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 提升 开放 对话

2017-09-06邱桂香

人民音乐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者理论音乐

世纪中叶以来,断代史研究与写作逐渐成为欧美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主要类别之一,美国诺顿出版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40年代至今先后出版了三套很有影响力的西方音乐断代史丛书。20世纪中后叶,德国学者格奥尔格·克内普勒(Georg Knepler)、卡尔·达尔豪斯(Carl Dahlhaus)分别出版了19世纪西方音乐断代史著作。21世纪以来出版的有吉姆·赛姆森(Jim Samson)主编的19世纪西方音乐断代史专题论文集和理查德·塔鲁斯基(Richard Taruskin)的六卷本断代史巨著等。①这些优秀的断代史著述促进了西方音乐研究向纵深发展。随着我国西方音乐史学科发展的不断深入,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日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2016年12月8日,在福州召开了由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上海音乐出版社协办的“西方音乐学会第五届年会”,“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为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由此延伸出7个子议题,即1.西方音乐断代史的界定、特质和理论探讨;2.国外西方音乐断代史著作研介;3.断代史和通史比较研究;4.西方艺术断代史中的音乐史;5.西方音乐断代史的教学研究;6.西方音乐断代史中的作曲家、作品、体裁等理论研究;7.相关姊妹艺术断代史研究借鉴。其中,子议题3、5,特别是4、7鲜有学者涉猎。②本文就年会中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一、拓展: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的意义书写

年会132篇论文中有14篇涉及西方音乐断代史的相关理论问题(约10%),包括断代史写作方法论、断代原则、断代分期、断代史研究意义、断代史研究与外文文献等。闭幕式之前的第一场自由讨论以“断代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杨燕迪、姚亚平、汪申申、王晡、董蓉、邹彦及伍维曦(主持)等学者围绕前述问题以及断代史与当代评论的结合、断代史成果的教学转化、断代史与通史的承继关系等进行讨论与互动。同时,有13位学者对国外西方音乐断代史著作进行研介(约占9%),其中关于19世纪音乐断代史的研介最多(5篇),20—21世纪的其次(4篇),古典时期的3篇,早期音乐的3篇(巴洛克2篇,中世纪1篇)。另外,“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颇受关注,前述13篇研介论文中它占了8篇。其次是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共3篇。译介书目以英文著作为主,或单卷本,或多卷本,既有对已出版译著的评介,亦有发言学者正在着手翻译的断代史著作新信息。总体来看,国外西方音乐断代史著作的研介包括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与架构方式,写作目的、方法、风格、特点,分析范式,优缺点,意义、影响、启示及相关的翻译问题和解决策略等。

西方音乐断代史理论探讨和译著研介论文占本届年会论文合计约19%,虽比重不算大,但相较于此前的零星研究看,关注此问题的学者人数有一定增长,且老中青三代学人均有涉猎,既有方法论思考、断代原则讨论,又有意义审思与国外经典断代史著作研介等。因此,该研究虽尚属起步阶段,但却有很好的起点。断代史写作作为西方音乐史研究的重要部类,它不是要取代已有的通史写作及相关研究,而是作为一种横向拓展对已有研究的一种补充与丰富,为深化西方音乐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另外,1989年以来,学界曾多次开展音乐文献翻译会议(如“全国首届外国音乐理论经典论著翻译出版研讨会”(2007)、“西方音乐理论名著翻译研讨会”(2008)及“中国首届国际音乐文献翻译研讨会”(2016)等,围绕外国音乐名著翻译选题、音乐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的规范化、翻译的意义、音乐术语的辨析、中外音乐文献翻译和出版的历史与现状、音乐文献翻译的概念理解、语言转换与翻译难题等问题进行讨论③,并有组织、有计划地翻译出版了一些西方音乐断代史名著,推动了我国音乐文献翻译的发展。从历史角度看,此次年会设置“国外西方音乐断代史著作研介”子议题,反映了学界对吸收引进西方成果的重视,展示了学界在西学译介历史积淀基础上的最新成果,相关著作的翻译、出版初步体现了杨燕迪教授提出的“系统性、经典性、严肃性、思想性”④的追求。同时,也显示了学会将西学引进与我国西方音乐研究的理论探索相结合促进学科发展的努力。从学界断代史研究与写作的未来发展和学科建设看,本届年会举学会之力积极推进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特别是其中有关断代史写作方法论探讨及国外断代史名著译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意义和价值在日后将进一步显示出来。

二、提升:六大断代史研究的扎实推进

本届年会中西方音乐六个断代的研究均有体现,论文涵盖音乐特征分析、风格问题、内涵阐释、美学思辨、音乐叙事特点、历史表演问题、音乐理论文献解读、版本分析、体裁研究、母题音乐研究、音乐团体研究、接受史和传播研究等,研究方法、视角涉及历史学、形态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音乐修辞学、结构主义史学、符号学、性别研究、比较研究、“中国视野”等,或借鉴文学、美术等领域研究成果,可谓论域丰富、视域多样,成果颇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西方音乐各个断代研究扎实推进的面貌。

