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异化及其解决

2017-09-06王蕊寒

科教导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王蕊寒

摘 要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制度的异化问题,提出其行政化、单一性和功利性的特点导致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和实践育人功能的异化。并提出解决之道,实现激励机制与参与动机的匹配、引进服务学习的课程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培育志愿文化的形成,才能使激励制度真正有效地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志愿服务 激励机制 参与动机 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35

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而言起着实践育人这一作用,能够培养其“公行天下”的志愿服务理念,陶冶其公共精神和家国情怀。而目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仍然存在志愿管理行政化突出、志愿服务短期性、功利性倾向明显以及志愿精神尚未完全普及等问题,这些也引起了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产生异化。而当前对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研究中,并未着手于激励机制的异化问题,因而研究并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1.1 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内容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主要分为三项,一是物质上的补贴;二是精神上的奖励,如2016年出台的《关于实施优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加快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的行动计划》中规定的星级志愿者、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评比的年度优秀志愿者等;三则是与大学生升学、就业息息相关的激励政策,如江苏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等。这些补贴、荣誉奖励、与升学就业相关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激励着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

1.2 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特点

1.2.1 行政化:政府主导下的志愿服务激励

从志愿服务开展的主体范围来说,主要包括政府管理的基本功能单位——社区、高校以及社会上的志愿组织。各社区多以上级街道下发的志愿服务活动计划为纲,开展各项志愿;各高校志愿者组织则按照学校团委的要求按期开展志愿活动;社会组织则围绕政府有关志愿服务的议题进行活动申报和举办。这一上传下达、层层推进的方式也带来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行政化,多为政府主导下的评优、奖励,往往规模宏大,但却容易失真,起不到从小处着手、实践育人的作用。

1.2.2 单一性:多根据志愿服务时间评定优秀志愿者

目前,志愿服务的主要激励形式是根据时间的长短来授予奖章或星级志愿者等精神性奖励,形式单一。近年来这一类评比数量泛滥,导致此类评比不能激发起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并且,当前仍缺乏志愿服务的综合管理平台,这造成了管理上的秩序混乱。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并未纳入学校课程学分、职业发展的框架,未与高校其他实践育人的课程形成联动的体系,也造成了志愿服务认可度不高、育人效果低下的现状。

1.2.3 功利性:成為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的竞争砝码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多表现为与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相关。如各高校的综合测评评定中,志愿服务的履历将作为评价道德风尚是否优良的一大砝码,因而许多大学生会因为这一类功利的动机而去参与志愿服务。如对于“5A”星级志愿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1]这类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却会造成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功利性,从而使得志愿服务变成短期化的行为。

2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异化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志愿服务重在培养志愿服务精神以及达成实践育人的目的。而当今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却在背离其本身的目的,导致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和其实践育人功能的异化。

2.1 导致参与动机的异化

亚当€Y屗姑茉?《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曾提出“同情心”,这一动机是人们道义、良心的起源。人类这一怜悯他人的本性正是志愿服务的思想起源。“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这是纯粹利他型的志愿服务动机,是志愿服务的伦理核心,而在当前的生人社会中,却不算多数。纯粹利己型的志愿服务动机则是利用当前社会对志愿精神的大力弘扬,实施利己行为,应受到谴责。

建立在主观利他而客观互利的基础上的志愿服务动机应是主流。但当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多从利己的动机出发,这就会导致志愿者在选择志愿服务活动时带有更多功利性的色彩,更愿意参与有物质或精神激励的志愿活动,这背离了志愿服务的伦理核心。而且,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激励机制更是成为一些学生享受政策、缓冲就业的跳板,这一类对升学、就业有直接利处的激励机制导致了他们参与动机的异化。

2.2 致使实践育人功能的异化

志愿服务本应该秉承“奉献、服务、成长”的原则,发扬大学生的公共精神、践行公益理念,而当前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却导致志愿服务原本的实践育人功能产生异化。社会实践本是大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社会的渠道,而现今这一目的不再单纯,导致志愿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现了每逢佳节“被洗六次脚”的老人;出现了活动中全程不做志愿,打发时间只为混个志愿时的志愿者;还出现一些志愿服务没有人愿意参与的情况。实践育人的功能因激励机制的冲击而一再淡化,以至于出现没有志愿时、没有物质补贴、没有荣誉奖赏,便不再做志愿这一现象。

