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航道船舶通航环境危险性预先分析
2017-09-07陈玥如
陈玥如
摘 要:为研究荆江航道船舶通航环境危险性,促进水上安全预警系统的完善,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的方法获取相关危险源。运用危险性预先分析的方法对荆江航道船舶通航危险影响因子进行分类,确定触发条件和事故后果,为船舶、海事、航道等主管部门,掌握荆江航道通航环境危险特征和防范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荆江航道;通航环境;危险性
中图分类号:U6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8-0029-02
荆江航道处于长江中游,河段九曲回肠、滩多水浅,历来是长江黄金水道的“瓶颈”,一直是世界级难题。荆江航道自长江中游昌门溪至熊家洲,280公里范围内有13个浅险水道,2016年荆江河段共发生事故险情18起,沉船5艘,直接经济损失为256.5万元。水位多变、风浪变大、库岸滑坡体增多、高温高湿等航行环境是造成荆州航段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船舶必须适应外部航行环境,预防通航环境的危险源引起的危害。因此,亟需对荆江航道船舶通航环境的危险源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危险性预先分析,这有助于从内在机理和系统结构上维护船舶航行安全。
1 荆江船舶通航环境危险源调查及分类
船舶通航环境是对船舶的交通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从船舶的交通所依赖的客观条件来看,通航环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是指通航环境的构成包含船舶交通行为活动时所依赖的客观物质世界,即自然界形成的具体通航条件因素;其社会属性是指通航环境的构成包含船舶具体行为活动时所依赖的各种社会关系,通过通航秩序因素来具体表现。通航环境主要体现在通航条件因素、通航秩序因素。
(1)危险源全面调查是识别危险源的首要步骤,对于通航环境危险源的查找方法主要有:①航道部门通过核查航道能否满足安全通航的要求、是否达到相应的等级与技术标准,对干线航道的维护管理,查找危险源。②海事部门通过对辖区内险情、事故进行安全状态统计分析,总结各种事故(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查找危险源。③专家讨论主要是港务、航务、航道、海事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安全领域的专家,一线岗位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职员,根据所调查的實际资料,对危险源层次和特点进行分析,将危险源合理量化,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等。④专项排查主要是指各相关单位、部门指针对特定风险主体所开展的查找危险源的专项活动。通报主要是指通过网站、报纸、天气预报等渠道收集有关部门及人员的预警、通报、举报,进行分析,查找危险源。
(2)根据荆江船舶通航环境各因素的特性及其致灾机理,可将通航环境危险源分为以下几类:①水文类。水文类危险源主要包括水流流态紊乱,水位不足,水位陡涨陡落,水流流速较大等。主要分布在暴雨多发季节,枯水季节,岸线交错地带,坡度起伏较大水域。②气象类。气象类危险源主要包括高强度降雨、大雪、突发性大风、持续多雾天气等。③地理地质类。地理地质危险源主要包括河岸或山体崩滑、泥石流等。④航道。航道危险源主要包括航道弯曲、狭窄,航道宽度、水深不足,航标发生位移、损坏、灭失,水上水下设施或沉船沉物碍航等。航道危险源在库区水域分布较广,航道桥梁以及管线设置设施多的区域分布更为明显。⑤通航秩序。通航秩序危险源主要包括船舶航行、停泊秩序混乱,码头超宽靠泊,碍航施工、采砂、捕鱼等。此类危险源主要分布在干支流交汇地,港口水域等。⑥作业条件。作业条件危险源主要包括锚地边界设置不合理、码头停泊条件不达标、作业场所不符合规范要求、码头前沿水深条件不足等。此类危险源主要分布在港口码头。
2 荆江船舶通航环境危险源危险性预先分析
危险源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它触发出危险性仍需一定的外部条件,而正是非平衡力量的进入,使得处于安全状态的通航环境系统转化为非安全状态,因此分解危险源触发条件,掌握事故发生的机理,对预防和预警事故发生,降低事故损失有重要意义。
通过现场调研,与海事、航道等相关单位专家咨询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各种荆江通航环境危险源,采用危险性预先分析法对危险源进行识别。首先对荆江通航环境以及航运活动作比较充分的了解,然后按类别查找危险源,危险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3 结语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荆江航道船舶通航环境的危险源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促进水上安全预警系统的完善,这有助于船方、海事、航道等主管部门掌握荆江航道通航环境危险特征,为采取防范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但是,本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条件的限制,研究范围仅局限于荆江河段,研究缺乏参照对象;船舶的通航环境和作业条件在不断变化。这导致危险源的触发条件不够全面,建议以后的研究者将长江的其他河段也列入研究对象进行参考,充分全面的研究长江船舶通航环境的危险源及其触发条件,避免长江干线水上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君, 刘清. 基于突变理论的航运事故发生机理[J]. 水运管理, 2008, 30(4):25-28.
[2]徐小丽. 视觉特征对船舶驾驶行为的影响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