我们不妨对历届年会提交论文相关情况作一梳理、对比,这不仅可加深对本届年会特点的认识,亦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窥探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前进方向(见表1⑤)。

表1

从表1可见,首先,六大断代的相关研究在历届年会中总体上稳步增长,基本上占据各届年会论文的主体,其研究比重除了第三届年会只占47%,其他届均超过60%,本届年会更是高达71%。第二到第五届年会(特别是第四到第五届)增幅普遍大幅度攀升,折射出学会发展的蓬勃生机。其次,第一届年会中就有学者呼吁应加强对早期音乐和20世纪音乐的研究⑥,第二届年会以来这两个断代的研究均有较大提升,特別是早期音乐研究,虽然总体数量还不多,但增幅很大(增幅为225%,其中最突出的是文艺复兴音乐,其次是中世纪,巴洛克时期增幅相对较小)。相比之下,20世纪以来的音乐研究增幅更小些(69%),但关注该领域的学者更多。19世纪音乐与20世纪以来的音乐研究在第二至第五届年会中多占据断代作家、作品研究主体(特别是第四届年会⑦)。另外,与其他五大断代相比,18世纪音乐的研究比重居中。当然,前述数据显示的增幅情况受到学者的研究兴趣、学术积累、年会主题等方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界近年来各断代作曲家、作品研究的进展情况。同时,也表明学会推动学科发展的导向与聚合作用,众多学者的支持及多元化努力,展示出学界的研究活力,昭示了尚需继续努力的方向:在保持已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早期音乐、20世纪音乐以及18世纪音乐的研究。

三、开放:音乐历史、理论与

表演学科藩篱的MITA式解构

年会期间,上海音乐出版社举办了MITA中文版(即“云中乐·西方音乐教学互动平台”)首发仪式,美国音乐学家、钢琴家、新媒体艺术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音乐学院温如柏(Robert Winter)教授进行了MITA产品演示讲座。

笔者在UCLA音乐学院访学时,导师温如柏教授曾谈到,西方音乐历史、理论与表演领域长期存在三足鼎立的分割状况。1989年以来,他积极研发并出版发行了多款交互式CD-ROM/DVD-ROM程序(部分在互联网中呈现⑧),内容涉及贝多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巴托克等作曲家的作品和演奏。他新近研发的多媒体成果MITA(Music In The Air)可谓是改变前述分离状况的强心剂,广受好评。温如柏教授指出,前述隔离状态不仅美国如此,中国的情况似乎更为严重,所幸已有学者(如杨燕迪教授等)正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温如柏教授受邀在国内多所音乐院校及在西方音乐学会第四、第五届年会上,就MITA与西方音乐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讲座,反映了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日渐重视。

如果说前期的交互式程序是温如柏教授在数字多媒体软件研发和打通西方音乐历史、理论与表演隔阂的局部性探索,那么,MITA在一定意义上则是以全局性姿态介入(内容涵盖古希腊至今的西方音乐,并拓展到包括中国音乐在内的非西方音乐,温如柏教授还希望中国等不同国家、地区的学者可以补充、丰富MITA的内容)。MITA可称为是一种多元化、交互式的多维立体的音乐电子书,内含音乐史、音乐理论和音乐表演,在形式上由文字、乐谱、图片、声音、视频等组成,各部分之间具有自由链接功能。其中跟随音响跳跃的乐谱“方框”独具特色。笔者曾在访学期间深入温如柏教授开设的History and Analysis of Western Music、Analysis for Performance、Problems in Performance Practices:Romantic等本硕课程,观摩温如柏教授如何借助MITA进行生动丰富、卓有成效的西方音乐历史、理论与表演的教学。本次MITA产品演示讲座中,温如柏教授再次显示了运用MITA进行教学的独特魅力,这一教学方式的亮点之一便是乐谱与音响同步呈现,自主操控音乐特点分析按钮(涉及结构、主题、调性、和声、配器等特点),通过视、听、析、唱、奏及讨论等,实现历史、理论与表演关联,历史与现实交汇,理性与感性并置,人文/音乐与科技交融等,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MITA的性能超越了单纯的多媒体教研软件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运用MITA教学对授课教师和学生在音乐历史、理论与表演等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笔者为温如柏教授MITA中文版发布会讲演所撰写的宣传稿中认为的那样,MITA突破了传统纸质书偏向静态的局限,使之呈现出动态的、立体化、开放式的特点,在更大程度上以更为便捷和灵活多样的方式,使音乐以更接近其本质的呈现方式让人获得鲜活的体验与认知,对人们体悟音乐真谛、理解音乐历史和提升音乐表演水平以及打破传统教学与研究中音乐历史、理论、表演分隔的藩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MITA中文版的发布得益于温如柏教授、上海音乐出版社、西方音乐学会及众位译者等多方共同努力。笔者有幸成为MITA中文版的试用、检测、宣传与翻译等工作的成员之一。笔者期待并相信MITA将对国内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表演等的教学、研究以及西方音乐表演水平的提升发挥其独特的作用。⑨

