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情激情”教法的运用

2017-09-05刘常平

未来英才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刘常平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激情教学就是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打造激情,从反复的读文中领会文章要表达的感情,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在感悟课文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让激情充满课堂?用教师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生的激情感染教师,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让语文课更加充满激情,更加有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情激情

激情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用激情去进行教学,用激情去学习和传授知识,用真挚的情感,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完成教学的目标,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激情教学是充分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优势,师生共同驾驭课堂,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要上好课,没有激情的教学,再好的教学手段也没有感染力。学生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语文课堂呼唤激情,只有师生注入激情,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课堂方会生动而富有吸引力。传统教学之所以面临创新教法激烈的挑战,原因在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滞后落伍,缺乏激情,无法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的需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充满激情。正是如此,我用激情教学,是为了给许多传统教学法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激情在教学当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希望教学改革中不要盲目追求花样过多的翻新,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核心运用激情。应该说,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探索一种激情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时间还是以教科书为主,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很重要。我们发现少数教师有误读文本的现象,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预设和传授的内容脱节,因而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每课的目标应不求全而求精,集中一点打攻坚战。

首先,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仔细品味语言,进而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趣美。比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先请同学们自己品读课文,划出自己觉得最美的词句。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划出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我乘机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给“冒”换词,感受荷花怎样的长出来,怎样地露出来才叫“冒”出来?通过这样的引导感悟,学生不仅领悟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还体会到了文章语言的生动、趣味性。所以说,抓住作品的语言,是进入激情教学的关键,因为,语文含蓄性、情感性、模糊性等特点,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文学的情感审美境界。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是进行激情教学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入者,只有教师真正被文章感动的时候,学生才可能受其感染,真正进入到作品中,与作品同呼吸共命运。记得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我在课前熟悉课文,当读到孩子和家人手捧鲜花如约来到机场,迎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时,我不禁热泪盈眶,一种莫大的悲痛与崇敬油然而生;当读到孩子向全世界发出“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时,我的心被震撼了,悲愤、崇敬之情顷刻间化作了一种力量,一种阻止战争的力量,一种捍卫和平的力量??怎样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也能与小主人公产生共鸣呢?我布置学生课前去了解现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课堂中,我满懷激情的范读和一幅幅战争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与老师、与小主人公产生了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向往和平的美好情感与维护和平的崇高信念。

作为教师,在讲解文章时,首先要使自己被文章所感动,受其感染,发自内心地去欣赏文章。具体地说就是要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脉络,善于挖掘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读到“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作为教师的我的心早已和文中的人们一样沉痛,我的脸上满是悲伤,学生们看着我眼里饱含着泪水,一边读一边做着和文中人物们一样的动作——目视灵车、站直身体、摘下帽子、眼泪顺着眼角流出而顾不得擦拭??我做得是那么的投入。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一个个眼眶都湿漉漉的,还不时看到有同学用手指轻轻地擦擦眼角。我知道,我的表演是成功的,学生们已能深深体会到当时人们送别总理时那种无比悲痛的心情。富有激情的主讲引导学生同自己一同走进文章,领略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的高尚情感,让学生受到感染,发现文中真、善、美的东西。

再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善于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使他们主动进行情感体验。许多老师都熟悉《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在教学时,老师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用不同感情朗读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时,指导学生读出惋惜之情,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通过语气的调整突出两处“最”,体验赞叹之情;接着指导学生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深深的仇恨??老师通过对学生感情朗读过程的指导,使学生在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在课堂上,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好方法,通过朗读可以再现作品的情感。

语文作品里有许多让我们感动、震颤的情感因素,只有结合作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同时,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让真正的情感教育渗透于课堂上,让动人的情感洋溢在我们的周围。

总而言之,没有激情的语文课只是一滩死水,激不起半点清风和漪涟。教师就是搭在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一座情感的桥梁,要想使课堂充满激情就必须做到“以情激情”,只有这样才能点燃课堂,才能拨动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抓住学生的心!

参考文献

[1] 侯德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才智,2014(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