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大精深 构建体系

2017-09-06徐天祥

人民音乐 2017年8期
关键词:选题课题音乐

题对于学术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们常说:“好的选题,等于成功的一半”,就是强调选题的重要性。它意味着出现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学术观点,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或材料。如果我们将学术探索比喻为开采宝藏的话,发掘的是金矿、铜矿还是一般铁矿?因对象(选题)不同,投入相同的时间、精力,所产生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科研课题的申报亦如此,在每年各类音乐项目的评审中,课题获批与否受到选题、论证方案、申报者资质等条件的制约,其中选题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音乐类科研项目的选题遵循学术研究的共性特点,如学人总结的“以小见大、以新代旧、以偏代正”,或“求新求变、量力而行、小题大做”①等。与此同时,其选题也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在所有音乐类课题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中的音乐项目(以下简称国音项目)级别最高、影响最大,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课题,自设立以来较大地推动了我国音乐研究事业的进展。它的选题也具有导向作用,其关注点值得我们重视。国音项目的获批难度极大,即使项目最多的2016年也仅有28项,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平均不到1项。因此只有选择好的研究题目,课题通过的几率才能更高。那么,国音项目选题有何特点?其与一般科研项目相比,有哪些异同?我们可以从已立项的课题中得到相应启发。②

一、选题宏大精深,接轨国家发展战略

国音项目无论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与省部级、市级、校级课题有所区别,其选题呈现出“大题大做”与“小题大做”的双重特点,以前者更为突出。

国音项目是站在国家立场、面对全局设立的课题,它所侧重的不是一般学术问题,而是针对我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我国文化建设中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需要较为广阔的学术覆盖面,使成果惠及更多人。因此其学术体量较之一般课题更大,选题总体上与国家课题的层级与分量相匹配。如果研究对象为整个“中国”的某类音乐文化事项,这类选题更可能出现在国家课题中。笔者对已立项的国音项目进行了统计,标题中包含“中国”二字的有近九十个,约占总数的近30%;有些课题虽未带“中国”二字,但同样着眼于全局研究。“大题”一般需要“大做”,少数杰出前辈学者虽就某个宏大的对象也能写出高屋建瓴、富于启迪的单篇文章,但科研课题不同于一般论文,需要“大题大做”,就宏大的对象进行精深的研究,投入足够的研究时间,撰写出不亚于“小题大做”深度的学术著作来。这方面的实例可以举出向延生主持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音乐家众多,涉及音乐创作、表演、研究、教育等各领域,研究难度很大,仅靠几人之力实难完成。在此前后学界也有几部同类著作③,但只遴选了少数音乐家,与真正较为全面反映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生平与艺术成就的传记著作之间尚存差距。该项目的“大做”体现在:研究对象上,共汇集314位音乐家,从1870年出生的沈心工至1940年出生的施光南,基本覆盖了各领域的代表人物;研究人员上,多方协商选择最合适的人员撰写,使得项目的作者群体达数百位之多,保证了课题质量;篇幅上,每位音乐家传记为7000至8000字④,最终推出240万字左右的4卷本《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从著作篇幅与学术分量上保证了宏大选题与研究成果的匹配。

作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研究的组成部分,国音项目围绕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确立了一批体现国家意志与重大战略需求的选题。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当前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国音项目即设立了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当代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此前项目负责人王耀华已主持完成了百余万字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两类重大课题均将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作为选题,足见其重要性。再如,“一带一路”是当前国家的发展战略,围绕这一主题也有若干国音项目立项。

中外音乐比较或跨国课题研究的范围较广。这类选题的体量与深度难为校级、市级的课题承载,因而更易出现在国音项目中。如张筠青《中国戏曲音乐(部分)与外国歌剧音乐(部分)的比较》,戏曲与歌剧既有着音乐戏剧的共同特征,又有各自不同的艺术规律。尤其是中国戏曲音乐自成一体,不同于西方歌剧的艺术特点,需要在中外的比较中凸显自身的独特风格与构造规律。作者先从两种艺术形式的独立研究开始,再进行整体风格手法比较,历经十余寒暑,完成了《歌剧音乐分析》《京剧音乐分析》与《中国京剧音乐与外国歌剧音乐的比较》三部书稿。

二、突出各级课题特点,形成层次化的选题体系

经过多年探索,国音项目取消自筹经费项目,新增了重大项目,目前共有重大、重点、一般、青年、西部五种项目类别。各级课题特点不同,主要依据选题分量、申报人条件等进行划分,形成了层次化的选题体系。