弗罗姆提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2],而当前单一的激励机制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期望。所以在大学中的普遍现象是,多为大一、大二的新生有好奇心、有热情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而大三、大四的学生一方面因为升学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做志愿不再能带来物质、精神的激励或是能力上的提升,而逐渐退出了志愿者的队伍。

在低年级学生中,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令人怀疑,而志愿服务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完全失去了育人的功能。可见,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亟待改良,以解决其异化问题。

3 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异化问题的解决之道endprint

学者丁元竹认为:“志愿机制实际包含两方面:第一,如何激励人们不为报酬地为他人服务;第二,政府和社会如何去建立和完善这个机制”。[3]从这两方面着手,一则需要对参与动机进行引导,并引进服务学习的课程理念,激励大学生服务社会、在奉献中成长;二则需要政府和社会创新激励机制管理要素、培育志愿文化的形成。

3.1 实现激励机制和参与动机的匹配

激励机制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的匹配,包括激励机制分别对于良性动机的鼓励、赞扬和对恶性动机的制約、引导。

卡奈里€Y屗鼓蔚略岢鲋驹阜竦牧龆渲邪ㄖ耙刀吞岣咦陨砟芰Φ亩琜4]但这却是当前的大学生志愿活动未能满足的。实现志愿活动的专业化发展才能与大学生的参与动机相匹配,从而有效激励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愿。

而对于恶性的参与动机则需要进行引导、端正,要改革激励机制,引进黑名单制度,将结果考核变为过程考核。如支教保研、三支一扶政策等,需要加强过程评价,仅仅以升学、就业导向为动机的志愿者在服务期间表现欠佳,应给予警告或剥夺资格,以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动机。

3.2 引进服务学习的课程理念

高校有必要引进服务学习的课程理念以发展志愿服务。服务学习的过程能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动性,安排时间反思并展示所获得的技能与知识。[5]其计划性、课程型及实践过后的反思环节值得志愿服务借鉴,有利于学生培养其专业技能、体会到公共责任的价值。大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服务学习,有利于丰富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坚定“服务社会,奉献成长”的理想信念,推进公共服务精神的践履。

3.3 创新激励机制管理要素

在网络公共领域,目前已进入“互联网+”公益的时代,大数据、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志愿服务的综合管理平台、统一化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能够持续汇聚公益资源、传递社会正能量。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方面,个人公益履历的构建机制,如深圳电子义工证、武汉志愿服务银行等,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但小范围的平台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事业,只有建立起个人长期的、稳定的公益履历时,才能有效激励志愿者不断进行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管理才能向着高效化、有序化、持久化不断迈进。

3.4 培育志愿文化的形成

志愿服务体现了文明、和谐、正义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需要国家与政府加大对志愿服务理念和行动的宣传与动员,以形成良好的志愿文化。同时,学校、社会也要形成合力,将志愿服务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志愿服务履历融入社会身份评价体系,使得志愿服务日常化、规范化,这将有利于减少志愿服务目的的工具化倾向,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要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异化问题,首先需要对参与动机进行引导,达成激励机制与动机的良好匹配;并引进服务学习的课程理念;创新激励机制管理要素;最重要的是培育志愿文化的形成,使志愿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才能使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起到实践育人的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关于实施优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 加快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的行动计划〉的通知》[DB/OL].http://cjs.ndrc.gov.cn/zcfg/201609/t20160928_820188.html.

[2] V. H. Vroom. Work and Motivation[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64.

[3] 丁元竹.发挥志愿机制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N].中国文化报,2013-01-16.

[4] Clary, E. Snyder. Volunteers motivation: Findings from a nation survey[J].NPO of 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1996.25(4).

[5] 凯瑟琳.伯杰.科.服务学习指导大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