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绘本教学三部曲
2017-09-06李小丽范金胜
李小丽+范金胜
绘本,是图文合奏的图画书。与一般图画书不同的是,绘本更突显图画的叙事作用,简练的文字有时只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小学低段的绘本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绘本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绘本时走进绘本,探寻绘本内核,拓展绘本外延。
一、初识——了解绘本构成
绘本,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图画书,是因为绘本具有独特的构成:(1)封面。绘本的封面通常是一幅画,如《我爸爸》的封面就是从正文中选取的一幅图画,这对于正文内容有一定的提示作用。(2)环衬。环衬可分为前环衬和后环衬。前环衬位于封面和扉页之间,后环衬位于正文和封底之间。环衬往往是绘本主题的“剧透”。(3)扉页。扉页位于环衬与正文之间,除提示书名、出版社、作者、译者外,扉页还负责揭开正文的序幕,或提供重要线索,呼应正文。(4)正文。正文是绘本的主体,通常由十到二十几张内页组成。文字通常比较简洁,图画相对丰富,阅读时,需图文结合才能把握主旨。(5)封底。绘本的封底也会有一幅图画,但还会提供很多文字信息,如阅读推广人对于此书的评价,该书所获得的奖项或故事内容梗概等等。
《我爸爸》教学片段一:解读封面、封底、环衬、扉页。
师:拿到一本书,我们先要看看书的封面。看,这本书封面上画的是谁?
生:一定是安东尼的爸爸(此前,简单介绍了安东尼·布朗)。
师:看到这幅画,这位爸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呢?
生1:他很搞笑,因为他在做鬼脸。
生2: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可爱的爸爸,因为他很亲切。
师:再来看看书的封底,这也有一幅画,你猜猜这画是从哪里选出来的?
生:我猜这幅画有可能是从书里面选出来的。
师:对了,我们读绘本就是要大胆猜测,这样才更有意思。画的下面还有一段文字,老师从这里了解了很多知识,你想知道吗?听老师读一读。(教师读安东尼的简介和书评)看,我们学会读绘本的封面和封底,对了解绘本的内容和作者都很有帮助哦,记住了吗?
师:翻开书,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幅黄格子的画。
师:是不是每本书都是这样?这是绘本书才有的,这叫环衬。
师:打开书的第一页,会观察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生1:这里也有一幅画,画了一个面包机。
生2:面包机里的面包和刚才的黄格子一样。
师:神奇的花格子到底是什么呢?这可是这本书里的秘密哦。绘本书中经常藏着很多秘密,这些秘密得靠你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初次接触绘本的学生,对绘本的构成是陌生的。他们拿到绘本通常翻开就读,往往是绘本读完了,对绘本的实质内容却没有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教学中介绍绘本的封面、封底、环衬、扉页很有必要。教师在教学绘本《我爸爸》一课时,先带着学生去读书的封面、封底,通过对封面的解读初步认识这位可爱、搞笑的爸爸,接着通过猜测封底图画的来源激发学生阅读正文的兴趣。而封底的文字介绍,又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我爸爸》是一本“让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会爱上”的书。
其实,拿到一册绘本,从封面就已经开始了故事的讲述,然后是环衬的点拨,扉页的提示,正文的具体呈现,封底的总结或延伸,这之间每一个要素的解读都必不可少,只有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读过,学生才能慢慢走近绘本的真正内核。
二、猜读——探寻绘本内核
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里说道:“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故事。”然而,仅仅依靠绘本本身提供的文字和图片是无法解读那“高高在上的故事”的,如果能以猜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联想,深入思考,就能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绘本要传递的故事本质,探寻出绘本的内核所在。
《我爸爸》教学片段二:解读组图——“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
师(出示图片及文字:我爸爸什么都不怕):小朋友,你有害怕的东西吗?(生:有)你害怕什么呢?
生1:我怕大蟒蛇。
生2:我怕大灰狼。
生3:我怕外面的大坏蛋。
…………
师:小朋友们害怕的东西这么多,可爸爸呢?
生:什么都不怕。
师(出示图片及文字: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你怕大野狼吗?不仅仅是你们怕,看,还有谁也吓得躲起来了?
生1(经过仔细寻找):小红帽躲在树后面了。
生2:还有三只小猪也被吓得躲起来了。
师:对,这正是让三只小猪和小红帽都害怕的大野狼。大野狼可是出了名的凶狠,可是在爸爸面前,你看大野狼是怎样做的?
生1:把尾巴拖在地上不服气地走了。
生2:这叫夹着尾巴逃跑了。
师:想一想,爸爸是怎么赶走大野狼的?
生1(模仿爸爸,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外面,瞪大眼睛,使勁跺脚,喊):“你给我出去!”
生2(动作同生1):“你这个爱吃小朋友的大坏蛋,快点滚,不然我就拿刀了。”
…………
《我爸爸》教学片段三:解读组图——“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快。”
师:爸爸不仅会许多本领,还像孙悟空一样千变万化呢。看,他变成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马。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这匹马是爸爸变的?