重大项目是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的国家项目,它瞄准的是国家战略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项目,都是站在国家重大需求这一高度来规划选题的。因此重大项目选题不是自由申报,而由国家有关机构组织规划。它除了具备重大学术价值外,还应服务于大的文化战略,面向国家亟待解决的文化问题。迄今为止,仅有前述《中国当代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等3个课题立项。

重点项目比重大项目层级略低,但却是自主选题中层级最高的课题,它着眼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与重大项目相比,重点项目更侧重音乐自身的学术研究,其选题在推动学科建设、拓展研究领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黄翔鹏、王子初主持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分别于1988、1997年两次被列为重点项目,这在整个国音项目中实为罕见。以往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主要使用文献材料,而音乐文物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历史的原本样态。作为中国音乐文物集成性质的丛书,《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的意义自不待言,其一期工程出版10本、12卷图文并茂、全彩精装的著作,收录文字及数据资料约200 万字,各类图片六千余幅;二期工程同样出版10本、12卷著作。⑤该项目在研究中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人,开拓了中国音乐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工作。

一般项目与青年项目主要依据申报者的年龄进行区分⑥,这类项目中不乏宏大视野的研究,但亦有不少“小题大做”式的选题。这里的“小”是相对而言,其主要聚焦具体学术问题的研究,但也要有足够的学术含量,做出具有一定分量的课题成果,对他人研究发挥示范作用。例如伍国栋《江南丝竹研究》是2003年的一般项目,关于江南丝竹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以往研究比较零散,缺乏全位性、系统性的整合研究。该项目在研究的视角、方法、结论上有着全新突破。作者是民族音乐学方法论的倡导者之一,该成果以民族音乐学角度切入,从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两个层面进行综合研究,创造性地设计了“历史的逻辑、生态的逻辑、本体的逻辑和互动的逻辑”的研究思路,全面探討了江南丝竹的历史、乐社、形态与传播影响。其成果在前人基础上有较大推进,所得结论令人信服,为民族音乐学的乐种研究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

西部项目面向西部地区的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是西部大开发、扶持当地文化建设工作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其项目承担者均为西部学者,研究选题也多为西部音乐。边疆一带虽然经济生活相对落后,音乐资源却异常丰富。国家有意识地调配各地、各民族的音乐资源与研究力量,对这些音乐进行研究、保护。从现实情况来看,各地、各民族学者最熟悉本地、本民族的音乐,占有资料全面,又有语言方面的优势,因此西部人士研究西部音乐,可以使得资源分配更趋合理化。例如张寅的《丝绸之路(新疆段)出土琵琶类乐器的音响复原研究》,作者身处新疆,有地利之便,研究成果可以服务于当地音乐文化建设。

三、重视基础史论,构建中国音乐理论体系

国音项目极为重视基础史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正处于起步时期,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基础史论在学术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每年立项课题数量最多的就是此类项目。从纵向来看,通史、断代史、专题史较多,仅名称包含“史”的即有37个。例如在郭克俭《新中国声乐史》之前,较少见到以中国声乐为对象的同类著作。该项目以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为背景,系统梳理1949以来中国声乐的发展史,总结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特征及经验教训,挖掘声乐表演的内在规律,揭示声乐表演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项目成果不仅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学术价值,对丰富新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从横向来看,国音项目注重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中国音乐自成一体,千百年来以其特色矗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然而与西方相比,我们还没有对本民族音乐进行较完备的研究,形成全面反映中华民族音乐特色的理论体系。西方学者多年来整理、总结出了西方(欧洲)音乐的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乐理与视唱练耳体系,应用于教学、研究与创作实践,而中国虽也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过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这样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整个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建设尚需下大力气推进。国音项目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围绕建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目标,推出了一批开创性的尖端成果: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李西安《中国民族旋律学》、陈应时《中国传统音乐宫调理论研究》、杨善武《中国音乐宫调史研究》、戴嘉枋《中国乐理研究》、王次炤《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乔建中《中国音乐地理研究》、姚艺君《中国传统音乐声腔研究》、王州《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研究》、陈新凤《中国传统音乐民间术语系统研究》等,涉及中国(传统)音乐的和声、复调、旋律、结构、宫调、乐理、美学、声腔、术语、地域风格等问题,其中不少课题是重点项目。例如人们一般认为中国音乐是单音音乐,缺少和声与复调,实际上中国音乐也蕴藏着丰富的多声形态,有待于我们发掘、整理。《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着力分析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综合性乐种等各类体裁中的多声音乐特点,总结中国传统多声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织体、和声、结构特征,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多声部音乐思维及形式。这些项目犹如“砖”和“瓦”,其全部完成后,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建设。

