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奥会”战略背景下我国冬运会发展引思
2017-09-05赵晶闫育东
赵晶+闫育东
摘 要: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为契机,以冬运会为发展平台,运用文献资料法与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我国第1~13届冬运会的举办时间与地点、参赛队伍规模、比赛项目设置及比赛成绩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从冬运会承办地域来看,应进一步支持与鼓励冰雪运动“南展西扩”战略的实施;2)从冬运会参赛队伍来看,应加大冰雪运动宣传力度、开展范围,使参赛队伍数量及地域分布呈增长态势;3)从冬运会项目设置看,应不断强化对我国尚未开展的雪上弱势项目的支持与培育;4)从冬运会比赛成绩看,应淡化竞技排名,使加快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扩大冰雪运动参与人口、加强冰雪文化传承等成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新常态。
关键词:冬运会;发展历程;分析;展望
中图分类号:G 81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4-0353-0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aking Chinas successful bid for the 2022 Winter Olympic Games as an opportunity, and National Winter Games as development platform,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time and location, the scale of teams, the sports events setting of 1st-13th National Winter Game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inter games host region, we should further support and encourag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uth expansion strategy;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inter games participating teams, we should step up publicity of ice and snow sports,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eam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inter games sports eventssetting, we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our support on weak sports that has not yet carried out in the snow; and 4)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inter games performance, we should cancel the gold-medal oriented strategy and play down the performance ranking,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ice and snow sports industry, expand the ice and snow sports participation popul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ice and snow cultural inheritance, which has become the new norm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ice and snow sports.
Keywords: National Winter Games; development process; analysis; prospect
为进一步推进与落实“2022年冬奥战略”,加快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1]与《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2]。2个《规划》的同时颁布,为我国冰雪运动蓬勃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我国在筹办冬奥会的7年时间里,以冬运会为发展平台,提高冬季项目竞技水平、拓展项目布局、加快人才培养、扩大参与人口、牢固群众基础、开展冰雪体育产业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本文以冬运会为切入点,拟通过对我国现已举办的第1~13届冬运会开展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为冬运会的全面、快速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30余篇,相关学术书籍10余部。
1.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冬运会发展历程回顾
2.1.1 我国历届冬运会举办时间与地点
全国冬运会是我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冬季综合性体育赛事。第1届冬运会于1959年2月在哈尔滨市和吉林市2地举行,此后基本上是每4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13届(第2届停办,但届次依旧计算)。第1、3、4届作为全运会冬季项目与全运会夏季项目合并成一项赛事举办。自1983年第5届开始,冬运会从全运会中分离,另行举办[3]。自1959年首次举办全国冬运会至2016年,我国已举办13届冬运会,历时57年。
从歷届冬运会比赛时间安排可见:除1979年第4届冬运会以“三地联合举办”形式,并将部分冰上项目与全运会夏季比赛项目于当年9月份在北京同时同地举行外,其余冬运会比赛时间,均独立于夏季项目比赛时间安排,于每年1—3月进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与固定性。endprint
