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

2017-09-05刘雪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行为认识

刘雪玲

摘 要:道德认识既是学生道德清感、道德意志的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道德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先导。一个人只有知道了应该怎样行动及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有可能信服这些观点并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道德认识的教学,以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道德意志 认识 行为

思想品德课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其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一般来讲,道德认识越深刻,就越有利于转化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兴趣入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每节课有兴趣,导入是关键,导入得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理解文中的道理。如教学《助人为乐》一课时,我采用故事引入。引导学生讲述雷锋具体做好事的故事,学生们讲述了“雨中送大婶”、“为人买车票”等故事。这时教师提问:这些故事体现了雷锋具有什么传统美德?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题,教师板书:助人为乐。这时学生已经在讨论中解释了题意:把帮助别人看作是自己的快乐。接着让同学们说说本班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这样做不仅可以更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乐于助人这一传统美德处处都可体现。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又很好地创设了明理的氛围。

二、引导明理

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心理要素。明理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知理、析理、辨理来实现明理的目的。

1.知理

知理就是通过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教学《集体的事要大家商量》一课时,让学生看图阅读课文后,知道了当讨论意见如果统一不起来,就应该通过表决,以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的办法来作出决定。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少数与多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还必须明白集体的事情不是靠一两个人就可以做好的,而是要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取得成功。

2.析理

通过讲理、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思想观点或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中悟出道理。如教学《满招损、谦受益》一课时,充分利用插图、设疑问难,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理解课文中的道理。课文虽然讲述的事发生在清朝年间的事,但使今天的学生懂得谦虚为美德之本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实例。教学中抓住关键问题提问:“号称江南第一名医的叶天士为什么连自己母亲的病都治不好?”学生回答:“他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教师接着问:“叶天士为什么后来会成为一代名医?”学生回答:“谦虚好学集众人之长。”引导学生看课文的二个插图,说出图意。学生回答“图1:叶天士在母亲药到病除后,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虚心登门求教。图2:老和尚理解事情的原因后,竭尽所能,向他传授全部医术,叶天士更加勤奋好学。”“叶天士终于成为一代名医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时学生很快就会找出答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辨理

通过辨别题、判断题等,让学生作答、质疑、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这是运用所学的思想观念及道德概念去判断、识别揭示客观规律,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的过程。如教学《真正的友誼》,课文是写了秦超和李磊是很好的朋友,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秦超遇到了难题要李磊给答案他,但李磊没有这样做,秦超很生气,他们的友谊亮起了红灯。结果在体育课老师让他们两人一组练习打羽毛球,秦超就报复李磊,使李磊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招架,后经过李磊解释,他们重归于好。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讨论:“李磊没有把答案给秦超对不对?为什么?”这时学生各有说法,有的说“已是好朋友,就把答案告诉他也无关系。”有的说:“李磊做得对,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的,这个原则讲真诚和是非曲直,有利于朋友的进步。”通过辨析、讨论,不但让学生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还明确朋友之间需要真诚心,互相关心,还要宽容和谅解,这样友谊之树才会长青不败。

4.明理

通过知理、析理、辨理,使学生形成相对确定的道德认识。小学生受年龄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心理具有不稳定性,要经过反复实践,不断强化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认识。如《珍惜时间》,是通过一幅幅图画来说明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如“战场上”、“抢救伤病员”、“救火”、“体育运动的跑步比赛”。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形成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道德认识。

三、指导用理

在明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适度、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在行为实践中逐渐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学《敬爱父母》一课。要求学生在父母生日时亲手制作一张贺卡,写上几句祝贺的话,送给父母亲。指导用理时,要求学生课后填表格,汇报自己关心体贴父母的情况,丰富情感。让学生填写父母的工作、生活情况:父母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过去做过那些体贴父母的事;本周内,你准备帮助父母做些什么等。这样使教学效果延续到家庭,起到了导行的作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到逐步树立起关心体贴别人的思想。

四、诱导显理

显理是指通过主体的道德行为来体现已获得的道德认识。显理有一个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内化就是自觉的内在动机,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激发其内在动机,使良好的道德行为成为他们心理活动的真正需要,成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如教学第《遵守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课时,把学生带到学校德育基地对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热爱科学,应该怎么做。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将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学生内心的自我约束力;将规范外在的调节力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调节力。

外化是指学生的道德认识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中的具体体现。是主体将自身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由内而外倾注到客体上。如通过与人见面、交谈、交往时的礼仪规范的内化,就可以表现出“礼貌待人”、“不卑不亢”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及思维发展的制约,其道德认识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运用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太平.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1998

[2]丁钢华.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为认识
“低头族”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研究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