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明的根雕艺术
2017-09-06葛丽
葛丽
摘要:郭志明热爱根雕艺术,被大家誉为“能把腐朽化为生命的人”。他的根艺作品具有一种惊人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从根的奇特形态中发现、理解、开掘其文化内涵,借助一些表现技巧,使根雕作品产生神态和动感,把工艺和自然完美地融合起来,赋予其新的生命。
关键词:郭志明;根雕;艺术特征
一、根雕艺术传承人郭志明简述
(一)根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树根艺术简称根艺,俗称根雕。它是我国民间艺术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艺的起源,虽然现在没有文献有明确记载,但从一些历史遗迹中看,古人很早就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制作出了各种实用的工艺品。1982年,湖北考古工作者从江陵一号楚墓中,发掘一件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我国就有了树根艺术。
到了唐代,根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韩愈在《题目居士》中“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数求福人”的诗句。诗句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
宋元以后,树根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一些寺庙或石窟中也出现根雕的佛像。
明清时代,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根艺制作的匠师,他们除了制作小型观赏作品外,还用树根作出桌椅、床等实用的家具。
近年来,根艺以其独有的艺术特点和魅力,使其创作不断推陈出新,构思新颖独特,造型简洁明快,传神寓意,作品更加注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二)传承艺人郭志明简述
郭志明,一九三五年生,祖籍河南省延津县人,原籍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北郊村人,现住在山西省临汾市吉县祖师庙村两孔窑洞里,如今他已81岁,已是壶口岸边有了名气的根雕艺人。他从一九九四年开始树根艺术创作,创作作品二百余件,其作品在县、市、省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中多次获奖。他被大家誉为“能把腐朽化为生命的人”。
郭老先生的根艺创作的鼎盛时期是在他退休之后,因为退休之后他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花在根艺的探索与创作上。他对自己退休后生命的意义要求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依”。为了提高工艺水平,他购买了许多根艺类的书籍潜心研究。他把寻找树根叫做“寻宝”。为了能得到造型奇特、富有意趣的树根,他经常独自一人带上一把锯子、一把斧子,揣上几个馒头,徒步到几十里之外,都是些特别险峻的山路,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山泉里的水。刚开始的时候,有人看见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竟然是一些七枝八杈的树根,都会特别不解地问:“这些破烂朽根,连柴火也不如,要它有啥用。”但是后来郭先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些所谓的“破烂朽根”是可以造化出‘生命来的。
现在郭先生谈起根雕艺术说:“要想造化出根雕的生命,必须要讲究质、色、形、意的完美结合,材质、色调、造型、神韵、意境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郭先生说,他曾经为了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经常对着一个树根反复观察、琢磨、构思,有时甚至一连几天都吃不香睡不好。所以根雕创作的每个步骤都得严格把关,绝不放过一个会让事后遗憾的疏漏。一件作品的雕刻、抛光、上色,都是全凭双手完成的。这些年,他创作了200余见作品,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大气恢宏。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件件都奇巧结合,生动自然,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我们在对他根艺方面的成就感到敬佩的时候,而他人生历程也对后来其从事根雕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郭志明根雕艺术创作的工序
根艺制作,从根材到作品,需要十道工艺程序,即采根、构思、脱皮、粗磨、拼接、细磨抛光、上色、涂漆、配座、命名等步骤,具体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选材纷繁,反复琢磨
选择合适的跟材是根雕创作的第一步,根雕的用材必須选择木制细腻、坚硬的为上乘的树种。例如黄刺梅、国槐、榆树、柏树等都是根雕创作上的好材质。各地可根据当地的资源选择好的根材。
