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测度与路径优化
2017-09-07祝尔娟何皛彦
祝尔娟,何皛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市100070)
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测度与路径优化
祝尔娟,何皛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市100070)
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京津冀地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中坚力量。可从地位作用和发展水平两个维度构建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和空间分析方法,对三地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从总体上看,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和经济带动三个方面能够对区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内部结构看,京津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水平最高,其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力最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创新活力最优;从空间格局来看,三地产业呈现“一轴、一带、多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实力差距悬殊、产业集聚度与对接能力不足、资源整合与要素共享机制欠缺等。未来应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高地,更好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链接,打造高新产业高地,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促进要素整合,形成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引擎作用。
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路径优化
一、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京津冀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载体,要以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和经济带动为目标导向,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地区科技创新、产业规模、经济转型发展的引领作用。因此,本文构建了包括地位作用和发展水平两个维度在内的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测度指标体系。其中,地位作用方面构建了包括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和经济增长3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拟从整体上对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测度。发展水平方面构建了包括企业创新、产业结构和园区实力3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重点从分析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看其对区域科技引领作用的支撑能力;从分析产业结构与产业规模看其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分析园区经济实力和增长潜力看其对区域经济带动的支撑能力。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思路及其内部逻辑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二)指标选取
地位作用维度:构建由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和经济增长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从整体总量上对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测度。[1]衡量科技引领作用的指标主要包括新增发明专利、新增注册商标和三项专利授权数量及其在京津冀区域的占比等;衡量产业支撑作用的指标包括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占比等;衡量经济增长作用的指标包括GDP、财政收入、税收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及占比等(参见表1)。
发展水平维度:构建由企业创新活力、产业结构特征和园区实力水平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对13个园区各自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衡量企业创新活力的指标主要包括新增企业数量、新增专利数、新增商标注册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及其占比等;衡量园区实力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投资总额占比、吸引外资占比等;[2]衡量产业结构特征的指标主要以工业总产值、现代制造业占比等来分析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参见表1)。[3]
图1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评价分析框架
表1 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三)测度方法
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综合评价。通过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对地位作用维度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园区实力水平、企业创新活力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通过描述统计和空间可视化手段,对产业结构及空间特征进行空间分析。
对于定量的指数编制及赋权方法的选择,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包括二元对比排序法、专家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复相关系数法、组合权数法等。本文先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再请专家进行评判,对有些指标进行微调。[4]
1.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不统一,因此在用它们计算综合指标前,必须先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指标的绝对值转化为相对值,从而解决不同质指标的同质化问题。由于本文的指标选择均为正向化指标,因此不用进行调整。
2.计算第i年份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3.计算指标信息熵
4.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5.计算指标权重
6.计算单指标评价得分
其中,Xij表示第i个年份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min{Xj}和max{Xj}分别为所有年份中第j项评价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k=1/lnm,其中m为评价年数,n为指标数。赋权结果参见表2。
表2 开发区产业发展指数权重分布
二、测度结果与综合分析
(一)整体作用分析
1.科技引领地位逐步提升
从科技创新的成果来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创新成果近几年来增长非常快,如新增发明专利数量从2011年的3 489件增长到2014年的7 606件,年均增长率达到29.66%;新增注册商标数量也从2011年的3 373件增长到2014年的5 881件,年均增长率达20.36%;三项专利授权量2014年为15 757件,占京津冀地区总授权量的13%。这些反映了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一个整体,已成为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最多、最为密集的地区,科技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2.产业支撑作用凸显
2014年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京津冀的20.25%、15.16%和6.83%。从发展态势看,2011—2014年京津冀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三个指标占京津冀的比重均呈现逐步增长态势。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整体,已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其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进出口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京津冀的9.56%、8.76%和1.81%,占13个国家级开发区的47.19、57.76%和26.56%,处于龙头地位,显示出较强的产业集聚力和规模效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除固定资产投资外,各指标排名均位居第二,但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而其他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京津冀的产业支撑作用相对较弱。
3.经济带动持续发力
2014年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6 367.11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9.58%;工业总产值19 077.13亿元,占京津冀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的20.25%。在财政税收方面,2014年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分别占京津冀地区的11.81%、17.71%,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财政来源渠道。在利用外资方面,2014年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利用外资占京津冀地区的20.64%,为京津冀地区拓展对外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说明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内部水平分析
1.综合指数——京津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前三,津冀内部差距较大
