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7-09-05陆正祥
陆正祥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成为了社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并提出“政府发挥职能,创造良好就业环境;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心态”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整;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大学生人数剧增,据教育部统计,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795万人,比2016年增长30万,为历年之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下的就业体制已经由“国家分配”转为“双向选择”,高校毕业生就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认清形势和及时调整自身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不仅不利于其顺利就业,这批庞大的就业大军更给我国的就业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将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普遍的就业心理问题,探索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
一、高校毕业生择业时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完成学业,要离开学校,身份从“学校人”转为“社会人”,跟当初高考做选择一样,重新面临人生一次重大的选择——职业选择,然而,要做出较为正确的职业选择并不容易,它受个人和社会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对整体的就业市场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身的优势、劣势等实际情况缺乏客观的评价,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就业心理。
(一)盲从心理
高校毕业生毕业前一直生活在校园这个相对比较封闭、安逸的环境里,因为我国教育的“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接受应试教育,缺乏充分的社会实践锻炼,也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对就业的选择往往比较理想化或者迷茫,缺乏主见,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专业、人脉资源等,往往会陷于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盲目追随热门的职业,想投奔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在旁人口中“高大上”的单位或者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工作,因为错误的职业定位导致他们失去了不少选择的黄金机会,当日后经历过择业的挫折或者上岗时发现自己的能力跟岗位不匹配,岗位的真实情况跟自己想象相去甚远,从而后悔不已。
(二)依赖心理
因为缺乏独立的判断决策能力,没有对自己未来负责的意识和独立自强的意识,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这个关键点上出现了依赖心理,对家长、对学校、对社会产生依赖。因为从小到大,只要成绩好,就会被家长看作“好孩子”,有些家长忽略了培养儿女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重要的品德素质,就如有的学生当初把高考填报志愿这样关键的选择权交给家长、老师一样,到了毕业季,不少大学生不主动去所搜求职信息、不积极去投简历和面试,或者因为在求职过程中碰壁几次,就灰心丧气,坐等家人、学校的安排,有的甚至怨天尤人,怪自己没有“好爸爸”,怪高校扩招导致就业竞争激烈,却不曾认真反省大学期间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学得扎实,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就业能力有没有在大学期间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培养起来,即使暂时幸运地获得了一个岗位,自己日后职业发展道路究竟如何走、自己又要做怎样的努力等从未认真思考过。
(三)攀比心理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攀比心理普遍存在,因为没有调整好就业心态,没有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外貌、家庭条件、人脉资源、工作经验、职场机遇等,同学们之间互相比较薪酬待遇,有的找到较好工作的甚至向他人炫耀,许多人都追求大城市、大企业,结果因为眼高手低、心浮气躁,错过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到后面看到同学们(甚至一些他们自认为比自己差的同学都陆续落实单位),病急乱投医,随便一份不适合自己能力和不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工作,导致就业错位,往后频频跳槽,使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变得更为曲折。
(四)自卑心理
现在很多大学生因为自己的学校名气不大、外貌条件不好、工作经验较少、求职失败等原因就自信不足,产生自卑的情绪。他们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己要很吃力地才能完成别人轻易完成的工作,导致他们择业时畏畏缩缩,即使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都不敢大胆应聘。这种自卑的心理让一个人不能看到自己的优点,放大了自己的缺点,继而讨厌自己和责备自己,甚至自暴自弃,不仅会让一个人失去本应發挥良好的就业竞争能力,不敢正面对待择业问题,导致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战而败,甚至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学习和生活中,造成更大的困扰。
(五)挫折心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第一道门槛——就业过程中因为达不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产生挫折心理,当一个人受挫时,可能会自怨自艾,或者反过来对社会抱怨不公等。其实就业受挫,一方面可能因为当时的国家和社会的就策、就业形势、人际关系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因为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准,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清,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等主观因素所导致,这种消极的情绪一旦不及时疏导,毕业生不能在挫折中认真总结反思,长此以往不仅会整个人都悲观消沉,甚至引发诸如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我国每年新增的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如果就业这个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失效,必将严重影响我国大好形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但是,要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体系,构建公平、高效的就业市场,需要国家、高校、个人等主体联动,共同改革,共同努力才能落实。
(一)政府充分履行职能,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业事关民生大计,事关许多家庭的福祉,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以保护大学生就业权利为出发点,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继续完善《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切实加强宏观调控职能,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调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聘用大学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例如,对就业困难的应届毕业生,推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完善制度保障,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薪酬待遇、提前晋职、提供深造及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优先机会等,鼓励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的队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要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加快发展大学生创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大支持创业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建立创业风险基金,落实创业小额贷款,设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基金,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endprint
(二)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
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新人才质量观。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避免专业教育的周期性和滞后性,避免所设的专业培养方案与市场的需求脱轨,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竞争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善用校友资源、引入更多优质的创新创业比赛以及企业宣讲会等形式为高校学生提供更接地气的就业指导服务;从大一开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讲座报告、就业指导课、社会实践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场素养和健康的就业心态。一年级时“把方向”,着重指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和日后的工作岗位相对应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二三年级时“强能力”,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尝试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四年级时“懂形势”,学校要向应届毕业生广泛地宣传就业方针、政策,让他们清楚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重点掌握面试礼仪等各种求职技巧;通过就业指导课、个别辅导等途径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以客观、务实的就业观念投入职场;密切关注求职屡次失败、出现各种不良就业心理的学生,要掌握他们的最新动态,通过深入的交流适当地给予参考意见,有针对性地指出他们求职中犯的错误。而对于因为就业压力等原因引发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引入心理咨询师等力量介入,帮助他们调适心理,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经受几次挫折,产生困惑和自卑、焦虑、盲从等不良心态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要及时调整心态,冷静、从容面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1)正确认识社会形势和剖析自我。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择业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师长、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社会环境和招聘方的需求。回顾自己过去的成功和失败经历、利用各种测评工具、咨询身边了解自己的人等方式来客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综合内外的因素来选定适合自己的职业,不要用攀比、功利、短视的眼光选工作,要扬长避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未来。
(2)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合理的职业观。正确认识自己内在的就业优势和劣势,客观评估外在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承认理想化的工作和残酷的现实存在的差距,摒弃安稳至上、“一步到位”的旧观念,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建议“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办法实现职场的阶级跳跃。了解目前国家大力鼓励的创新创业、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特岗计划等政策,抓住机遇,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些地方更能锻炼一个人,有更多发展机会,有利于成长成才和实现自我价值。
(3)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积极调整心态。当就业压力过大,求职受挫,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心理障碍问题时,可以向师长、朋友、同学倾诉,寻求心理安慰,或者通过旅游、体育锻炼、听音乐等适合个人减压的方式转移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当问题比较严重,可以利用自我宣泄法、自我静思法、松弛练习法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来平衡心理,或者寻求更有效、专业的支持——找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或者医院的心理医生咨询,待不良情绪被消除后,以更饱满的精神面对职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韶明.职业比较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0-117.
[2]陈晓芳.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123-124.
[3]郑晓红.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与调整[J].教育观察,2016,5(11):23-24.
[4]陈阳,李超君.论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有效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學报,2008,11(24):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