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双重性探析

2017-09-06马一翻王立欣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双重性女性意识

马一翻++王立欣

【摘要】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从生产力水平影响女性意识、家庭性别关系影响女性意识和社会劳动参与度影响女性意识三方面探析《十日谈》中女性意识双重性以深入理解女性意识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性和女性解放历程的长期性。

【关键词】《十日谈》 女性意识 双重性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一、引言

女性在历史上曾长久地处于被动地位,中世纪尤其缺乏对女性的关怀。运用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分析《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的双重性产生的社会因素,有利于深刻理解女性意识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性和女性解放历程的长期性。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外研究《十日谈》中女性意识的论文共有15篇。其中5篇探究复杂的社会背景导致女性自我认知的模糊;6篇揭示女性觉醒;3篇阐释女性生理本性的萌芽;2篇反对传统宗教观对女性的贬低。此外,目前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文献共4821篇。主要研究方向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对比研究和文学研究四个方面,研究了马克思妇女理论的内容以及在世界各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实践问题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异同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但目前尚无将马克思妇女理论与《十日谈》相结合的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十日谈》中女性意识的文献有28篇。分析中西方女性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对情欲和爱情观念的表现和特征及侧重于对女性意识觉醒的赞美和女性形象的复杂性的分析,而对于女性意识的局限性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研究马克思妇女理论的文献共有1043篇,主要研究方向与国外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国内侧重于研究马克思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国内尚无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十日谈》相结合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做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它认为妇女受压迫是个历史范畴、私有制的确立和阶级的出现是妇女受压迫的历史根源、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本文从生产力水平影响女性意识、家庭性别关系影响女性意识和社会劳动参与度影响女性意识三方面探析《十日谈》中女性意识双重性的原因。

2.研究对象。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把女性作为生活的主人来描写、来赞美,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是西方文学史上女性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但由于复杂的原因,这种女性意识兼具进步性和局限性。学界对《十日谈》的研究侧重于其中女性意识的表现,而对深层的社会原因的探究不足。因此,本文将《十日谈》中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法,以现有的文献资料为依据,深入研究《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的双重性特征,在马克思妇女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探析其产生的原因。

四、文本分析与讨论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女性意识。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有实现妇女解放的可能。

(1)进步性。《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体现出一定的进步因素。这一点体现在女性对美的追求和对自身魅力的认可。第一天第十个故事中,作者对社交场合女性们的着装打扮用这些词来描述:“花里胡哨的衣裳”、“戴满了头面首饰”、“盛装艳服”和“抹粉涂脂”。这些词透露了女性服饰的特点,即穿戴上朴素色彩的消失。女性在着装上大胆应用色彩突出女性对人体美的追求,体现了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封建女性观的突破。除此之外,女性也认识到自身的女性魅力,例如,第八天第十个故事中的女子利用自身美貌骗得了商人的全部财货。

女性对自我的认识因男性权威的影响而带有自贬的色彩。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进而带动生活的世俗化,因此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外界,拓展和丰富社会关系。

(2)局限性。中世纪末期,发展后的生产力水平仍具有落后性,这使得《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带有局限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文本中女性形象的主体性不足。女性在服饰装扮上呈现出浓重的色彩,从女性自信的建立看是进步的,但探究这些女性行为的目的时,不难看出女性服饰的变化是以达到吸引男性注意力为目的的;而且女性服装把注意力集中在胸和胯等凸显女性特征的部位上,这恰是男性视角下的审美需求。女性意识仍然被束缚在男性的审美标准之下,而缺乏女性的主体性。

2.家庭性别关系影响女性意识。恩格斯认为,父系社会的形成及一夫一妻制核心家庭的建立與之紧密相联。因此,家庭性别关系中“父权”和“夫权”受到冲击之时就是女性意识觉醒和进步之时;但由于复杂的原因,萌芽时的女性意识往往因难以撼动传统的家庭性别关系而具有一定局限性。

(1)进步性。由于传统家庭性别关系的动摇,《十日谈》中的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焕发出进步性。首先是女性对“父权”的反抗。第二天第三个故事中,英国公主不愿意遵从父王旨意嫁给苏格兰国王而女扮男装私自出逃,并与教皇力争:“我的父王,不管我年纪还这样年轻,要把我嫁给年老的苏格兰国王……”;为与自己所爱缔结良缘公主又道:“他是我爱上了的人……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占有我的心房——也不管我的父王和他左右的人会有怎样的感想。”

《十日谈》中女性形象之所以能焕发追求爱情自由和夫妻性关系平等的进步的女性意识是因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父权”和“夫权”为典型特征的传统的家庭性别关系受到了冲击。首先“父权”的衰落主要源自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其次“夫权”让步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提倡“追求现世幸福”的人文主义精神促使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第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男性外出经商给掌管家庭事务的女性流出更多自主空间,这对女性独立自主观念的产生有一定促进作用。《十日谈》中女性意识的进步也表现为对丈夫在家中权威的挑战。endprint