按综合水平排名,京津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前三。本文根据熵值法,对2014年京津冀1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创新活力方面的数据缺失未能测度)进行综合测评,以总测评得分降序排列(参见表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0.773 5)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0.566 7)和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0.242 7)分别居于第二、第三位。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0.024 4)、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0.011 3)综合发展水平较弱。这说明目前阶段,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优势为其开发区带来集聚效应(参见图2),而津冀内部各开发区差异过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居于领先地位,其综合发展水平远远优于其他10个开发区。同时,从内部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水平又远远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其他经济技术开发区,说明津冀内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落差。
表3 2014年各开发区发展水平指数测度
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园区主要沿京津发展轴分布。根据统计学分位点原理,将园区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得分按四分位进行划分,可将12个园区分位4类(见表4)。从空间分布看,第一、第二序列6个园区中有5个集中在京津发展轴上,包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说明京津发展轴是京津冀区域的经济高地和产业主轴,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图2 2014年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总得分
表4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类分析结果
2.园区实力——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次之,河北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实力较弱
本文主要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吸纳国内投资总额占比、吸引外资占比等6个指标对2014年京津冀地区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园区实力水平进行测度。
从园区实力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指数得分“一枝独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实力指数为0.988 9,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的实力指数为0.552 4;居于第三位的是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0.202 8),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河北省开发区中实力最优,居于综合排名的第四位,河北省其他开发区均居于中下游水平。从三级指标分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更为明显。从地区生产总值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完成的增加值为2 801.01亿元,是居于第二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997.45亿元)的2.8倍;从工业总产值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9 002.92亿元,是居于第二位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 398.24亿元)的3.75倍;从财政收入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明显优于其他开发区,2014年二者的财政收入分别为550.19亿元和455亿元,远远高于其他开发区。如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财政收入都是90亿元左右,唐山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排在后面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收入均低于60亿元;从税收收入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远高于其他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天津市其他开发区(西青、北辰、东丽和子牙)差距较大,特别是东丽和子牙园区实力居于末位,工业总产值较低。河北省6个开发区居于中下游水平,内部差距较小。
3.企业创新活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稳居前三位
本文主要采用新增专利数、新增商标注册数、新增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授权量比重等4个指标,对京津冀1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创新活力方面的数据缺失未能测度)进行测度。
图3 2014年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创新活力得分
从总体水平来看,京津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创新活力最强(见图3)。2014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创新活力指数达到0.95,自2000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天津市6个开发区中企业创新活力最强,但呈波动下降趋势。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河北省6个开发区中居于第一位,并呈稳步上升态势(参见表5)。从三级指标新增专利数、新增商标注册数来看,2014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专利3 531件,是居于第二位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 575件)的2.2倍;发明专利占京津冀地区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2015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比最高,达到4.86%,反映出其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自主研发领域具有绝对优势。从三级指标新增企业数来看,2015年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达2 618个,远高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 161个)。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创新活力指数最低,一直徘徊在0.002左右。
(三)结构特征分析
1.产业结构——现代制造业成为支柱产业,高端化趋向明显
表5 2000—2015年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创新活力得分
本文根据京津冀各园区提供的数据①,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各园区主导产业空间分布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和可视化的地图方式来展现。
现代制造业比重达63.81%,已成为支柱产业。根据现代制造业的分类,结合京津冀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特征,本文将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列为现代制造业范畴。通过测算,2014年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制造业产值(9 428.39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63.81%,说明现代制造业已经成为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支柱产业。
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是主导产业。2014年13个园区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为3 323.72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17.42%,居于首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占比达36%,区位熵为1.908,可以认定为主导产业;天津市6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各园区工业总产值的24.69%,其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设备制造业区位熵为1.227,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设备制造业区位熵为1.647,均可认定为主导产业。2014年13个园区的汽车制造产值为2 591.89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13.59%,居于第二位。该产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中占比达26%,区位熵为1.803,为主导产业;在天津市的6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占比达17.87%,其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制造业区位商均大于1,可以认定为主导产业;在河北省6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占比达8.6%,主要集中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见表6、表7)。
表6 2014年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5位的行业
2.空间结构——已形成“一轴、一带、多点”格局
“一轴”,即京津发展轴。“一轴”既是京津冀现代制造业发展轴,也是京津冀产业高地。在京津发展轴上聚集了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廊坊、武清、北辰、西青、东丽和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这8个园区的工业总产值(12 530.54亿元)占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4 763.62亿元)的84.87%。其中,现代制造业产值为7 514亿元,占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制造业总产值(8 641亿元)的86.96%。
