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CT、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

2017-09-07秦伟杨秀芳周禹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3期
关键词:早期诊断磁共振成像急性脑梗死

秦伟 杨秀芳 周禹

【摘要】 目的 探討CT、磁共振成像(MRI)两种方法哪种更适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方法 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使用CT与MRI检查方法进行检测, 以MRI诊断结果为研究组, 以CT诊断结果为对照组, 并与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观察两组检测效果。结果 最终检测出病灶数259个, 其中, 皮质梗死灶70个, 放射冠梗死灶50个, 基底节区梗死灶60个, 小脑梗死灶65个, 脑干梗死灶14个;研究组与最终结果相符病灶数为234个, 其中, 皮质梗死灶64个, 放射冠梗死灶43个, 基底节区梗死灶52个, 小脑梗死灶61个, 脑干梗死灶14个;对照组与最终结果相符病灶数为128个, 其中, 皮质梗死灶42个, 放射冠梗死灶21个, 基底节区梗死灶31个, 小脑梗死灶24个, 脑干梗死灶10个;两组不同部位梗死灶检出数量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梗死总检出率为81.4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7例患者中发病12 h内65例, 发病12~24 h 15例, 发病24 h以上17例;研究组发病12 h内检出62例, 发病12~24 h检出10例, 发病24 h以上检出7例;对照组发病12 h内检出31例, 发病12~24 h检出14例, 发病24 h以上检出2例;两组不同发病时间脑梗死检出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现使用MRI与CT对发病后1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效果最好, 随着发病后时间的逐渐增加, 其检测的效果也逐渐减弱。结论 使用MRI的早期诊断结果更为准确, 此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并可联合C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值得推广。

【关键词】 CT;磁共振成像;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3.005

Comparison on significance of CT and MRI for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QIN Wei, YANG Xiu-fang, ZHOU Yu.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Qingdao City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itable method for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between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ethods A total of 97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all examined by CT and MRI. MRI diagnostic results were taken as research group, and CT diagnostic results as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final diagnostic results to observe the test effects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259 lesions by final test, including 70 cortical infarcts, 50 coronal infarcts, 60 basal ganglia infarcts, 65 cerebellar infarcts and 14 brain stem infarc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123 lesions consistent with the final results, including 64 cortical infarcts, 43 coronal infarcts, 52 basal ganglia infarcts, 61 cerebellar infarcts and 14 brain stem infarcts. The control group had 128 lesions consistent with the final results, including 42 cortical infarcts, 21 coronal infarcts, 31 basal ganglia infarcts, 24 cerebellar infarcts and 10 brain stem infarc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umber of infarcts detected in different parts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otal detectable rat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s 81.44% than 48.4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mong 97 cases, there were 65 cases within 12 h of onset, 15 cases in 12~24 h of onset, and 17 cases in 24 h above of onset. There were 62 cases detected within 12 h of onset, 12 cases detected in 12~24 h of onset, and 7 cases detected in 24 h above of onset in the research group. There were 31 cases detected within 12 h of onset, 14 cases detected in 12~24 h of onset, and 2 cases detected in 24 h above of onset in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tec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t different time of onset (P<0.05). Analysis showed that MRI and CT had best test effect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in 12 h of onse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onset time, the effect of the test was gradually reduced. Conclusion The early diagnostic result of MRI is more accurate, and this techniqu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t can be combined with CT for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arly diagnosis

在临床中, 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其常常发生与中老年人群中, 并经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1, 2], 若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治疗, 便会严重影响患者脑功能的恢复, 因此, 此疾病的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3, 4]。脑梗死对其生命健康有着极为严重的危害, 相关部门对此类疾病给予了高度的重视[5, 6]。截至目前, 因医学界的不断发展, 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如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法, 这种药物对脑梗死患者有着极为优秀的临床治疗效果。经对此药物的多种研究后发现,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1~6 h内进行治疗, 是保证溶栓治疗效果的最佳时间[7]。因此, 想要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 早期诊断便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8, 9]。