国音项目的部分课题,客观上也推动了国内部分音乐学子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形成。如音乐社会学在国内,无论是作为一个音乐学的子学科还是研究领域,都与曾遂今先生的努力分不开。1990年前国内虽出版有西方音乐社会学的译作⑦,但音乐社会学真正在国内扩大影响,却是1992年国音项目《音乐社会学》立项及出版之后。曾遂今在书中论述了社会音乐生产、社会音乐听众、社会音乐商品、音乐职业等议题,以本土化的视角推动了国内音乐社会学的建设。⑧此类选题还可以举出薛艺兵《音乐的民俗模式——中国民间音乐的民俗学研究》、王次炤《音乐价值学》、赵志安《音乐传播学导论》、王旭青《西方音乐修辞学研究》、陈荃有《音乐文本编辑理论与实践》等。

四、立足学术前沿,选择富于新意的研究论题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创新,立足学术前沿是许多音乐研究成果的共同特征。国音项目由于具有全局视野与前瞻性,这一特点更为突出,项目成果对于学界的后续探索也发挥着引领作用。例如,跨界民族(族群)音乐研究打破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研究的界限,成为当前学界的热门领域。赵塔里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属于“一带一路”方向的选题,其自2011年立项后,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中国西南地区以及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进行了系统考察,调研了数十个跨界民族,对其音乐资源进行采录,在核心期刊发表8篇学术论文,出版1部阶段性学术著作,指导了13部博士、硕士论文及1部博士后出版报告,制作了多部影视民族音乐志,带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再如,早期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主要研究乡村、部落的音乐,在后来的发展中研究对象几乎涉及各类音乐事项,西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都作为研究对象,城市音乐也逐渐成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领域。国内学界对于城市音乐的关注比较晚,洛秦的国音项目《城市音乐文化论:20世纪上海音乐城市化研究》《上海城市文化中的移民“飞地”音乐研究》对上海城市音乐文化进行了研究,成为该领域较早的探索者。

国音项目有不少填补缺失、富于新意的研究选题。填补缺失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学术研究繁荣的当下,几乎任何一项研究前人都做过相应探索。不过某些领域如果关注较少,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就有可能出现较有新意甚至使人“眼前一亮”的选题。例如,军队音乐对部队的战斗、训练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凝聚士气、统一思想、协调步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不属于乡村音乐,也不属于城市音乐,难为民族音乐学家注意;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学者更重视专业音乐家的创作,军队音乐以歌曲为主,服务于军队建设与战争,也较少为音乐史学者研究。学界虽有这方面的探索,却未成体系,缺少集大成的大部头研究成果。由于自身演唱实践与工作单位的性质,李双江等主持的国音项目《解放军音乐史研究》,以百余万字的篇幅梳理了1927—200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再如,音乐家思想受到音乐史、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视,但较少有人关注非音乐界人士的音乐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丰子恺、鲁迅、傅雷、陶行知等知识分子虽非专业音乐家,但也发表了若干音乐言论,对音乐有着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既是其整体观念的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思想领域的研究议题,足以引起人们的学术兴趣。褚灏《20世纪中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音乐观之研究》专门探讨了这一较有趣味的话题,提供了一块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

国音项目的选题尚有不少特点值得总结和学习,例如重视课题指南的指导作用、提倡应用对策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注重学术史的梳理与总结等。其他类别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也有出色的音乐选题,值得重视与总结。分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音乐项目的选题特征,不仅是总结其规律特点、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更是在前辈学者智慧的成果信息库中,寻找到学术的路向与自身定位,引导我们更好地开展研究。

① 张萌《小题大做 推陈出新——也谈音乐论文选题的几点原则》,《音乐探索》2013年第4期;居其宏《音乐学文论写作教程(2011修订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82—88页。

② 1988年至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共设立296个音乐项目。

③ 吕金藻《音乐春秋:中国近现代音乐家故事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故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近现代音樂家评传(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④ 参见《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的课题介绍,《中国音乐学》2016年第2期。

⑤ 王清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述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4期连载。

⑥ 青年项目申报者年龄限35岁以下。

⑦ [苏]A·索哈尔《音乐社会学》,杨洸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音乐社会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⑧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当代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徐天祥 中国音乐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选题课题音乐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