“一带”,即滨海重化工业发展带。主要依托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唐山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产业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为核心的重化工业滨海发展带。2014年这4个园区重化工业产值(2 177.61亿元)占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化工业总产值(2 674.32亿元)的81.4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在唐山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中占比高达82%,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中占比达49%;化学原料和化学产业制造业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中占比16%,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中占比7%;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中占比34%,在唐山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中占比17%。
表7 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区位熵指数
“多点”,形成了多个新兴产业增长级。如2014年,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医药制造业区位熵为16.083,截至2014年底,园区注册的生物医药企业163家,全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412.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的51%。其中,以石药集团、华药、以岭药业、石家庄四药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的35%;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天津子牙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专用设备制造、节能环保和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建立了废旧商品回收、拆解、初加工、深加工、再制造等绿色生态产业链,2014年节能环保类产业实现总产值162.4亿元,环保类企业152家,其中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处理产业产值高达125.4亿元,占比77.1%;企业总数最多,达到101家,占比66.4%。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特色的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区位熵为2.915,形成新材料装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
(四)发展短板分析
1.园区综合发展水平差距悬殊
根据前文结论,京津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实力远远优于其他10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且河北省其他经济技术开发区又远远落后于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得分低于0.025 0,居于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后三位。基于二级指标层面,从科技引领角度分析,2014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京津冀比重达3.38%,在该地区居于首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占1.04%,居于第二位,而其他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占比重都比较低,尤其是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仅占0.02%;在产业支撑方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约占京津冀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和的50%,呈现“一枝独秀”的发展态势;在经济带动方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两者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分别占到京津冀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59.66%、63.65%、60.94%。这些都说明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水平差距悬殊。
由于各开发区的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发展层次不同,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和支撑作用相差较大,这既有自身能力、市场环境的原因,也有制度政策等深层次的原因,但差距悬殊必将导致区域经济局部过度极化,引起要素的非均衡配置,最终导致京津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凸显。
2.园区产业链链接不足
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所在区域的经济溢出效应仍有待提高。一是由于产业集聚度不足。目前,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园区综合实力还较弱,产业集聚度仍亟待提高。这一方面由于津冀大部分园区的新兴产业仍处于“朝阳阶段”,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另一方面由于配套服务不完善引致津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能吸引要素和资源集聚,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由于产业链梯度链接不足。13个园区的产业结构均朝高端化方向逐渐优化,且初步形成“一轴、一带、多节点”的产业空间格局。但一方面因为产业集聚度不足,规模经济效应尚不突出,另一方面因为园区间垂直梯度差过大,导致高端要素和产业资源集聚于京津主轴,产业未形成空间布局合理、高效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缺乏紧密合作与合理分工的协作意识,协同发展的态势尚未形成。
3.缺乏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三地分别建立了许多开发区和高新区,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13个,在京津发展轴上就聚集了8个国家级开发区。但这些开发区相互之间缺乏资源整合,尚未形成以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为纽带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资源缺乏整合,显然与京津冀地区要素市场发展不足、尚未形成各园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技术交易平台和人才服务平台等有关。信息不对称、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必然会影响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有效对接,影响资源有效配置和整体优势发挥,进而导致园区发展出现马太效应,园区间差距日益扩大。
三、路径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 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体制创新为保障,继续发挥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作用。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实现上述目标,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和经济带动的龙头作用,需要从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园区综合环境等方面入手。
(一)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高地,更好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从北京市知识、技术创新源到天津市创新转化基地再到河北省先进制造的协同创新网络架构,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创新支撑带。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借鉴中关村协同创新平台模式,由三地政府组织,汇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服务中介等搭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促进重大产业资源整合、金融资源聚集、创新服务资源聚合,促进企业之间及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部门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创新网络。[5]
完善创新生态环境。研究建立跨区域、跨机构的协同创新政策,破解产业发展和示范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氛围、创新氛围;实现产业、科技、市场、人才、金融等管理模式的创新,根据产业发展变化和具体区域要求,实行不同的创新政策引导和支持。
建立多元化创新创业资金投入体系。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动力来源。目前,部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创新活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投入不足、来源渠道单一是影响创新活力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构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金融机构支撑、社会支持的全方位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如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技术创新领域,引入风险投资基金,拓展研发的融资渠道。三地共同出资,联合设立产业创新引导基金,并成立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基金主要投于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资助对象包括京津冀三地的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以创新发展的思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缩小各园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二)促进产业链接,打造高新产业高地,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抓住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大契机,统筹规划三地产业转移对接与空间布局优化,提升产业聚集效应。通过政策引导和统一规划,一是引导重化工业向滨海发展带转移和集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向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京唐秦发展轴集聚,充分发挥产业的经济集聚效应。二是引导京津把部分产业转移到河北省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石家庄、沧州、唐山曹妃甸、邯郸等经济技术开发区,既可以缩小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实力差距,又可以推进产业集聚与空间优化。