四、对话:汉语语境中西方音乐研究的路径探讨

年会闭幕式之前的第二场自由讨论议题为“汉语语境下的西方音乐研究”,叶松荣、孙国忠、周耀群、韩锺恩、陈鸿铎、班丽霞、邱桂香(主持)等学者,围绕当下中国学者的西方音乐研究之立场、方法、任务,西学成果在研究中的意义与运用,中国西学界以中国人的视角(或类似表述)进行的大量西方哲学、美学、文论等研究成果以及中、美学者对以中国视野进行西方音乐研究的评价等问题展开对话、交流,为人们理解汉语语境下的西方音乐研究带来了新的启思。这场自由讨论是继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中的子议题“中国视野中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舒曼研究”、第四届年会中的“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两大中心议题之一)、“汉语语境下的西方音乐史研究与史学理论学术研讨会”后,学界开展的涉及中国视野和方法论问题的重要专题讨论,体现了学会对方法论问题的重视与寻求学科发展而进行多元化探索的努力。通过专题讨论,不同学者间的多元化思考以及思想的交流、碰撞等,有助于学界进一步探索中国学者的西方音乐研究使命、特色与突破等,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中共谋学科发展。

“汉语语境下的西方音乐研究”不禁让笔者想到西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音乐研究,从西方学者许多优秀的“以西释中 西中结合”的中国文化/音乐研究看,“以中释西 中西结合”的中国西方音乐研究符合异文化研究的规律。⑩从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在汉语语境下(特别是在当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语境下),在西方音乐这一异文化研究中,中国学者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带来的鲜明时代烙印难以避免。当然,汉语语境中的西方音乐研究如何在继承中外相关成果基础上体现自己的特色,并为世界异文化研究提供中国学者的力量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

结 语

正如学会会长杨燕迪教授在年会闭幕总结发言中指出的那样,本届年会对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探讨、西方音乐断代史译介视角开阔、各个断代都有相当的专题研究,国外专家的精彩讲演带来了新知。同时,学界思想活跃、多元,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生态,展示了持续的学术活力,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增强了主体意识等。的确,本届年会在前述众多方面成绩斐然。如何在当前研究发展基础上吸收、引进、继承、创新是我们仍需继续努力的课题。在汉语语境下,中国学者在西方音乐研究的主体性意识呈现、理论创新、六大断代研究、断代史写作个案与相关教学问题、断代史和通史比较研究、西方艺术断代史中的音乐史、相关姊妹艺术断代史研究借鉴以及音乐历史、理论与表演的融通等方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论域更宽广、视域更多元、观点更独特,有更多的方法论思考和高质量的文论著述及译著出版。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西方音乐研究将开拓出崭新的面貌。

① 列昂·普兰廷加《浪漫音乐:十九世纪欧洲音乐风格史》,刘丹霓译,(孙国忠“代导读”第1—8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年版。

② 二百三十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学生通过专题发言和自由讨论等方式进行了交流。有关年会详情可见中国音乐学网“西方音乐学会第五届年会”专题。

③ 江江《“西方音乐理论名著翻译研讨会”综述》, 《中国音乐》 2008年第2期;王晡《能量巨大的事业助推剂——中国首届国际音乐文献翻译研讨会纪事》,中国音乐学网《中国·西方音乐学会通讯》第15期。

④ 宋永莉《选题与规范 反思与展望——外国音乐经典论著翻译出版研讨会综述》,《音乐研究》2007年第4期。

⑤ 因缺首届年会论文完整信息,此表主要根据第二至第五届年会论文集统计。

⑥ 杨健、冯磊《西方音乐研究与教学在中国——“上海2005西方音乐学会首届年会”综述》,《音乐艺术》2005年第2期。

⑦ 部分原因是受年會设置“瓦格纳、威尔第专题研究”子议题影响。

⑧ http://performanceguides. carnegiehall.org/Bartok/和 http://www.artsinteractive.org/

⑨ 另外,美国音乐学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音乐学院威廉·金德曼(William Kinderman)教授在题为《“感受新的力量”:贝多芬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2)和〈第九交响曲〉》的讲座中,边讲解边演奏,以不同于温如柏教授的方式展示了音乐历史、理论与表演的勾连。

⑩ 有关西方学者的异文化研究理念及其中国文化研究特点,可见西方音乐学会“2015·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中邱桂香提交论文及其《西方中国音乐研究对中国西方音乐研究的启示——兼谈美国访学之思》,《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邱桂香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学者理论音乐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坚持理论创新
学者介绍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学者介绍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