域内交通联络—支撑经济带的重要载体
在不同城区两两之间建设多样、快捷、容量大、通畅的交通联系网络,构建以建设“铁公机”骨干网络为重点,变“通过性”节点为交通枢纽,支撑大兰州建设。
(一)依托铁路建设兰州国际物流枢纽中心
依托铁路,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和国际物流枢纽中心,以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货运中心站、公路集装箱中心站和保税物流中心为主体,叠加“无水港”的功能,形成具有铁路、公路和铁海联运等多种联运方式和沿河港口功能的国际港务区,以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新材料基地与交易平台、石油及新能源战略储备基地为重心,建设“物流服务、供应链服务、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四大产业集群,形成“综合运输、大宗商品贸易、物流基地、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和双轨经营”六大商业模式,成为西北地区面向西南、中东部地区的货物集散基地,通过陇海线、兰新线和兰广线,融入亚太经济圈、新亚欧大陆桥,拓展与孟中印缅、中巴、中老泰和中越国际大通道,形成兰州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对外开放捷径,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打造中亚、欧洲市场的综合物流枢纽,国家一流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黄河中上游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桥头堡、大通道。
(二)依托航空实现“航路广通”
一是加强甘肃支线机场建设。实现支线机场与甘肃省内枢纽机场与省外热点城市之间的对接,加快小型旅游机场建设,形成以兰州机场为核心,东西支线机场为两翼的航空网络设想,构建枢纽直飞,干、支结合,支线联程三种模式的航线网络体系。
图1 兰州在铁路网规划中的枢纽位置
二是提升机场功能与国际化水平。加快兰州保税区建设,以支撑兰州市西部陆港的发展目标;在开通兰州至大阪和兰州至香港航线的基础上,开通兰州至中亚、俄罗斯、欧洲货运定期班列;规划建设中川机场第三期跑道,积极拓展国际航线,开辟兰州直飞圣彼得堡、阿拉木图、迪拜、第比利斯、法兰克福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重要节点城市航线开通及货运航线,强化兰州连接中西亚、东西欧的航空节点职能。
三是利用甘、陕、青、宁、川、渝六省会城市的等距条件和兼有新、蒙、藏三省几何中心的区位,发挥中心地航空本身所具有的通达性、快速性和灵活性的多重优势,弥补公路、铁路、水路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在这些方面无法兼顾的不足,同时作为稳固边疆军事安全及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枢纽机场。
(三)依托公路实现“加密、连通、对接、扩容”
按照“完善网络、优化布局、扩大规模、强化枢纽、增容扩能、加快步伐”的思路;以“加密、连通、对接、扩容”为重点;按照近期“连通”、中期“成网”、远期实施“加密”的三个实施阶段;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路网由“西干东支”状优化调整到“西树东网”状,将综合交通网建设作为“一带一路”黄金通道的重要载体。通过内外“双修”,彻底打开兰州全面开放的大门。
图2 兰州在航空网中的区域位置
图3 兰州在公路网规划中的枢纽位置
二、强调区域内集群化—“成渝—兰西银城市群”建设催生布局整合
构建“成都—重庆—兰州—西宁—银川”城市群,城市间取长补短,通力合作,发挥1+1大于2、2+2大于4的增值效应,打破传统行政区域间隔,积极开展跨省经济联合,已经成为未来区域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在中心地空间均衡的模型基础上,依托中心城市兰州向周围辐射的兰白都市经济圈、兰西城市群、呼兰银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多个城市集合体构成的城市群,是未来城市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也是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新型地域单元。
图4 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中的兰州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兰州是具有地域空间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在西部地区已经形成和发育的兰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中,兰州作为多个城市群的联系交汇点和地域发展中心而存在,如果把这个城市群看成一盘棋,那兰州就是一个棋眼,做好做活兰州,才能盘活这盘棋。
二是交通四通八达。兰州目前是全国12个主干交通枢纽、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此区域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西部地区陇海、兰新、包兰、宝兰、兰青、兰渝、兰成、呼银兰及兰新二线高铁等内外铁路干线,这些铁路干线以兰州为中心交汇点,由中心向周边城市发散,在交通便利和可达性高的优势下,形成半小时生活圈、1小时经济圈和3小时都市圈的圈层构架。
三是经济基础雄厚。由兰州向东南,经关中—天水经济区直通西安的东南向经济辐射互动带;由兰州向西北,经河西走廊直通新疆的西北向经济辐射互动带;向南连接成渝经济区的南向经济辐射互动带;向东北经包头,到达呼和浩特市的东北向经济辐射互动带;向西南到达拉萨市的西南向经济辐射互动带。
四是水资源丰富。此区域位于长江、黄河干流及支流湟水、庄浪河两岸,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条件。
五是环境容量较大。相对来说生态环境容量较大,未利用地开发区域广阔,是甘、青、宁、川、渝城镇化人口集聚的最佳之地。
三、强调区域内空间拓展—纵深推进未利用地开发
随着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建设的起步,发展空间瓶颈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是河谷外跳跃式战略拓展空间存在着耕地占补、产业空间转换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剧增、带状交通压力大等问题,在重大机遇前跳跃式空间拓展战略难以短期奏效。在”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期,城市空间瓶颈这一矛盾尤为突出。而兰州市域大部分地区被黄土覆盖,全市现有未利用地761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7%,开发利用潜力十分巨大。多年来,兰州一直在积极探索对黄土丘陵缓坡地区的城市开发和建设利用,积累了不少经验。从2007年起,兰州市政府就开始积极推动有关未利用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碧桂园和保利项目相继成功实施,未利用地综合开发的条件日趋成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平台,对于面积辽阔的整个黄土高原地区也具有重大意义和示范价值。
一是拓展发展空间。未利用地资源在兰州主城周边的资源储备充足,足以确保兰州未来城市发展所需的空间,不占或少占基本农田和生态林地,消除了政策上的主要障碍。与主城更密切的空间区位关系,使其具有更高的土地利用价值,更有利于城市功能的拓展,成为建设“一带一路”繁荣丝路的中坚力量。
二是完善城市功能。通过未利用地开发,一方面能够实现辅助功能的就近疏解,如军事、行政办公、产业退二进三等,腾出主城区的用地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发展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能够弥补商务、商业、旅游、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加强城市的区域辐射能力。
图5 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实验区与兰州中心城区、兰州新区的关系
图6 兰北新城建设用地规划图
三是提升文化品位。将兰州建设成为华夏文明的展示区、文化创意研发的核心区和文化创新拔尖人才的集聚区。重塑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已经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提升兰州软实力的重要任务。试验区作为城市新增长空间,能为城市大型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保障,是兰州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四是营造生态之都。兰州市区现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4.12平方米,主城区的生态绿化目前主要集中在黄河沿线及南北两山,生态环境较为薄弱。建设生态屏障,就是守住生态底线,保护好兰州青山绿水和自然风光;守住风貌特色底线,建设西北田园城市,保持好黄河滨水地方特色;守住构筑与城镇空间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
四、强调新型城镇化探索—特色小镇建设
兰州要贯彻甘肃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重点建成6~10个规模适度、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镇;规划范围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范围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提高特色小城镇吸纳新增人口的能力,镇区常住人口达到1万人左右;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新能源利用、农村生态绿化、农村综合防灾行动,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打造旅游品牌,挖掘建设内涵,发挥兰州及甘肃省文化优势,通过创建河口黄河风情小镇、青城历史文化小镇、什川梨园小镇等特色小镇,使特色小镇成为记住陇原乡愁、唤醒历史记忆、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形成城乡经济增长点,起到兰州区域探索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