生:这匹马穿着爸爸的睡衣。
师:你知道安东尼为什么将爸爸变成了一匹马呢?
生:因为爸爸太能吃了,他的盘子里的食物都堆得像一座小山了。
师:哇,真的很能吃,难怪安东尼说——(出示文字引读: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
师:接着看,爸爸又变成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一条鱼。
师:说说爸爸为什么会变成鱼?
生:因为爸爸很会游泳。
师:是呀,爸爸——(出示文字引读:游得像鱼一样快。)
师:猜一猜,爸爸还会变成什么?
生:我猜爸爸会变成兔子。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爸爸跑得快。
师:那你能像安东尼这样说吗?
生1:我爸爸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生2:我爸爸长得像大象一样高。
生3:我爸爸胖的像大熊猫一样可爱。
…………
绘本的解读,应有特定的节奏,找到合适的节点,猜测、想象、发散,会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有趣,也让学生更接近“图文结合所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故事”。而这些合适的节点,其实早已藏在绘本中。如教学片段二的教学,图画生动细腻,一边是一手叉腰一手指着门外的爸爸,一边是夹着尾巴逃跑的大野狼,而文字却很简短:“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这正是激发学生想象,补白文字的好时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使爸爸“勇敢”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片段三的猜读,属于绘本并列内容的延续,在这页后面的绘本内容为“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河马一样快乐”。并列内容的反复呈现容易让人视觉疲劳,这时故意停下阅读的脚步,让学生以编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大胆猜测,不仅妙趣横生,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故事的内核。
三、创作——拓展绘本外延
每一次语文学习的结束,教师都希望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带着思考走到更广阔的领域,带着思考迈向更高质量的生命旅程。绘本课,尤其如此。虽然学生年龄尚小,思考的层次并不深,但如果将图文并茂的绘本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现实生活结合,再加上老师的点拨指引,学生不仅能迅速探寻出绘本的内核,还能将目光转向真实的生活情境,拓展绘本的外延。
《我爸爸》教学片段四:解密绘本元素,书画心中的爸爸。
师:安东尼也和你们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爸爸。(出示图片“我爱他”)用心观察这幅画,你能发现安东尼藏在里面的秘密吗?
生:爸爸睡衣的纽扣上有一轮圆圆的小太阳。
师:想一想,安东尼想用这个小太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1:爸爸的怀抱很暖和。
生2:爸爸的怀抱像太阳一样温暖。
师:是的,爸爸的怀抱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
师:孩子们,书快读完了,老师想请你们认真回忆一下,有一种东西在每幅画里都出现了,那就是这本书中最大的秘密,不知细心的你发现没?
生:是爸爸的睡衣。
师:对,就是环衬中那神奇的黄格子,原来那是爸爸的睡衣。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出示文字:你知道吗)
师(讲述《我爸爸》的创作背景):在安東尼17岁的时候,他的爸爸突然病故,他再也不能和爸爸一起画画,一起打球,再也不能扑进爸爸温暖的怀抱了。只有这件睡衣是爸爸留给他唯一的物品。即使是在生病时,爸爸穿着病号服和睡衣,忍着病痛,仍然扮鬼脸逗安东尼开心。所以,安东尼是想用这件睡衣告诉我们——(出示最后一张画:他也爱我,永远爱我。板书:爱)原来,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讲了一个充满爱的故事。(板画心形。引读:我爱爸爸,爸爸爱我! )
师:亲爱的宝贝们,书里的故事读完了,书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拿出你们的纸笔,将你和爸爸充满爱的故事画下来,让你们的故事也像这本书一样,温暖每一个读书的人。(学生回忆生活中和爸爸在一起的情景,开始动笔画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写在旁边。)
学生作品展示:
作品1:一只穿着长大衣的笑眯眯的兔子。文字:我爸爸像兔子一样爱吃胡萝卜和青菜。
作品2:空中飘着一朵一朵的白云,却下着瓢泼大雨,高大的爸爸乐呵呵地撑着雨伞,穿着裙子的小姑娘幸福地笑着。文字:我爱我爸爸。
作品3:笑眯眯的太阳公公挂在空中,两朵白云飘飘悠悠,孩子和爸爸在草地上打羽毛球,孩子因为将球打到了爸爸的头上而乐得哈哈大笑,爸爸也笑容满面。文字:我爱我的爸爸,因为他很爱我和妈妈,还是一名伟大的英雄。
…………
优秀的绘本,不能只满足学生对情节的需求,或是给予学生视觉上的享受,更应该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发现身边的真善美。绘本《我爸爸》中那浓浓的父子之情将温暖投射进学生那稚嫩的童心,使他们不知不觉记起自己和爸爸的生活情景,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的纸笔,像安东尼一样,讲述自己和爸爸的故事,将温暖的阳光洒向无垠的世界……
让学生在生命的起点,用正确的方法阅读丰富的经典绘本,让绘本中不朽的芬芳浸润学生每一寸成长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