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德育教学策略分析
2017-09-06陈春霞
陈春霞
摘 要:德育是整个小学阶段教學的重点,德育习惯能够陪伴学生一生。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处于培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德育习惯的重要阶段。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规范,教师应加强和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师是黑暗中的路灯,指引学生前进的道路,正确的德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优良的德育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策略;以身作则
德育是指有目的性的对某类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施加教育和影响的活动,这个过程在社会成员幼年时会作用更大,成果更好。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着先人的智慧和优秀品质,我们应该让学生接触到中华传统美德,让其了解自己的国家。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德育,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德育习惯和思想。
一、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会伴随学生一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能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看世界,可见开展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1.优秀的德育思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淀了许多璀璨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在其中,“德”是许多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开展小学德育就是在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在学生心中播下“德”的种子,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德育素养的人。
2.优秀的德育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一个人的习惯对他的一生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习惯会促进认得成长和发展,反而,不好的习惯会拖慢认得成长,阻碍人的进步。小学时段是培养学生德育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叛逆行为,接受能力强,但小学生处于学习的起始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合理诱导和教育。习惯伴随着学生的一生,如果加强学生的德育习惯教育,就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德育思想。德育是一个广泛抽象的概念,要进行德育,要把它转化为习惯教育。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习惯和思维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循序渐进的进行德育。
1.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
教师是学生学校教育中的导师,教导学生知识,给予学生关心,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德育有显著的帮助。在进行德育前,教师要先省视自己身上的德育优缺点,并改正缺点,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只有做到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信服,让学生信任。学生很容易效仿教师的举止,所以,教师要先能保证自己拥有良好的德育习惯,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例如:教师教导学生爱护班级卫生,那教师自身就要爱护身边的环境卫生,在教室大扫除时,能参与到学生的行动中,教师这样的行为可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但除了教师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比如张海迪、杨利伟、袁隆平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教育中注重和家庭结合。
学生的成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学生也很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保持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如果单单依靠学校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是不容易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的。教师应该和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做好德育和监督,让家长在家里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德育习惯,如果家庭和学校的德育理念不同,容易造成学生对道德标准的困惑和摇摆。
例如:老子和孔子的语句、作品都对德育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流传千年,教师可以让家长在课后监督学生阅读和背诵这些作品,并为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三字经》就是进行德育的优秀书籍,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在学生心中播下德育的种子。里面的有些语句,学生可能还不能理解,但背诵在心后,终有一天学生会感悟到其中的道理。
3.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除了对学生进行口头说教外,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让学生在适当的范围内发扬自己的特点,制定班级规则就是一个约束学生的途径。在制定班规时,教师应该召集班级的学生,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征求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志。在制定班级规则后,应进行月考核,对每位学生进行分数认定,给予优秀学生奖励,在班级上形成良性竞争氛围,德育优秀的同学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榜样,一个班级相互带动。但在执行班规时,不能让优秀德育习惯和行为成为形式,让学生为了分数而去帮助别人和约束自己。班级规则的范围不应局限在学习习惯和成绩上,应对学生各个方面都进行考核,例如:学习习惯、德育习惯、课外书籍阅读量等等,只有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考核,才能综合评定一个学生的德育水平。
德育是思维上的教育,比学科教育更加复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德育,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德育习惯。
参考文献:
[1]于伟彪,韩孜瑶,试论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困扰及对策[J].河北企业.2015年7期.
[2]陈静,浅谈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现代交际.2015年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