从历届冬运会举办地点设置而言:冬运会比赛设项以“冰上、雪上”2大类为主,其设项受场地、气候、环境等多项外部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现已举办过的13届冬运会中,仅有第6、10、11届冬运会是在同一个城市完成全部冰上与雪上项目比赛,其他届次均由2个或3个城市(包括州、镇)等共同参与完成该届冬运会比赛的全部设项。多城市共同参与承办冬运会,是对我国冰雪资源的优化利用与优势互补,但我国冰雪资源的利用率、使用率、开发率均较为有限。第1~12届冬运会比赛地基本为黑龙江、吉林2省轮流主办。
先后有21个举办地联合承办了13届冬运会的比赛任务,如图1所示。从地域分布看: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尚志市、齐齐哈尔市、亚布力镇等,作为我国冬运会的比赛场地,共承办了10次比赛任务,位居第1位;与黑龙江省相邻的吉林省共承办了7次比赛任务,位居第2位。1979年第3届冬运会由3市共同举办,分别为北京市、哈尔滨市、乌鲁木齐市,因此,北京市、乌鲁木齐市作为第3届冬运会的参与承办城市之一,也承担了部分冰上项目的比赛任务,进而在1~12届冬运会发展过程中,成为除黑龙江、吉林2省外,曾承担了冬运会部分比赛项目的城市。2016年第13届冬运会,真正实现“北冰西扩”,新疆乌鲁木齐市联合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等承办了全部冰上与雪上比赛项目。第14届冬运会将于202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举行,必将为我国冬运会举办地设置增添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冰雪运动“北冰南展西扩”战略的全面实施。
2.1.2 我国历届冬运会参赛队伍与人数
从图2可知,冬运会参赛人数基本呈波浪式增长(第2届冬运会停办一次)。自第1届的224人增至第13届的1 388人,人数增长6.2倍[4]。尤其是第11~13届均稳步达到1 000人以上的增长态势,说明近年来我國冬季项目在参赛人数与参赛规模上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冬运会”作为我国冬季项目发展的支撑平台,其参赛人数与参赛规模还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与2013年8月在辽宁举办的第12届全运会夏季项目参赛人数相比,该届全运会夏季项目参赛运动员为9 770人,是我国第12届冬运会参赛人数的9倍。由此可见,与夏季项目相比,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参赛人数与规模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为达到我国“冬夏项目”平衡发展,实现“体育强国梦”,应以《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引导,不断加强冬季项目运动员的人力资源储备与发展规模。
前6届冬运会的参赛队伍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队及解放军代表团等组成,参赛队伍从第1届的12支增至15支。
自第7届冬运会开始,实行以城市为代表队参赛,进而使参赛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第7届的35支增长至第13届的52支参赛队伍,增长了1.5倍。
纵观第1~13届冬运会参赛队伍数量变化:1)黑龙江和吉林2省在保持历届参赛数量与规模的基础上,其本省内参赛地市、地区呈快速增长态势;2)参赛队伍数量呈版图式扩充。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各体协等也积极组队参赛,尤其是近几届冬运会,广东省、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也派队参赛,为我国冰雪运动普及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与全运会(夏季项目)参赛队伍履盖面已遍布全国相比,我国冬运会参赛队伍数量及地域履盖范围,仍需要扩大与完善,以期使更多省市,参与到冬运会竞赛的行列之中。
2.1.3 我国历届冬运会项目设置
由图5可知:第1、3、4届冬运会均为冰上项目3项、雪上项目2项,共5分项;第5届冬运会为冰上项目4项、雪上项目3项,共7分项(冰上与雪上项目各增加1项);第6、7届冬运会为冰上项目4项,雪上项目4项,共8分项(雪上项目增加1项);第8、9届冬运会为冰上项目4项,雪上项目5项,共9分项(雪上项目增加1项);第10届冬运会为冰上项目5项,雪上项目5项,共10分项(冰上项目增加1项);第11届冬运会为冰上项目5项,雪上项目6项,共11分项(雪上项目增加1项)[5];第12届冬运会为冰上项目5项,雪上项目7项,共12分项(雪上项目增加1项);第13届冬运会为冰上项目5项,雪上项目6项,共11分项(与第12届冬运会相比,雪上项目减少北欧两项1项)[6]。
从冰上与雪上项目分项设置数量变化可知,随着我国冬季项目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冬运会分项设置已从初期的共计5分项,最多增至第12届冬运会的12分项。诚然,冬运会分项设置数量的增多,既与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高度相关,也与世界冬季项目的发展紧密联系。以世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奥会”)分项设置数量为依据,2014年第22届冬奥会共设15分项比赛,其中冰上项目5项,雪上项目10项。与其相比,我国第13届冬运会冰上项目设置数量为5项,现已饱合;雪上项目设置6项,与冬奥会相比还差4项(分别为雪橇、雪车、钢架雪车、北欧两项)。雪上项目设项上的差距,既反映了我国冬季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冰强雪弱”的现状,也反映了我国雪上项目在运动员培养、场地建造、器材开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以加快雪上弱项开发为切入点,加大雪上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加强雪上项目资源建设,将成为我国冬季项目发展的重要任务。
2.1.4 我国历届冬运会比赛成绩
前6届冬运会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参赛队伍进行奖牌榜排名,见表2。在已举办的5届冬运会比赛中(第2届冬运会停办),黑龙江省共获得5次第1名(共获得425块奖牌),显示出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冰雪运动大省,所具有的竞技优势;吉林省获得3次第2名,2次第3名(共获得282块奖牌),显示出该省举足轻重的冰雪地位;解放军队获得2次第2名,3次第3名(共获得115块奖牌),显示出解放军冰雪运动在我国所具有的光荣传统与发展优势及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由此可见,第1~6届冬运会奖牌分布高度集中,呈现“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endprint
