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2017-09-06王媛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运用

【摘要】本文探讨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首先简要阐述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及差异并举例说明,接着在实际运用中对归化与异化进行比较,并进一步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策略 归化 异化 运用

翻譯过程中有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根据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也不例外,它们各有利弊,不能偏向其中的哪一种,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其实这两者并不对立,而是互补的。在翻译过程中究竟用哪种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笼统而言。

一、归化与异化的内涵及差异

归化(domestication/adaptation)指在文学翻译中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文化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如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赏)这是一句英语谚语,字面意思是“好狗应得到好骨头”。如果这样翻译,字面背后的深层意义就没有译出来,让中国读者感到莫名其妙,而译文归化为“有功者受赏”就比较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再如将Mary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 这句译为“玛丽出生在富贵人家”就是一种翻译中的归化。如果译为“玛丽是嘴里衔着银勺子出生的”,虽然文字表达还算通顺,却没有传达出原文的深层意义。当然此句也可以保留原文的比喻形式,但需要套用汉语的现成喻体——“嘴里衔着金汤匙出生的”。这种从译文读者的立场出发,将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变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本国风味,无论在表达方式上,还是在文化色彩上,都是一种“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的翻译”,其特点就是译文的语言地道,意思清楚,读者易懂。相反,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指在翻译策略上迁就原作中的语言文化特点,采用倾向于外来语的表达方式。例如,S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her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 译为“她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块手帕抹着她那鳄鱼般的眼泪。”在英语里有一个习语“to shed ones crocodile tears”意思是流下假惺惺的眼泪。根据这个意思,翻译时可以归化译为“猫哭耗子,假慈悲”。但是在这个具体的句子里,用异化直译就比归化意译通顺的多,且让中文读者了解到鳄鱼的一个生理特点,即鳄鱼在吃食物时,是边吃边流泪的。这种以异国文化为取向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作中的异国文化,坚持了原语与目的语在语言及文化上的平等,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异国文化的渠道,追求了文化的多样性。

归化翻译实现了译文的通顺,是一种易懂、符合读者品味的方法,但是篡改了原作的文化,在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异化翻译保留了原作中的异国情调,解决了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在传播异国文化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破坏了译文文化的规范,忽略了读者的情感和读者对异国文化的渴望。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归化和异化都有其自身的片面性。我们应看到,归化和异化并不冲突,它们是一对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翻译方法,采用单一的方法是不能很好地完成翻译任务的。

二、归化与异化在实际运用中的比较

1.归化策略的运用。归化更为读者着想,其优势在于能打破原文的束缚,使译文语言流畅,可读性强,易于被读者接受;其劣势在于往往把原语的文化成分转化为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内容,因而抹掉了原语文化的特色。另外,归化的译文一方面可能会带来目的语读者对原作的误读,另一方面也无法使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得到交流。如“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这些和狗有关的短语和句子,因在西方文化中狗常带有褒义,故它们的译文是“幸运儿”和“爱屋及乌”。采用了归化的方法,而不是异化翻为“幸运狗”和“爱我,就爱我的狗”。这样翻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跨文化中的误解。再如She didnt go to sleep until her mother came back. 译为“等到她妈妈回来她才睡。”此译文颠倒了原句的语序,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进行了重新排列,将原文特殊的语言形式归化为地道的译文,通顺易懂。显然,如按英文句序机械地译为“她没有睡觉直到她妈妈回来”,就会使人不知所云。

2.异化策略的运用。异化在传播原语文化内容时具有突出鲜明民族特色的明显优势,总结起来主要有:异化有利于保存原语文化的“异国风情”,忠实地传达原语文化;有利于目的语国家的读者真实地了解原语国家的文化特色,从而了解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别;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丰富目的语国家的语言形式等。如armed to teeth,直译为“武装到牙齿”,虽然有些夸张,却形容得栩栩如生,让人难以忘记,比归化地译为“全副武装”更生动。这个例子正是采用了异化的译法,不仅可以充分传达原语的“异国风味”,而且也可以引进一些原语的表达方式,丰富了目的语的语言。再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译为“一石二鸟”,因为它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容,保存了所谓“异国风情”,所以就文化内容层面的翻译而言,这个翻译当然采用的是异化策略。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异化翻译有利于目的语国家的读者真实地了解原语国家的文化特色,又能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促进了语言的交流。

3.二者兼顾,相互完善。为了使译文像原作一样通顺,译者在语言表达中,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归化;与此同时,我们要清楚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和风格,而原作的思想和风格都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只有在翻译中采用异化的方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争取异化,在难以异化的情况下,则应该进行必要的归化。简言之,可能时尽量异化,必要时尽管归化。翻译最理想的境界是将这两者融合。这就要求译者在具体运用中,要讲究“度”,不可走极端。实践证明,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兼用归化与异化这两种方法,才能顺利完成翻译任务。过度的归化,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失真,无法再现原作在结构和内容上的本色;而过度的异化,一味追求跟原文的形式对应,会导致译文的生涩难懂。因此,在以归化策略为主的翻译中,译者应适当考虑原语的文化因素,适当采取异化的方法;在以异化策略为主的翻译中,要适当考虑目的语的文化习惯及其读者因素,结合适当的归化。无论归化还是异化,在翻译中都各具利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对两者同样重视,根据不同的原语材料恰当地选择方法。如果在翻译中必须保留一定的原语文化,那么该怎样保留,就需要译者做出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应对作者的意图、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做出分析后再做选择。在实际的翻译中,译者要兼顾两者,综合分析翻译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翻译的目的。

总之,归化和异化只是翻译的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的使用频率也是有差别的,但如果因此把两者对立起来,或因此而判断这两种策略孰优孰劣,就会导致这一研究的方向性错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无论使用哪种策略或怎样使用,只要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能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又不失原作的风格,那就是成功的翻译。由此可见,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翻译工作,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具体的文化,具体的语言环境,发挥目的语优势与保持原语特色并行,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向极端,二者相结合才能将一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言语的意义和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02): 13-17.

[4]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31.

[5]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 (6):20-24.

作者简介:王媛(1981-),女,江苏徐州人,西安翻译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笔译。endprint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运用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