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的TBL初中英语课内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2017-09-07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新区中学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新区中学 杨 惠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TBL初中英语课内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新区中学 杨 惠
本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TBL初中英语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探索,尝试颠覆传统阅读教学“师—生”的单线授课模式,采用“师—个体—共同体—师”这一模式。
TBL学习共同体;课内阅读教学
在课内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融合,因环境制宜、因主题制宜,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以任务贯穿课堂始终,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本文中所指的TBL即是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的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此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设置接近真实生活的任务,通过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内合作互动、多边交流,产生体验,以达到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目的。笔者班级所建立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基于本班学生自愿组合,遵循“性格相投、男女搭配、富有层次、有共同提高的愿景”这些基本原则,六人一组。本文中,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译林出版社)Unit 8 Reading: The Fashion Show为例,具体分析采用TBL教学法,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以任务为依托,完成课内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
1.阅读前置任务的设计——围绕主题,共建背景图式
1.1 连接文本与生活,确立主题
任课教师作为任务的设计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连接文本与生活,帮助学习共同体确立主题。7上Unit 8的主题是Fashion。阅读课前,笔者引导学生聊自己的日常穿着,涉及款式、布料、颜色、配饰等各个方面,激起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地形成了一个贴切的读前任务——各学习共同体需创立“A word mind map—fashion”。这项读前任务紧扣文本和学生实际生活,着重于扫清文本词汇障碍,并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单词在脑海中形成“思维导图”,进行主题词汇归纳,创建新的图式。
1.2 指导具体方法,分解任务
学习共同体获取任务后,需要任课教师指导“怎样做”,以确保任务完成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于能力强的组,笔者认为可以放手,让共同体协商完成,但对于能力弱的组,任课教师应当明确步骤,避免浪费时间,影响阅读进度。笔者在7上Unit 8 Reading帮助学生做如下读前任务分解:个体独立搜寻有关服装的词汇→组内头脑风暴将词汇分类→组内绘制“A word mind map—fashion”→在课堂上展示、共享。任务分解需遵循两大原则:确保人人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话说;同时引导学习共同体学会分解task,设计层层递进的activity,为进一步阅读做准备。
1.3 给予充足时间,互动共享
在各学习共同体高效完成任务的基础上,笔者不需要遵循传统的课内阅读模式第一步:新授单词。笔者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展示成果:将绘制的“A word mind map—fashion”张贴在自己的展示区,并向其他组做介绍,互通有无,最后形成全班这个大学习共同体的成果,模板如下(图一):
图一
2.阅读中的任务设计——围绕文本,共促“真”阅读
2.1 明确阅读“真”任务
让学生带着“真”任务去阅读是笔者进行的新的阅读教学尝试。笔者认为,阅读过程中获取的技能、信息、知识,都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所以,笔者在文本阅读前就给学生布置了回归现实生活的任务,让学生感觉到阅读的目的是运用。在7上Unit 8 Reading的文本阅读开始前,笔者提出的“真”任务就是“Dubbing the fashion show(为服装秀配音)”,这一任务在阅读前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阅读时更投入,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放在“如何成功地配音”,而不是“如何记住这些单词和句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学会运用技能、掌握语言。
2.2 做到阅读活动“真”放手
首先,“师”给出表格(图二);然后,“个体”无声阅读文章并完成表格;接着,“共同体”讨论所获取的信息,并根据信息给模特配服装,粘贴在相应人物头像下方(图三);最后,“生”展示组内成果并简介模特服装。
图二
图三
在以上“师—个体—共同体—师”这一模式中,学生不管是个体还是共同体,完全活动自由,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阅读、表达,笔者努力做到“真”放手,还学生以阅读自由。
2.3 重视阅读过程“真”体验
借助“学习共同体”来设计链接实际生活的“真”任务,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去感受文本;在完成终极任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分解任务,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课堂趣味阅读活动,并“真”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阅读和自我表达,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体验到“真”阅读。阅读课技能的训练、知识的掌握,在学生最终能够对着视频进行“Dubbing the fashion show”的时候全部实现了。
3.阅读后置的任务设计——围绕展示,共享输出之趣
文本阅读之后的任务功能在于检测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整合、迁移和运用,是发展思维和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步骤。读后任务更是整节阅读课的终极任务:输出所学。笔者认为,输出活动还是要延续任务型课堂的风格——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任务的趣味性、有效性以及与文本的关联性,注重个体鲜活的差异性,将学生的参与度、表现欲推向整个课堂的最高点。
3.1 回归主题,设定共同体成果展示活动
读后任务的设置首要考虑的就是与文本的主题、题材相吻合;其次要注重学生的水平和年龄层次特点,活动难度不宜过高或过低;最后,“有趣”是学生参与的保障。在7上Unit 8 Reading的文本阅读结束后,笔者与学生共同协商,设计了“Our own fashion show”这一学习共同体展示任务。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通过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他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关于服装描述的词句,对自己也能参与服装表演展示成果跃跃欲试。
3.2 明确步骤,帮助共同体活动有序进行
阅读课最后一环节——“课堂展示”时间十分有限,执教者只有帮助共同体制定好明确的操作步骤,才能保证高效地完成任务。在确定开展“Our own fashion show”后,笔者建议各共同体采取以下步骤:个体简介今日穿着→确定4名模特和2名主持人→全体起立练习→共同体展示。当然,允许共同体有更好的形式。
3.3 健全评价机制,保证共同体的参与度
读后展示活动应当避免学生过于兴奋而影响效果,因此健全评价机制是必要的。这不仅能够保证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促进公平公正的竞争,对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适当的奖励机制的介入可以激起学生对活动的重视,保证学生展示最佳水平。在“Our own fashion show”展示活动中,笔者要求每位学生在评价表上对各组模特、主持人进行评分;活动结束后,共同体讨论推荐“最佳模特”“最佳主持人”“最优共同体”,并授奖。采取一些措施确保活动全员参与、井然有序,成效卓然。
4.结束语
在以任务驱动初中英语课内阅读教学的探索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模式较传统的阅读授课模式更有效,不仅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知识目标,更能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理解与思考能力。当然,这一模式应当根据文本特征、学习共同体的水平进行任务调整,使之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
高素菊. 2013.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韩玮. 2016.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4):154.
田旭东. 2014.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