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度”解读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

2017-09-05蒋晓燕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詹天佑编者茉莉

蒋晓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应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教材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载体,只有深入解读文本,研透教材,才能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

一、 高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站在编者的高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解读某篇教材时,要联系整个单元、整本教材,更有必要勾连数册教材,以正确全面地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见到“森林”中的“树木”。如苏教版四下第二单元的课文,可以概括为“创新篇”,但仔细推敲,各篇文章的创新点却不尽相同:《苹果里的五角星》侧重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最佳路径》侧重于立足他人的思维方式;《人类的“老师”》侧重于联系迁移的思维方式。教师解读教材时,如果能发现课文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学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教学设计也就能更加切合文本特点,以“教材”为例子,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入选教材的课文,有的较之原文做了一定的修改,或增加,或删节,或对原文个别字句的润色和改动。对此,在解读时,我们应站在编者的高度,去领会编者的意图。如苏教版五下课文《月光启蒙》,原名《月光母亲》,是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选进教材时,编者做了改动,将开头和结尾部分母亲得老年痴呆症、失去记忆的内容全部删除了。编者为什么做如此删除?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编者要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如果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这样问问自己,那么通过研读不难发现,原文《月光母亲》重在“母亲”,而改动后的教材文本《月光启蒙》则重在“启蒙”,引导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应该是通过这篇课文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的情感价值目标,编者要给学生的是一位纯洁、高尚、美好的母亲形象,而作者对母亲感激、怀念、尊敬的浓浓亲情,就成了课文温馨的情感基调。

2. 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解读文本,需与《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紧密相连,关注《课标》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本学段对学生识字、朗读有什么要求?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需达到什么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思考:本文的思维训练点和语用表达点在哪里?该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要体现学段目标。如教学《水》一文,让学生思考:明明是很缺水的村子,作者马朝虎为什么在文中却多处写水带给我们的“快乐”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乐衬苦”的写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样的设计就契合了高年级“揣摩文本表达顺序”“体会表达效果”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师对《课标》的深入解读。因此,解读文本时,我们绝不可就课备课,孤立研读,而需瞻前顾后,统筹考虑,紧扣《课标》,站在一定的高度,养成“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整体研读观。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胸中有沟壑”,真正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 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文本的对话,而阅读教学,则是教师、学生和作者间的对话。同样一篇文章,站在不同的角度阅读,阅读的收获是不同的。

1. 站在教师的角度。

(1) 读出温度。教师,首先是一位读者,是文本阅读的先行者。不管是言意兼得的写景抒情类课文、形象鲜明的写人叙事类课文,还是哲理抽象的说理说明类课文,教师都要走进文本,触摸语言,反复涵泳,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让自己的心灵与文中的人(事)物相融相通,与文本的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产生思维的共鸣。

(2) 读出深度。教师,又是一位教者,是阅读教学的实践者。薛法根老师说:“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他的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能品味出字里行间隐藏包含的丰富的情趣、意趣和理趣,获取独到的体验、感受和领悟,教师要对文本语言作细致的捕捉和推敲,真正做到叶老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3) 读出价值度。有人说: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的枝干,因此,没有对语言的深入理解,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语文老师要牢记“小语”姓“小”姓“语”,要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想着从文本中寻找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通过反复揣摩,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学语习文”是语文教育的使命。得“意”勿能忘“言”,在解读文本时,教师更要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站在教者的角度,解读文本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关注阅读内容转向关注语言形式。阅读教学既要关注阅读内容的理解,也要重视表达形式的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规律之一。在对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表达方式,学生的领悟就特别的真切而准确。

2. 站在学生的角度。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课文的“首席读者”,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当一次学生,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这是解读教材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教师解读教材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我是学生,会对这一部分感兴趣吗?大概会理解到什么程度?哪些词语是学生已理解的,哪些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感悟的?学生哪里读不懂?学生都读得懂,我又要教什么?这样解读文本以后,我们的教学设计才会贴近学生。

以苏教版五上《成语故事》教学为例,课文选了三则成语故事,短小精悍,却又蕴含了深刻的寓意。应该说学生对这类文章比较感兴趣,而且在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上问题也不大,大多能读懂,个别词语的意思也能通过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最难把握的就是怎样读懂成语故事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基于这样的解读,我设计了补白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彰显了寓意。难点突破了,学生也在兴致勃勃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到了成语故事的魅力。例如,《自相矛盾》的故事,在“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中戛然而止,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空间。后续情节会怎么样呢?围观者会怎么说?楚国人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这一演,演出了围观者的七嘴八舌,演出了楚国人左右不是的窘态,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丰满了人物形象,更深入地读懂了“自相矛盾”這个故事,明白了成语中蕴含的道理。又如《滥竽充数》的故事,讲南郭先生由滥竽充数到偷偷溜走,课文并没描写他的语言和心理。我就引导学生进入南郭先生的内心,猜测他的想法,让学生抓住“装出会吹的样子”“要单独吹”“只好逃走了”三个空白点进行转换角色,来明白南郭先生所作所为的缘由,最终读懂寓意。再如《画龙点睛》最后一句为“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他们会叹些什么呢?这一空白点无疑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

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师更多的是要时时想着,怎样提高学生阅读感悟、积累运用等语文能力,怎样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 新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 “老”教材的“新味”——《詹天佑》一文是一篇老课文,老师们总会紧紧围绕课文的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展开教学。现在,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看这篇课文:课文入选在苏教版六上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名人风采”,由《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四篇课文组成。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不同领域的中外名人,感受名人风采。《詹天佑》这篇课文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所以,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理解,从深层次讲,他的“杰出”也是因为“爱国”,爱国主义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也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从这一点说,“爱国”显“杰出”,“杰出”现“爱国”,重点突出的应该是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我想,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抓住“爱国”,从“当时背景”“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等几个方面,就不难走近名人,真正领略到他的爱国热情和伟人丰采。

2. 教材的时代感——《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下的课文,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了父母之间那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写出了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文末“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写出了作者对爱的感悟。爱如茉莉,是否所有的爱都如茉莉呢?当然不是。在当今这个新潮的时代,有人说,爱如玫瑰,芳香热情;有人说,爱如美酒,醇香迷人;有人说,爱如葡萄,酸酸甜甜……那“爱”到底是什么呢?怎样的爱才如茉莉呢?再次走入文本,细细研读,我们不难发现,真爱才如茉莉。文中作者父母之间的爱是弥漫着亲情的爱,每一处细节的背后都珍藏着对对方的关心,处处为对方着想,时时为对方付出的真爱,所以真爱是相互理解,真爱是为人付出,真爱不只是热热闹闹,而是平平淡淡。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换一种教法,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懂得爱,感受爱,珍惜爱,付出爱。

(作者单位: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詹天佑编者茉莉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水中的茉莉
茉莉雨
茉莉雨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简介
编者语
编者语
茉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