按照“缺链补链,短链拉链,弱链强链,同链错链”思路,以“强点、成群、拉链、结网”为路径,推进京津冀产业链上下游的链接与融合。将三地产业子模块统一起来,“黏合”形成一个多主体的聚集体,形成产业链的相互融合与无缝对接;[6]培育、壮大行业领军企业,发展创新型的、具有成长力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产业分工格局,向产业链高端环节迈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吸引跨国公司500强的产业聚集地。当今国际分工的本质是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分工,[7]一个地区吸引到大型跨国公司的实质性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全球运营中的一个战略节点,不但能够提升该地区的声望,还能带来一批配套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和关联带动效应,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大力引进龙头企业,优化外资结构,促进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从而增加产业附加值。
(三)促进要素整合,形成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引擎作用
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京津冀产业轴发展。在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京唐秦发展轴以及沿海发展带上的各园区之间,通过建立科技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和成果交易平台,促进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与整合、产业链接与资本融合,进而提升产业轴、发展带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把京津冀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制造高新产业集聚区。
完善综合环境,以产业发展带动新城发展。一是优化公共服务交通环境。加大13个园区的交通路网密度建设,建设以地铁、高速路、机场为依托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更好地与市区、机场、港口等重要的交通枢纽相连接,充分发挥其经济带动作用。二是优化公共服务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环境,加快服务要素集聚,兴建保障性住房,为区内人才提供居住、教育、医疗和体育休闲等配套服务,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能力,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三是提高园区的管理效能。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成为体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通过制度创新和释放经济技术开发区潜能。建议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试点,创新机制,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及其他行政限制,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和社会资本涌入,从金融、税收和行政机制三个层面建成改革创新示范区。
担负承接与辐射双重使命,以自身发展带动协同发展。以园区为载体,通过产业承接以及优质要素集聚,把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京津冀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在增强凝聚力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成果、产业集聚、体制创新的辐射外溢效应,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祝尔娟等2016年12月完成的《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报告》
[1]陈耀.推动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7(2):5-9.
[2]王永进,张国峰.开发区生产率优势的来源:集聚效应还是选择效应?[J].经济研究,2016(7):58-71.
[3]孙丽文,杜娟.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京津冀生态产业系统发展环境评价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12-417.
[4]祝尔娟,何皛彦.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9—59.
[5]冯奎.中国新城新区转型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纵横,2015(4):1-10.
[6]高超,金凤君.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格局演化及产业特征[J].地理学报,2015(2):202-213.
[7]张贵,贾尚键,苏艳霞.生态系统视角下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4):105-112.
责任编辑:方程
The Development Measurement and Path Optimiz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ZHU Er-juan and HE Xiao-ya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100070,China)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s in Beijing-Tian-Hebei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 and strong force for Beijing-Tian-Hebei to establish the world-level industrial cluster.We can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se development areas from such two dimensions as position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level,and comprehensively apply the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o measure the position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13 development areas in Beijing-Tian-Hebei.Generally speaking,these 13 development areas can play the promotion role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leading,industrial supporting,and economic leading;from the internal structure,Beijing,Tianjin and Shijiazhuang development areas have the highest development level,among them,Tianjin development area has the most strong strength,and enterprises in Beijing development area have the most optimized innovative vitality;from spatial arrangement,industries in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demonstrates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characteristic of“one axis,one belt,and multipoint”.The highlighted problems with development area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are the significant gaps in terms of strength,the insufficien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capacity for connection,and the lack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factor sharing mechanism.In the future,first,we should perfect the innovative system,establish the innovation highland,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innovation;second,we should promote industrial linkage,establish the highland for hightech industries,and improve the capacity for industrial supporting;and third,we should promote factor integration,foster the overall advantages,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regional engine.
Beijing-Tianjin-Hebei;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industrial spatial arrange⁃ment;path optimization
F127
A
1007-8266(2017)09-0109-11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09.013
祝尔娟,何皛彦.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测度与路径优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7(9):109-119.
2017-07-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我国区域发展新空间研究”(15ZDC016)
祝尔娟(1953—),女,浙江省龙游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首都圈发展;何皛彦(1991—),男,天津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