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2017-09-06骆万辉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4期
关键词:会计云计算中小企业

骆万辉

摘 要:本文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云计算;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

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国际分工体系日益加深,信息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成为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社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了信息政策问题的综合化,政策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概念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产值或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对工业化的内涵阐述的最为深刻是张培刚(1991)把工业化定义为经济中基要生产函数发生结构的高级化变迁。日本学者TadaoUmesao (1963)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信息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式,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推动后工业化的进程。李泊溪(2006)指出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实质是有注重物质、劳动密集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注重知识、信息密集投入的集约型生产方式过渡。吴敬琏(2006)指出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即通过信息服务提升各行各业的效率。“两化融合”就是要使信息化从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从传统工业化的单轮驱动(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双轮驱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转变。

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两化融合所倡导的运用信息化作为手段去提高生产效率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必经阶段。工业企业是“两化融合”的重点和切入点。建立新型工业体系离不开制造业信息化,只有把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之中,与业务流程、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密切结合,全面支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业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的提升和发展,带动工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向纵深和高水平发展、向核心领域前进的重要举措,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成工业发展的战略转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的常规手段,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次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两化融合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的融合,信息化技术渗透入所有工业门类进行融合;不是仅与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融合,实现了与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体化。

两化融合的目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早期模仿前苏联,先重工业后消费品工业,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进行工业结构调整中,所走的发展路径具有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特征,即对外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在对外开放的同时重点发展来料加工。一般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通过中外产业、产品、生产方式、技术和市场的互补与融合,为近几年大力发展中国自我主导的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国家提出两化融合战略后,中国工业化的战略正在通过产业转型向新型工业化转变,这也就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带来重要的发展契机。

我国工业化面临转型压力。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己经超过45%,根据钱纳里的工业阶段判断标准和霍夫曼系数的计算分析都表明中国已进入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传统的依靠规模粗放扩张的发展模式已到极限,产能过剩、资源约束与人口红利消失等因素迫使我国加快产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的步伐。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日本和美国在工业化率达到35-40%的顶峰之后陷入停滞,整体工业化率开始逐步走低,新兴产业比重上升,产业实现升级;按照日美两国经验推算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转折期,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必然的选择。

从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情况来看,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来实现。借鉴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经验以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有些学者将两化融合归纳为四个层次,三个层面。两化融合的四个层次,主要是指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的发展路径。技术融合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产品融合表现为信息技术融合到生产以及产品和装备中,通过嵌入式技术的应用生产出高产品的附加值的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业务融合集中体现为数字企业的建立,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以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产业衍生主要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可以在信息产业和工业边界催生出新的产业,如制造服务业、KPO、BPO等。两化融合的三个层面概括为宏观社会、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企业层面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产业层面实现产业升级,宏观层面实现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信息社会。微观企业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實现业务数字化和智能化。中观产业层面,信息化与工业领域融合,实现产业的“现代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升级换代,支撑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宏观社会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构建信息社会,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增加了信息社会构建设的内容。

3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

1、产业体系的影响

面对国内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对全球经济结构改变与经济增长趋势有充分认识,国内需求的结构也在随之得到调整,构建起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实现对经济结构战略性发展的合理调整,提升产业在国际之间的竞争力,这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各个企业和行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且通过将其与工业企业充分的融合、渗透,来实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促使企业呈现出新的竞争优势,并持续对市场空间进行拓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行业的战略性升级。

2、技术创新的影响

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只有把握住科学发展和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真正意义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够在经济发展、生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中提高主动性。而当前有些企业存在创新能力较低的问题,为此,应积极加强创新体系构建,提高核心产业技术与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信息化与制造产业的充分融合。

3、区域经济实力的影响

通过大量研究成果总结发现,要实现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关键之处在于对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持续不断地提升,这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动力。只有真正意义上地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相互融合,促进工业企业优化升级,使得省内企业、行业能够与其他地区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吸取优秀经验,积极参与到国内外产业分工中,才能够促使企业生产效益和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并为区域经济实力的强化提供保障。

4 展望。

从市场推动与协调方面来看,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给工业企业带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为企业带来了非常明显的效益,控制了成本,增加了销量,提高了作业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由此可知,信息化给企业的发展和开拓带来了实质性的作用,也获得了企业的认可。为此,为下一步“两化融合”建设中,借助这个趋势,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可较好的实现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两化建设作用,实现企业经济的跨越 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炳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评价指标和方法[J].中国信息界,2010(11):21-24.

[2]陈运红.云端革命-全球ICT生态链下的中国突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4.endprint

猜你喜欢

会计云计算中小企业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统计发展探究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实验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助推器
云计算中的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