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

2017-09-06曹素贞范力苗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曹素贞+范力苗

摘 要: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应该重视的时代课题。本文阐释了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意义,从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两个角度出发,指出要筑牢基石,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特色,坚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求索,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亦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化自信,凝聚着华夏儿女的磅礴之力,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底气和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① 将“文化自信”提升至与“三个自信”同样重要的位置,表明党从全局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民族长久累积的“文化养分”与“历史底蕴”,是国家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及对文化生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对内关乎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外关乎当代中国的文化主权。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和必要任务,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和强大精神支撑。

1 筑牢基石——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的综合文化体系,这一体系在基本内容上“重人”、“重德”、“重和”,也为共产党科学的群众路线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皆体现了爱民养民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正是对这些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等治國理念的科学汲取与有力发展。

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着历久弥新、永不衰竭的精神力量,不仅是民族的精神基石,更是中华文化能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屹立的坚实基础。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过时。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以现代中国话语加以表达,体现了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如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等,大量采用中国古代经典话语来陈述,既激活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当代意义,又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的本位。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备独特的标识,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化瑰宝,值得中华儿女充分挖掘、时刻铭记、世代相传。

2 彰显特色——坚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信。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历史根脉,彰显着当代中国的文化渊源与民族特色,是滋养当代中国文化的丰厚沃土。马克思主义文化是最具本质性特征的文化元素,决定着我国当前文化的根本性质和未来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进驻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体中,在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给中华文化带来新生命活力的同时,使中华文化呈现出了不断发展繁荣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本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难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包涵着艰苦卓绝、昂扬奋进的革命文化传统等。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以及雷锋精神等,都以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创造理念等彰显了革命文化的先进本质,是表征革命时代的伟大精神丰碑。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衍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掘的,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并解决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持之以恒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营养的源泉,也始终是民族价值观最稳定的精神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内生性,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文化的崭新呈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历经曲折而做出的坚定不移的选择,符合人民的价值观认同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基于具备丰厚文化底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有所依循的精神定力,值得人民群众在磨砺和积淀中内化于心。

3 实践求索——开拓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使命不仅作为深层的文化底蕴在实践下引领和推动着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意义下引领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③不断实践求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不仅是满足中华人民精神文化的需要,也是将中华文化展现于世界并占据一席之地的诉求,既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中华文化发展使命和责任担当的高度自觉,又体现党对本民族文化先进性和竞争力的高度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求索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④历史和现实均表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观念和价值追求,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是实践求索之基。对各民族而言,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既是取长补短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化解隔阂实现异国文化和谐相处的有力保障。在跨国界、跨文化的互通互鉴中,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他民族的文化之长、以谦和宽容的精神维护各民族的文化尊严,主动“走出去”,传递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出国门、造福世界。

坚持文化自信和创新性发展是实践求索之弦。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时,积极挖掘文化新元素,打造文化新生态,紧密结合当代中华文化的国情,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更新,与时俱进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观念,使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表现形式,反映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及新走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张力中永葆文化生命力。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我文化的确信,文化自信既是一种文化传承创新的精神基石,也是一种文化从容应对不同文化间交流交融交锋的价值底气,是一种文化维护自身安全、张扬自身特性的第一道思想屏障。”⑤坚守文化自信,既要内化于心,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社会主义特色,又要外化于行,开拓创新不断求索。只有两者兼顾,才能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鲜活于当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第2版.

[2]隗金成、房广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J].人民论坛,2016(8):15-17.

[3]任平.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使命——兼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71-82.

[4]郭建宁.核心价值观: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J].人民论坛,2014(8):24-26.

[5]沈壮海.文化软实力及其价值之轴[M].上海:中华书局,2013:121.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