(2)局限性。由于传统家庭性别关系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基础,《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带着落后的枷锁。首先,在“父权”统治下女性意识具有爱情至上的极端性。第四天第一个故事:“唐克莱亲王杀死女儿的情人,取出心脏,盛入金杯,送给女儿。公主吧毒液倾注在心脏上,和泪饮下而死。”以“爱情至上,大义赴死”为表现的女性意识具有极端性,因为这种女性意识片面强调了为爱情的奉献和牺牲,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在“夫权”束缚下女性意识具有抛弃道德的纵欲性。第二天第十个故事中,法官查理因年事已高在夫妻生活中力不从心,为维护其男性尊严而设置夫妻生活“安息日”并对妻子严加看管,但这样的压制非但没有收到夫妻和谐的良好效果,反而反弹为妻子的纵欲。

《十日谈》中女性意识之所以带有爱情至上的极端性和抛弃道德的纵欲性是因为:进步的因素难以撼动“父权”和“夫权”为典型特征的家庭性别关系的根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各阶层女性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但女性作为特殊群体,其变化在总体上并不大,她们的生活仍然遵循“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准则。《十日谈》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实际是固化的家庭性别关系逼仄的结果。

3.社会劳动参与度影响女性意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认为,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经济独立的途径。人的一切从属都源于经济从属,经济独立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劳动的参与程度对女性意识有重大影响。

(1)进步性。女性的劳动从家庭开始趋向社会领域使得《十日谈》中的女性意识呈现出进步性。这一点体现为女性个体的智慧和独立性。第二天第九个故事:贝纳卜受了恶徒的骗,相信自己的妻子齐纳芙拉不守女德,遂叫人杀害他无辜的妻子。她幸而逃脱,女扮男装,在苏丹手下做了官。后来她凭才智在三方对质时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载着一船财货,和丈夫同回家乡。这个故事中,齐纳芙拉通过做官,甚至官居要职来参与社会生活,她不仅获得了经济独立,不再依赖男人而过活,而且还凭借在社会历练中获得的才智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故事体现了增加社会劳动的参与度后,女性的智慧和独立性格为其获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提供了保障。

《十日谈》中女性意识在个体智慧和独立性方面呈现出的进步性源于妇女在商品劳动领域作用的增强。女性对社会劳动的途径有两点:第一,女性将自身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参与交易。在城市,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大都选择年轻的妇女作为家庭仆人。一些没有土地或贫穷家庭,妇女则通过出卖劳动力而进入社会领域。第二,女性开始参与社会化生产过程。换言之,女性不再只为家庭的自给自足进行生产,而开始面向市场以获取利益进行生产。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母亲和妻子双重角色的束缚,开始产生由家庭走向社会的趋势。随着妇女们在社会、经济领域参与度的增加,女性个体的力量凸显,女性的智慧开始闪光。

(2)局限性。女性社会劳动参与的广度的缺乏使《十日谈》中女性意识与缺陷相伴。这体现在它具有投机性和低俗性。投机性主要表现在《十日谈》中女性用智慧包装欺骗和奸诈。第七天第二个故事中泥瓦匠的妻子与男人偷情时急中生智骗过丈夫,使两人其在丈夫在场的情况下成功偷欢成功。不能否认女性作为人本性的生理需求,但也必须承认这样的投机行为使得女性的智慧蒙羞。低俗性主要表现在《十日谈》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局限于肉体欲望的满足,缺乏更高层次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女性虽对家庭的局限有所突破,但实际上社会参与的领域并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女性只能将情欲的满足以及个人伎俩的达成作为女性价值的重要甚至全部衡量标准,而难以企及更高层次的价值认定,比如精神的富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五、结论

综上,通过探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社会转型时期女性意识具有矛盾性。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形态从中世纪封建农奴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过渡;经济上城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信仰上宗教开始衰落,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在生产力水平、家庭性别关系和社会劳动参与度的变化下,当时的女性的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发生转变,女性开始思考自身的处境地位,甚至开始反抗男权的压制,争取女性的尊严。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女性意識只在个体身上闪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和局限性。总体来说,这体现了西方封建制度之下传统道德观的动摇和崩解时期,理智与放纵、情欲与道德、宗教与世俗的困惑。

第二,女性解放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根据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论可知,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且每一种社会现象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决定了每一阶段的时间长短各有不同。《十日谈》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是其在历史节点上的暂时状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终将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蔡玲凌.从《十日谈》看薄伽丘的女性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72.

[3]李蒙.论《十日谈》中女性形象所反映的女性意识[J].榆林学院学报,2012,(01):67.

[4][意]卜伽丘.十日谈[M].方平,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周凤.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域下转型时期中国女性社会地位问题研究,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重性女性意识
《风媒花》中镰原文雄的人物形象分析
浅议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行为”的特点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特征与有效引导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齿轮副双重性的分析研究
浅谈贾宝玉性格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