本院特选择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均分别进行CT与MRI检查, 以确定哪种方法更加适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0~12月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诊断的条件满足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规定的相关标准, 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MRI两种诊断方式, 以MRI诊断结果为研究组, 以CT诊断结果为对照组。在所有患者中, 男48例, 女49例, 年龄45~86岁, 平均年龄(65.48±20.15)岁, 患者既往史为高血压41例, 冠心病12例, 风湿性心脏病14例, 糖尿病3例。所有患者均在本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患者均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的可能性, 患者与其家属均了解本次实验的具体内容, 告知相关事宜和注意事项, 并自愿配合实验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在住院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言语不清晰、口角歪斜等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排除患有肝肾衰竭、凝血功能、精神障碍的患者, 避免由于参与调查影响重大疾病治疗, 并排除CT、MRI检查禁忌证患者(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金属物品等);患者均在发病后48h内就医。

1. 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CT和MRI检查。CT检查时选择GE Prospeed AI螺旋CT扫描仪, 叮嘱患者平卧位方式躺在检查台上, 采用连续扫描方式进行检查, 扫描患者的全部脑颅位置, 并将扫描结果进行摄片。MRI检查则选择GE Signa EXCITE 0.35 T磁共振扫描仪, 将扫描仪的数据设置为层厚5~7 mm, 层距1.5 mm, 并选择扫描程序T1W1为自旋回波T1, 参数为TR/TE 500/7.8 ms, 256×256, 并对患者进行4次

扫描, 取4次扫描的数据作为检查结果, 并在每次扫描过程中转换参数, 第一次参数转换为TR/TE, 900/109 ms, 第二次参数将flip角设置为150°, 参数转变为T1 2500, 256×256, 第三次扫描利用DW1弥散成像进行扫描, 参数转换为TR/TE 2900/84 ms, 128×128, 最终得出4次扫描的結果。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本次将使用医院自制的统计量表, 对两种方法检测出的不同部位梗死灶数量、脑梗死检出情况以及不同发病时间脑梗死检出情况进行统计, 病灶部位统计表包括皮质梗死灶、放射冠梗死灶、基底节区梗死灶、小脑梗死灶与脑干梗死灶五项。脑梗死检出情况统计表包括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 并计算总检出率, 总检出率=(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总例数×100%。不同发病时间脑梗死检出情况统计量表则包括发病12 h内检出、发病12~24 h检出与发病24 h以上检出。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部位梗死灶数量 最终检测出病灶数259个, 其中, 皮质梗死灶70个, 放射冠梗死灶50个, 基底节区梗死灶60个, 小脑梗死灶65个, 脑干梗死灶14个;研究组与最终结果相符病灶数为234个, 其中, 皮质梗死灶64个, 放射冠梗死灶43个, 基底节区梗死灶52个, 小脑梗死灶61个, 脑干梗死灶14个;对照组与最终结果相符病灶数为128个, 其中, 皮质梗死灶42个, 放射冠梗死灶21个, 基底节区梗死灶31个, 小脑梗死灶24个, 脑干梗死灶10个;两组不同部位梗死灶检出数量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脑梗死检出率 97例脑梗死患者中, 研究组检出缺血性脑梗死26例、出血性脑梗死31例、腔隙性脑梗死22例, 总检出率81.44%;对照组缺血性脑梗死12例、出血性脑梗死21例、腔隙性脑梗死14例, 总检出率48.45%;两组脑梗死总检出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不同发病时间脑梗死检出情况 97例患者中发病12 h内65例, 发病12~24 h 15例, 发病24 h以上17例;研究组发病12 h内检出62例, 发病12~24 h检出10例, 发病24 h以上检出7例;对照组发病12 h内检出31例, 发病12~24 h检出14例, 发病24 h以上检出2例;两组不同发病时间脑梗死检出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现使用MRI与CT对发病后1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效果最好, 随着发病后时间的逐渐增加, 其检测的效果也逐渐减弱。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普遍具有着较为复杂的临床症状, 其病灶位置、病变血管缺血严重度与发生前是否伴有其他疾病等都是影响患者临床症状的因素之一, 病情较轻的患者只会出现反复发作的轻度晕眩等, 病情严重的患者则可能出现昏迷或致死情况的发生。但若在患者发病后的6 h内实施有效的治疗, 便能够减少患者脑梗死的面积, 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13]。

