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变得轻松起来
2017-09-05胡雯�お�
胡雯�お�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都存在着“耗时长,效率低”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自洪都小学成为“有效教学”基地校以来,我们确立了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系列课题,并针对小学语文学科,制定了有效教学“5+X”的教学模式。为什么制定这样的教学模式呢?主要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存在一个普遍问题,教师一堂课问题众多,有的是有价值的问,有的是无价值的问,无价值的问带来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我们制定这个“5+X”的教学模式,目的是让语文课堂变得有效,甚至高效。那“5+X”的含义是什么呢?“5”是一个定量,指的是一堂课围绕教材的主要问题不超过5个。而“X”是一个变量,指的是延续至课外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想法是好的,可实施起来确实觉得有点难。一堂课只能提五个问题,学生能学懂吗?该讲的知识点学生们能掌握吗?什么类型的课文都适合吗?学生会不会因为重视了问题的探究而忽视了情感的表达,教师会不会重视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但越是困难重重,越激发了我们课题组成员研究这一课题的兴趣。于是,经过一番思考,我们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转变观念
我们经常说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也就是说,要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需要面面俱到。教师真正要做到的是如何让这个例子起到引路的作用,让学生由一个例子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由一个例子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或由一个例子产生了学习的兴趣等等,学生的收益是多元化的,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契合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等这些教育观念。
再谈到“5+X”中的“X”,我们不能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堂,应该说课外的学习才是学生更广阔的天空。“X”是课外拓展,这个“X”可以是这篇课文知识的拓展,也可以是整个单元知识的延伸,甚至还可以是除语文之外,涉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等等。
二、 在教学上要精心设计
教学上改革、创新固然是好的,但也不能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不能脱离《语文课程标准》,如果课堂上教师不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那也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因此,这个语文“5+X”的教学模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如何通过几个主要的问题,让学生既学懂了,又会学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更要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哪些问题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无须再问;哪些问题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怎么来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备学生,又备教材。
向下轻折,最后收笔。这一系列动作需要一气呵成,连贯而无迟疑。所谓高质量,就是在书写中需要根据字形的变化或一篇作品中前后字形的呼应比照关系,及时调整落笔的轻重、方向,入纸、出纸时的角度,以达到较为整体的艺术效果。仍然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为例,其中的“点”画组合——“然”字中的四个点,起、收笔方向,点画的大小,用笔的速度、角度均不一致,具有较为明显的对比效果。
二、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在系统学习了从甲骨文到明清大草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应该更重哪路书风。一度,我沉溺于王铎的草书,钟爱其用笔浑厚中自带随意,钟爱其刚劲牵丝中自带韧性,钟爱其挥洒大度中自带法度。
白居易曾说“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试想,书法的目标应是在于“普适交流”,书法的核心应在于书者对于手绘线条的审美,那么对笔画的感知力则是书法艺术的肇基。相传王羲之的书法启蒙人卫夫人在教他写字时,似乎并没有直接教他每个笔画的运笔动作,而是将笔画拆分成一个个部件。我们知道,一旦字被拆解成单个部件,那么字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也不存在了,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就直接停留在了这个部件上。卫夫人就这样带着小王羲之去感知每一个部件在其生活中的状态。以“点”画为例,卫夫人形容其为“高峰坠石”,石头在视觉上有不同的形体、不同的姿态;如果拿在手中,有不同的重量、不同的质感;如果从高处抛下,有一定的速度;与地面撞击又会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力量。这一系列的感知体验带来的感觉是丰富的,有层次的。王羲之在其著名行书《兰亭序》中出现的21个“之”字的“点”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我想与其启蒙老师的引领不无关系。当然,除了“点”之外,其他的笔画也有对应的生活情境,具体内容在《笔阵图》一文中一一详叙。如今,我仍然将此文一读再读,时刻提醒自己回到书法的源点、汉字的源点、文化的源点、生活的源点,再出发。
三、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记得2006年,我受邀加入南京甲骨文学会,真正从汉字的源点——甲骨文开始重新认识书法。泱泱中华,五千载文明,至今愈发历久弥新。想来,与汉字不曾断绝颇有关联。汉字是人类文明中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至今为止可读可辨的甲骨文字共计1 200个左右,已占3500个常用汉字的约三分之一。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试想,一个汉字若从其甲骨文形态开始书写,一路历经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草,时间的沧桑,历史的痕迹便在笔墨间,洇洇然荡漾开去。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忘”是投入,是热爱,是回归。弘一法师年轻时诗词歌赋无一不精,在日本时更是创立了“春柳剧社”,反串角色登台出演《茶花女》。39岁时,大师剃度出家,日日抄写经文,其字线条沉静、平和、内敛、圆融。书法应是外露笔端,向内自省的过程。
有人问,汉隶书于竹简,竹简都是细长形,那么隶书按道理也应该是细长形的呀,可为什么隶书却是形态宽扁的呢?我想,汉代的人多是立足于土地之上,安稳踏实之人,或者说他们希望能够过上安稳踏实的生活。这一想法体现在书法中,将表示地平线的横向线条强化、拉长,增加了汉字的稳定性。
我希望做汉简中的一横,踏实平静。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妃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