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带:西蜀客家第一镇

2017-09-07李洲

上海房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馆内客家人会馆

文/李洲

洛带:西蜀客家第一镇

文/李洲

洛带古镇位于成都龙泉镇北10公里,这里依山傍水,背靠龙泉山,面临成都平原,是一个建于三国蜀汉时期的客家古镇。洛带古镇文化底蕴非常厚重,被人们称为“客家名镇、会馆之乡”。相传三国蜀汉时期,这里有一个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味极甘甜,泡茶茶香,洗面美颜。井里有东海鲤鱼,食之鲜美,益寿延年。蜀汉后主刘禅闻之前来。此时,一条尺长鲤鱼随一位白发老翁钓竿甩动飞出井来,阿斗跳入井中抓鱼,不料身佩玉带落入井底。后因“落”、“洛”同音,后人取镇名为洛带。

洛带镇的古典建筑中,会馆是独具特色的。古镇上的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是我国古代建筑“大观园”中的一枝奇葩,它一方面反映移民时期同族群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独立的心态,也同时反映不同族群的建筑传统与风貌。广东会馆位于洛带古镇的上街,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又名“南华宫”,被认为是国内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会馆之一。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会馆主体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由前、中、后三殿构成。其中,后殿为二层楼的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屋顶覆盖以黄色的琉璃筒瓦,两侧有高拱曲起的风火墙,给人以气势恢弘、凌风欲飞和古朴庄严之感。馆内石刻楹联条幅保存完好,联文取意及书法镌刻堪称上乘。这些楹联,既有对前人艰难创业的缅怀,又有对故乡山水的悠悠思恋。江西会馆位于洛带镇中街,又叫万寿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筹资兴建。主体建筑由乐楼、左右厢房、院坝、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复四合院式,占地面积1185平方米。该馆整体布局严谨,空间安排合理,会馆的布局小巧玲珑,有曲径通幽的意境,雕梁画栋的回廊、屏风、戏台等建筑让人叹为观止。湖广会馆由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十一年捐资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宫”。会馆依中轴线对称排列,建筑面积277平方米。馆内现有大小不等、仪态各异的观音塑像多尊,无不惟妙惟肖。馆内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下多大雨,即使街上洪水漫涨,该天井也不会淌水漫溢,为该馆一大奇迹,相传为大禹保佑之故。古镇上还有由异地搬迁而来的川北会馆等古建筑群,但由陕西移民和山西移民合建的秦晋宫已消失无存。按史籍记载,会馆文化的功能是令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在一个新环境里的精神归依之地,尤其是当移民如潮水般涌入四川盆地时,会馆就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这些会馆遗址,现在还依稀可以找到先民们杂沓而匆忙的脚印,他们在族群所拥有的会馆中,看戏喝茶,述说移民生活的欢乐、苦闷,寻求精神上的认同和归依。

古镇核心部分呈“一街七巷子”(分别为老街、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巷、马槽堰巷和糠市巷)格局,客家民居就散布在这些街巷中。1000多米长的老街上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屋顶多用小青瓦和茅草覆盖,结构多为单进四合院式,正中为堂屋,屋脊上通常有“中花”等装饰。整个“一街七巷子”是一个完整而封闭的防御体系,若将所有巷子和街道的大门全部关闭,里面的人是无法出来的。这是客家先民长达千年迁徙智慧的结晶,是客家围楼建筑特点的演变、发展和传承,在全国所有客家古镇中是绝无仅有。

如今居住在镇上的2万多居民中,90%以上为客家人,仍然保留着客家人的乡音、乡貌、乡情、乡风。而洛带古镇周围十几个乡(镇、街道办)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八成以上,有人把洛带古镇称为西蜀客家第一镇,一点也不为过。可以说,洛带古镇就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极具历史、建筑、文化、科学价值。

(作者: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

猜你喜欢

馆内客家人会馆
印象·福州新馆
一岩九饮会馆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寻宝博物馆记
一起跳
逛图书馆
镇远·两湖会馆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