表3为第7~12届冬运会奖牌榜前3位排名。自第7届冬运会开始实行以“城市”为代表队进行参赛,参赛队伍数量得到大幅提升。在第7~12届冬运会比赛中(第13届取消奖牌榜排名),哈尔滨市共6次进入奖牌榜前3名行列,长春市5次,解放军6次,齐齐哈尔市1次。由此可见,虽然以“城市”为代表队进行排名,但前3名排行中依然呈现“三足鼎立”的竞技格局。在奖牌榜4名之外的排名中,逐步呈现“花百齐放”的分布态势。由此可见,我国冰雪運动发展仍需要加大“北冰南展西扩”战略的实施力度。
于2016年1月份举办的第13届冬运会,适值我国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及体育竞赛改革的关键时期,为弱化“全运会”的奖牌观与成绩观,国家体育总局对第13届冬运会进行赛制改革,取消金牌榜、奖牌榜、多倍计分政策等,奥运成绩不再带入冬运会等,以“全运会”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导向,使竞技体育回归体育本真,树立正确的体育政绩观、价值观,进而为普及冰雪运动、扩大参与人口、降低金牌效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我国冬运会发展反思
通过对我国冬运会“举办时间地点”“参赛规模”“项目设置”“竞赛成绩”等进行分析可知:我国冬运会已走过57年的办赛历程,虽然在参赛人数、项目拓展、成绩分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由于冬季项目开展受气候条件、地域资源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尚未形成均衡分布的发展格局。从举办地点来看,因为黑龙江和吉林2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加之多次承办冬运会所累积的雪场与冰场设施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使该省运动员享有得天独厚的训练与比赛优势,对该省市竞技成绩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从参赛队伍与人数来看,至第9届冬运会,我国冬运会参赛人数首次突破1 000人,虽然参赛队伍呈增长态势,但参赛人数仍以黑龙江与吉林2省为参赛主力军;从项目设置来看,截止至第13届冬运会共设11分项比赛,与冬奥会相比仍差4项(雪橇、雪车、钢架雪车、北欧两项),该4分项比赛之所以未列入冬运会比赛项目,其主要原因与我国尚未有成熟的、合格的开展上述比赛项目的雪场资源建设相关。
2016年11月2日《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的颁布实施,进而为加快京津冀地区以冬奥会为契机,建设一批能承办高水平、综合性的国际冰雪赛事场馆提供了发展机遇。以“2022年冬奥会”为平台,带动我国冰雪运动“北冰南展西扩”战略的全面实施,统筹区域冰雪场地设施,合力推进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将对于扩大我国冬运会筹办地域版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的改造与提升,进而达到不断提高我国冬运会竞技水平、扩大参赛规模、拓宽参赛地域、增加群众参与人口的战略布局。
2.3 我国冬运会发展展望
2015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7],强调“将冰雪运动作为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进行培育”;《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8],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战略”;《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文件,均为我国冬运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助推。
在回顾我国冬运会13届办赛历程的基础上,冬运会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将成为一个深刻的命题。以“政策”为导向,本文试图从“组织行为”角度予以分析,对组织资源中的“人、财、物”等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
2.3.1 加大人力资源建设
从冰雪运动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以《冰雪运动发展规划》为依托,扩大冰雪运动人力资源版图,逐步形成以“京津冀为引领,带动南展西扩为发展导向”的冰雪运动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以“京津冀”为引领,充分利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发展平台,带动京津冀3地冰雪运动蓬勃发展。通过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加强“体育、教育、社会”3系统的联动发展,体育系统突出重点,完善“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学院和专业队”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着力改善后备人才培养的训练设施和师资条件,加大力度培养优秀教练员与运动员;教育系统强化基础,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学校为根基,大力开展冰雪体育进校园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热爱冰雪运动、参与冰雪运动,使之成为我国冰雪运动的重要参与群体。社会系统广泛推广冰雪健身休闲项目,丰富冰雪赛事活动,不断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面与受众度,进而使京津冀地区在提高冰雪运动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冰雪运动参与人口等方面发挥引领与带动作用。
