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不分专业招生: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7-09-07张瑞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17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人才培养

张瑞芳

[摘 要] 伴随时代的变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而传统招生模式下学生对专业选择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知识结构也较为单一,竞争力也稍显不足。大类招生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改革模式,虽然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却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的不分专业招生模式能够促使高校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更有效地减少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还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

[关键词] 人才培养;大类招生;不分专业招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7. 122

[中图分类号] G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7- 0254- 03

0 引 言

招生,表面看起来是高校招生工作部门的事,但是招生模式的不同,不仅直接影响生源质量,与后续的人才培养也息息相关。多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招生模式是按学校、按专业招生,这种招生模式下,学生先进学校门再过专业槛,学生在被录取后,还没有真正入校学习时就已经和某个专业捆绑在一起了。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在不断地进行外延式扩张、招生人数激增时,这种模式有利于高校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组织教学管理,有利于学生培养过程的有序而稳定。但是,伴随高校扩招热度的消减,高校在转而关注内涵式发展、强调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时候,这种按传统的招生模式就日渐显露出一些弊端了。

1 传统招生模式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几乎没有意识、也没有时间去仔细思考自己的兴趣、特长是什么,更不会去深入了解每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因此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通常是跟着感觉走,而这种盲目的专业选择却给高校后续的培养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问题1:学生对自己、对专业认知不足,抵触情绪严重。通过调查了解,大多数学生在填报专业时或是因为分数优势不足只能退而求其次,或是盲目崇拜所谓的热门专业而跟风,等真正进入大学学习之后,有的发现自己对当时选择的专业毫无兴趣,懊悔不已;有的发现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的高考选科错位,如高考选科是物理和生物,专业培养方案中却还要学习很多化学类的课程,痛苦不堪。

问题2: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竞争力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专才”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成为高校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然而,传统招生模式使得学生一进校就被专业捆绑,所学的课程体系也被这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框定,难以有机会学习到其他专业的知识,就算可以通过辅修接触到其他专业知识,也只是蜻蜓点水,学生的知识结构难免单一,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常常流于口号或形式,无论是学生毕业找工作时,还是在今后谋求更大的发展,都显得缺乏竞争力。

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工作者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如制定了转专业制度,一般是大一结束时,给学生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通常被附加了“成绩优秀”等诸多条件限制;再比如设置自主学分,让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拓宽知识面、提升技能,并且规定必须修满一定的自主学分方可毕业,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没有成绩门槛的限制,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督促学生学习课内外的知识与技能,但是自主学分跟毕业资格关联,对于本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学习负担更重,另外自主学分的学习方式是以自学为主,缺少了教师的传授与督促,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无法达到学校的预期。因此,高校亟需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能从本质上解决上述问题。

2 大类招生——不分专业招生的第一步

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是按学科(也有按系或学院)制订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录取的一种招生模式。这种招生模式下,学生进校后没有专业的区分,统一学习通识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结束的时候,根据学生成绩、学生兴趣以及专业要求进行双向选择,实现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最早源于北京大学2001年实施的“元培计划”,“元培计划”按文、理科招生,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之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众多高校也都相继实行了大类招生,大类招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大类招生的具体实施模式有很多种,有的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有的按院系专業类招生,还有的按学科大类招生。作为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方式,大类招生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让学生有了更加充足的时间去深入地了解自我、了解专业,有效地降低了学生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另外通过大类招生对学生在低年级实行大类培养,可以打破专业壁垒,从过去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多学科交叉、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有利于“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培养。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招生模式的改革就是人才模式的改革,而这个改革还将继续深入下去。

3 不分专业招生

大类招生的优势已经凸显,然而尽管如此,大类招生并没有真正地完全打破专业壁垒,它以学科归类,相同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专业之间没有限制了,但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专业限制依然存在,因此,还有必要对大类招生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努力实现不分专业招生。这里所讲的不分专业招生是指高校在招生录取时,不再细分专业,也不划归大类,仅考虑考生文理选科的区别,新生入校后统一按大文科、大理科进行通识教育,二年级以后再进行专业分流。

不分专业招生,让学生在充分认知专业的条件下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不是局限在某个学科之内的几个专业之间做选择,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将更低,学生与专业的契合度将更高,必定能学得更好。

不分专业招生,专业之间的壁垒几乎完全消除,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更全面的通识教育培养,基础知识将会更加宽泛、扎实。

不分专业招生,有利于学校资源优化重组。当专业设置过于细致时,师资、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难免被分散,不分专业招生有利于高校重新整合这些教学资源,实行有效配置。

4 结 语

不分专业招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从同传统招生模式向大类招生转变,再从大类招生向不分专业招生模式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期间还可能引发其他矛盾,比如学生管理上的矛盾等等。因此高校要能够充分认清自己的发展历史、办学定位和发展潜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郑超美.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2]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4(3).

[3]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
大类招生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