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扬和批评在小学教育中的使用

2017-09-05詹梦瑶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7年4期
关键词:批评表扬小学教育

詹梦瑶

[摘要]表扬和批评都是在小学教育中常见的教师影响学生的手段。近年来,表扬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看待学生,多运用表扬策略,但批评随之有被妖魔化的趋势。那么,该如何辩证地看待表扬和批评的关系?如何有效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本文拟对这两种影响方式进行比较,及在小学教育的运用中进行探讨,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表扬;批评;小学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评价方式的关注点从结果转变到过程,赏识教育成为管理学生的主要法宝,表扬和激励也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马克·吐温曾夸张地说:“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由此可见,表扬对学生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有效的表扬能够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是学生人生航程里产生源源不断动力的风帆。而批评是对学生的警示,明确地告诉他你不能这样做。合理地运用批评其实在教育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更加容易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增加其自我探索,对其正常人格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表扬和批评同样都是教师的“法宝”,但如何有效而正确地运用法宝,让效益最大化,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表扬和批评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意义

对小学生来说,教师适当的表扬会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人都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人都是渴望被赏识、被尊重的,而这一点在情感外露的小学生身上最能得到体现。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当学生因为一件小事被老师表扬的时候,他会非常开心,甚至会因为这个表扬而开心一整天。需要层次理论还提出,只有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有效的表扬能够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让学生产生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出现向自我实现层次奋斗的动力,促使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

表扬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有信心去把原本不敢做的或者不能做到的事情变成可能,这一点对于后进生特别有效。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案例,某个学生原来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不管是怎样批评或者惩罚他都油盐不进,反倒是某一次老师不经意的表扬让他大为改观,最后的进步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大部分的后进生是从小就被老师、家长不断批评,他们的自尊心已经所剩无几,一般的批评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反思,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反而会更加挫败他们的自尊心。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更加不吝啬自己的表扬,肯定他们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重塑他们的自尊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的心灵发生积极的变化,教师在选择影响方式时应考虑到促进学生的積极发展,给学生一个能够健康成长的环境。

除此之外,表扬还能指导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有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思想观念不成熟的普遍特点,因此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的具体表扬,能够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善恶,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应该及时表扬好人好事及学生的好习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好习惯”,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榜样,这对固化学生的正确的思想认识具有鲜明的肯定作用。

教学批评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错误而提出意见的教学言语行为。我们必须认识到,批评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学生的想法,而不仅仅停留于外部行动。批评不是一种指责,而是教师为引导学生积极发展而提出的建议。然而,现在批评大有被妖魔化的趋势,很多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一味地表扬而不敢去批评学生。他们自认为做到了一个老师的基本道德,但事实上学生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不敢进行合理的批评,从而丧失了认识自己错误、明白事理、矫正行为的教育机会。这是一种对教育权利的主动放弃,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失职。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溺爱的娇惯的教育,它只会造成我们孩子身体上和精神上一切力量的衰退。

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关注,不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对学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科学使用表扬和批评的策略

1.明确目的,强化目标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出现滥用表扬或者是批评的现象,很多老师为了表扬而表扬,或者为了批评而批评,盲目地施以表扬或批评不但没什么效果,甚至会让其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表扬和批评的最终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爱上学习,促进学生在行为上即使不用表扬或批评也可以保持良好状态,而不是只有当表扬或批评存在时才表现出好行为,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目标。如果正确的反应或良好的行为每次都予以表扬,一旦哪一次不表扬,那么学生就会对这种好的行为、正确的做法产生疑问——“到底做得对不对昵?”长此以往,表扬的效果就会消退。批评也是如此,如果老师总是批评学生,学生在得不到肯定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期待的目标行为。因此我们在进行批评的同时,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怎样做是正确的,给学生提供一个纠正不良行为的具体方向。

许多孩子都有做事粗心大意,磨磨蹭蹭的毛病,即使提醒过很多次也不见效果。斯金纳的经典条件反射说明了强化的机制,当一种观点或者行为,一旦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在孩子的心中生根,但是当我们不去强化它的时候,它也会逐渐消退。因此,当老师一再指明孩子粗心大意、动作慢等缺点时,学生会形成一种惯性,真的认为自己粗心或慢,相反,若老师把目光放在孩子细心的时候或动作快的时候,多次强化后,学生的心理就有一种“快”的心理暗示,越来越快。因此,老师在针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时,不妨改变对学生的关注点,用老师的细心、爱心和耐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优等生进行表扬时,不妨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励他迎接更高的挑战。endprint

2.把握角度,重视正确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提出,当个人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能力、任务容易程度和运气等不可控性因素时,他趋向于做出保持现状的决定,但当他将其归因于自身努力程度这一可控性因素时,他趋向于做出变化的决定。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努力展开,重点表扬成功过程中学生付出的努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归因。在失败之后,这种表扬的效应则延续为:我这次的失败是由于自己没有认真思考、学习不积极的原因导致的,只要我认真学习了就可能成功。即使有时候学生并没有取得最满意的结果,但在进行过程中,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教师也应该及时表扬。当一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取得进步时,如果老师简单地把这归结于学生的运气好、任务简单、聪明等,学生固然能在表扬中获得满足感,但当他再一次遇见更加困难的任务时,他也许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努力,最终容易导致失败。老师应该看到学生进步的背后是他的不懈努力,应该发现学生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如“这种方法很好,你还能想出其他可行的方法吗”、“你能认真思考”、“经过努力你就能做得很好”等。学生在接受表扬或者观察表扬之后就会认为老师认可的是认真思考、积极学习、不懈努力,再次遇到问题时也会趋向于用思考和努力来提升自我。

当学生出现退步时,必要的批评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教师必须把握好批评的角度,让学生意识到失败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很多老师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会出现情绪失控,把失败归因为智力因素,而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不仅仅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更有可能让学生在下一次遭受失败时归因为自身智力,认为自己由于智力的限制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从而放弃自己,对成功失去追求。教师的一时情緒失控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极具灾难性的结果,这在使用批评时尤其需要注意。

3.个人表扬与集体表扬相结合

马尔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提出,集体是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教育(包括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应该在集体中进行,如果离开集体,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甚至还能通过集体舆论来进行。因此教育应该采取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在刚上课时,学生往往还停留在下课时兴奋的状态,这个时候批评个别同学来以儆效尤的方法虽然能起到维持课堂气氛的作用,但是会打断课堂的进行,受批评的学生可能会更难进入课堂,这与批评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老师可以通过表扬个别同学的方式,如“某某同学坐得真端正”、“某某同学上课真认真”等表扬性的语句来提醒全班同学,甚至可以表扬全班同学,如“我们的孩子一直都是能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好孩子”等,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期待行为,从而为获得再一次的表扬而努力表现,既不挫伤违纪同学的自尊心,又让遵守纪律的学生得到表扬,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增进团结。个人表扬能提供榜样,集体表扬则促进合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批评表扬小学教育
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的注意力需要“多彩”的途径
浅谈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