为此, 早期诊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这之中, CT与MRI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的常用方法, 其中, CT有着扫描时间短, 检测价格低廉, 使用率高于禁忌证少等特点[14], 但CT对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并不准确。MRI检查则在发病6 h内的患者的诊断准确度更高。所有患者在首次进行检查时, 都会选择CT检查, 此方法在检查不同时段的患者时会有不同的表现, 其中,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常见表现为某段脑动脉的密度要高于同一动脉其他部分的密度, 而MRI也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其检查急性脑梗死的常见表现则为病变血管内无血流信号, 血管呈闭塞状等[15]。

为研究这两种方法, 本院特选择了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均分别进行CT与MRI检测, 将其按照检查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通过本次研究, 从上述结果中可见, 最终检测出病灶数259个, 其中, 皮质梗死灶70个, 放射冠梗死灶50个, 基底节区梗死灶60个, 小脑梗死灶65个, 脑干梗死灶14个;研究组与最终结果相符病灶数为234个, 其中, 皮质梗死灶64个, 放射冠梗死灶43个, 基底节区梗死灶52个, 小脑梗死灶61个, 脑干梗死灶14个;对照组与最终结果相符病灶数为128个, 其中, 皮质梗死灶42个, 放射冠梗死灶21个, 基底节区梗死灶31个, 小脑梗死灶24个, 脑干梗死灶10个;两组不同部位梗死灶检出数量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梗死总检出率为81.4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 将两组不同时间的检查结果对比后可以发现, 使用MRI与CT对发病后1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效果最好, 随着发病后时间的逐渐增加, 其检测的效果也逐渐减弱。

综上所述, 使用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治疗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但CT也有着MRI没有的优点。因此, 两者联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能够更加准确且有效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祖艳, 朱炜炜. 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与MRI诊断总诊出率比较. 中国民康医学, 2015, 23(17):66-67.

[2] 王小乐. CT、MRI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诊断意义比较.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1):15-17.

[3] 吳建民. CT与MRI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7(14):102-103.

[4] 王楚铭. CT、MRI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23):99-101.

[5] 胡川, 杨溢, 陆秀红, 等. 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头CT、MRI诊断及临床治疗. 医学综述, 2015, 3(19):573-574, 576.

[6] 闫玉昌, 蒋涛, 潘振宇. CT薄层重建与MRI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河北医药, 2015, 11(15):1690-1692.

[7] 董非. 急性脑梗死六小时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体会.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5, 24(6):341.

[8] 林华棒, 李春梅, 周龙寿. MRI与CT影像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临床应用分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8(22):1453-1455.

[9] 韩晓芳, 郭爱红, 王丙聚, 等. 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医学装备, 2017, 14(1):42-44.

[10] 张晓英. 早期康复训练与延迟活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能力恢复中的差异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1):133-135.

[11] 聂靖炜, 轩林.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时间窗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14):154.

[12] 杨仁江.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临床探析. 中国处方药, 2015(1):105-106.

[13] 毕敏, 童绥君, 张艺丹, 等. r-tPA动脉溶栓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4):414-417.

[14] 钱其河, 崔树健, 李春英. 65例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分析. 当代医学, 2014(29):32-33.

[15] 邓伟. CT、MRI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诊断意义比较. 医药, 2016(10):161.

[收稿日期:2017-04-17]

猜你喜欢

早期诊断磁共振成像急性脑梗死
B超诊断早期宫外孕患者30例的临床分析
CRP和PCT在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