采的好的根材,是根艺创作者最大的愿望。而好的根材一般都分布在以下这些地方:一是植物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比如干旱的山坡、土少石多的卵石滩、水土流失形成的梁峁等地。由于生长条件恶劣,大自然的修剪,这些地方的根材一般都具有奇、特、怪、美的特点。在这些地方采根容易获得佳材;二是河壁、沟壁、水沟两边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根材大多裸露于地表,容易发现,而且容易采取。
发现好根材不容易,如何将它构思成好的作品更不容易。因为它是一门没有模式的艺术,是难以模仿的。这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而且在审美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根据其多年的经验,在构思方面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加各方面的知识,拓宽视野;二是一具根材构思出来以后,要多观察,不要急于定型。三是一时悟不出的根材,要细心地反复琢磨;四是要多角度观察。五是要设身处地投入进去,才能迸发出灵感和力量。所以根艺创作的构思过程需要细心观察,反复琢磨,反复推敲才能定夺。
(二)雕琢形象,反复打磨
所谓根雕其实就是依据自然造就的根材,加上创作者无限的想象力和用自己审美而独特的眼光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联想出各种不同的物象,从中选择出最佳题材或美点,而且合理地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注重其造型和色泽,对需要塑造的形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保留整体造型,对齐楞锐角部分进行粗磨,去掉一些无用的根毛,忌粗磨纹理部分,以免伤其纹理,影响审美。但是在现实中,纯天然根材毕竟很少见。相反,残缺的根材倒是多数,这时候就需要把残缺的部分给接补上去,使那些无用的根材成为有价值的艺术品,而且可以大大拓宽根材的利用率,赋残根之生命。正确的拼接应是画龙点睛式的拼接。比如一具根材百分之九十像人的形体,就是缺头,给它补上一个头,也是一件审美价值很高的作品。这样进行拼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达到创作者的要求,进行反复打磨,来突出根材的质地和色泽。即是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又是一件具有创造性劳动的作品。
(三)组织造型、赋予新意
对于一些形态复杂的作品,郭志明经过反复推敲琢磨,又经过选择、取舍、拼接、打磨,并且还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来命名,来深化作品的内涵,拓宽观赏的视野,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觉,自然也就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根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自然
所谓“自然”,就是天生的形态,地育的奇材。也就是大自然造化的根艺品。这样的作品百看不厌,并使你联想翩翩,从中得到美得享受,这就是“天然”的魅力和美妙。比如作品《神鹿》和《南极来客》,那真是天赐之物。“自然”的另一个涵义是:“不呆板、有活力,自然生动,达到不动似动,有语无语的地步。”即生命力。
(二)奇特
根艺的奇特不同于其他艺术品,它是一件一形,同类异样,独一无二,绝无重样。长得怪、走向怪,这更是根艺的奇特所在。比如作品《哪吒闹海》是一条椿树根自然绾成的一条龙和哪吒,又奇又怪,妙不可言。
(三)古雅
根艺美在古雅。每件作品不论在根龄上、造型上,还是色调上,都要有古朴雅致、古香古色之特点,使人观后有清新脱俗之感。比如作品《寿比南山》是一段虫蛀雨蚀、千疮百孔的老杏树根自然形成的一座山,又用红色木瓜根板作为座盘,下面又用深褐色的荆条怪根作为支架,上、中、下对比鲜明,古色古香,优雅别致,摆在案头,那绝对是一件佳品。
(四)纹佳
大自然造化的木纹纹理,是根艺审美的又一重要内容。纹理是根皮下面木质表面的纹理,它有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线条,规则或不规则的分布于根的表面,有虫蛀形成的,也有自然生成的,七扭八歪、蜿蜒崎岖、十分奇特。比如作品《阳刚之美》就是选用了纹理很好的荆条根制作的一个掷铅球的运动员,其天然的纹理生动的表现出肌肉發达、体格强悍的阳刚躯干之美。还有《八仙登山》这件作品,就是利用纹理走向构思创作的八仙,观之美不胜收。
(五)神似
神似指的是精神因素,含有活、动、灵、显等意味,简单地说,就是神态。一件作品不仅有形,而更重要的是有神,有形又有神,就有了生命力,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如要创作人物,不仅造型似人的某一动态,而和它相应的表情也要表现出来才行。这样的作品,就不是一块僵硬的根圪垯,而是能反应出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栩栩如生、有动感的、活的根艺品。如作品《鸣鹿》,是用黄刺梅根制作的,从形神上告诉你是一头急促跑动的雄鹿,鸣叫着在寻找伴侣,特有活力。神似的另一个涵意是能传神,由于树根生长的形态,不完全要像照片那样完全一样,但只要有神态,让人看了更生动。
参考文献:
[1]张良.漫谈根雕艺术[J].艺术百家,1991.
[2]余乐孝.工艺制作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