2)进一步支持与鼓励冰雪运动“南展西扩”战略的加快实施。在巩固东北3省冰雪人力资源发展优势的同时,扩大冰雪运动版图。考虑到项目开展受气候、地域等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建议继续发挥相关地市联合办赛的资源互补优势,各省市依据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宜冰则冰、宜雪则雪、室内外结合发展冰雪运动,培养冰雪人才。通过“冬运会”承办地域版图的扩大,进而带动与提高冬季项目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建设。从冰雪运动群众普及的角度来看,通过加大冰雪运动宣传力度、推广冰雪健身休闲项目、丰富冰雪赛事活动,进而带动我国南方等地市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开展冰雪运动,使我国冰雪运动群众参与人口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地域分布上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此外,以第13届全运会为分水岭,淡化唯“金牌论”的体育政绩观,使去“金牌化”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常态。为实现我国“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战略目标,突出冬运会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项目普及”等功能。
2.3.2 加大财力资源储备
冰雪体育赛事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保障与财政支持,为此,在充分利用国家财政扶持,加快我国冬运会发展与建设的同时,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9]为目标引导,抓住“冰雪体育产业”开发的广阔空间,做强冬运会品牌,在赛事开发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冬季项目用品制造业及相关企业参与赛事开发与产业运营,拓宽“冬运会”的产业发展空间,形成冬运会举办地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旅游、健身休闲、培训教育等各业态协同发展、互动融合的产业格局。发挥冬运会举办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冬运会举办城市建设融滑雪、滑冰等多种冰雪健身休闲运动为一体的冰雪体育旅游度假区。促进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供多样化产品与服务。endprint
2.3.3 加大物力资源开发
《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为我国冰雪运动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冰雪运动普及与提高,促进冰雪产业发展,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提供了政策保障。
一方面,以籌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冰雪运动物力资源分配战略如下:1)应全面加强“京津冀地区”冰雪场地设施的维护与开发,建设一批能承办高水平、综合性国际冰雪赛事的场馆;2)应稳步推进“东北地区”冰雪场地设施建设;3)应加快发展华北和西北地区冰雪场地设施的开发;4)应适宜开发“南方地区”冰雪资源,修建冰雪场地设施。继续加大对“雪上项目”开展的投入力度,尤其是我国尚未开展的雪橇、雪车、钢架雪车等雪上弱势项目训练与竞赛场地的开发与建设。利用政府给予的土地政策优势,开发现有山川水面建设冰雪场地,科学选址,合理规划,优先保障服务冬奥会的场馆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以冰雪运动物力资源建设,带动我国雪上项目竞技水平提高及冬运会举办城市的增加。
另一方面,加快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强雪橇、雪车、钢架雪车等雪上弱势项目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开发力度。扶持具有自主品牌的冰雪运动器材装备、防护用具、设施设备、客运索道等冰雪用品企业发展。加强冰雪运动用品制造业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培育冰雪制造业国有品牌,并在冬运会中予以使用与推广。
3 结论
1)我国冬季项目发展与气候条件、地域条件、场地建设等客观因素高度相关,上述因素对运动员成绩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加大国家政策支持与发展引导的基础上,积极改变与完善客观条件,将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现已走过13届办赛历程的冬运会,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为契机,以“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依托,应通过加大人力资源建设、财力资源储备、物力资源开发等,不断提高我国冬运会的赛事质量。
3)应进一步突出冬运会“文化传承、人才培养、项目普及、产业开发”等办赛理念。
参考文献
[1] 体经字〔2016〕645号.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S].
[2] 体经字〔2016〕646号.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S].
[3] 谢月芹.全国冬季运动会发展回顾[J].体育文化导刊,2013(9):139.
[4] 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冬季运动会(第1~13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介绍) [EB/OL].[2016-08-27].http://qgssd.ts.cn/2015-01/19/content_10935550-10935564.htm.
[5] 刘建,徐纪科.全运会竞赛规程演变的主要内容和特点[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9):58.
[6] 人民网. 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进行六项调整[EB/OL].[2016-08-27].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5/1210/c14820-27908863.html.
[7]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S].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S].
[9]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46号[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