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城市居住隔离测度及区域差异性研究

2017-09-05陆佩华王英利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年8期
关键词:江苏差异

陆佩华 王英利

摘要城市空间作为资本积累和阶级冲突的集中场所,揭示了城市空间不平等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性,城市居住隔离是不同社会群体的财富在空间上固化,研究居住隔离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空间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居住隔离的研究背景、概念内涵以及我国居住隔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居住隔离测度指标——隔离指数的定义及应用发展。选取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典型城市无锡、南通、盐城,将居住社区划分为一类社区、二类社区、三类社区及四类社区四种类型,通过计算三个城市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隔离指数,分析江苏城市居住隔离的总体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城市基于职业的居住隔离程度呈现较低的状态;三市四类居住社区隔离指数呈近似U形曲线,即隔离指数二类、三类居住社区要低于一类、二类居住社区,可知二类、三类居住社区居住人员职业构成相比较于一类、二类居住社区要相对多元;三市总体隔离指数和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的状态,即隔离指数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显著性不强。

关键词居住隔离;隔离指数;差异;江苏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8-0136-06DOI:10.12062/cpre.20170470

社会问题与空间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美国社会学家David Harvey将城市空间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考量,将城市空间作为资本积累和阶级冲突的集中场所,进而展开对当代西方社会的城市空间批判,揭示空间不平等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性,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空间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1]。现今,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空间也随之不断扩展与分化,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规模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重构与社会分化的过程。当前多样化的分配制度使得城市各阶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庄园式”小区开发模式,加速了财富在空间上的固化。作为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集中体现——城市居住空间,居住隔离现象亦初现端倪。

我国学者对于居住隔离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中,对居住隔离的相关议题,如形成机制、空间形态模式、正负效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极大推动了我国居住隔离的理论研究。我国居住隔离研究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区域一般为单个城市,乃至单个街道、社区,研究空间相对单一,由于我国各地城市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城市居住隔离现状研究相对缺乏不同城市、不同经济带、不同区域的对比分析;二是居住隔离的量化研究不够,如我国城市居住隔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从轻度隔离到严重隔离的临界点是多少?这些问题均相对缺少定量研究,有必要进一步的探讨。鉴于此,本文以江苏作为研究区域,选取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典型城市无锡、南通、盐城(典型城市的选取考虑城市规模、在各自区域地位的一致性),试图对无锡、南通、盐城城市居住隔离程度进行量化计算,比较分析三个发展阶段的城市居住隔离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某种联系。

1居住隔离测度——隔离指数的探讨

1.1隔离指数概念分析

社会学家有许多测量居住隔离程度的方法。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隔离指数(Index of Dissimilarity),隔离指数类似于经济学中差异分析所使用的基尼系数,有时候也被成为相异指数、分异指数。美国学者C. Peach [2]提出了隔离指数的计算方法:

D=1/2·∑n1|Xi-Yi|

其中D就是隔离指数, Xi是指生活在区域单元内某一社会群体i(如居民的种族、民族、性别、年收入、受教育水平、职业状态、职业类型等)占总社会群体的百分比;Yi是指区域单元内除社会群体i外其他人群的百分比。隔离指数在0—100之间分布,D值越高表明隔离程度越高,当D=100时,该区域内只有一种单纯的社会群体存在,绝对的空间隔离,当D=0时,该区域内均匀分布不同群体,不存在隔离现象。隔离指数计算含义图解模式如图1所示:

由圖1可知,A、B、C三个区域相对于1、2两种人群,A区域隔离指数为0,B、C区域隔离指数为100,而D、E、F三个区域隔离指数均为0。假如将D、E、F三个区域再细化为灰度不等四个小区域,则D、E内部四个小区域的隔离指数均为0,而F内部四个小区域的隔离指数均为100。可见研究区域空间尺度会影响隔离指数的计算,因此在准确利用隔离指数进行计量时,需要考虑在合理尺度上进行量化研究。

因为居住隔离概念的复杂性,牵涉到在诸多因素中对空间模式、分布的不平衡、隔离团体的相关规模和次区域的同质性等的考虑,正如O. D. Duncan和B. Duncan的认识,可能没有一个单一的指数是充分的,隔离指数研究依然面临理论概念到指标公式以及指标公式自身的数学关系的有效性难题[3]。即便这样,它仍然是一个有着丰富理论启发的概念,具有无可争议的城市居住空间隔离研究启发价值。

1.2隔离指数研究对象的探讨

西方社会对于城市居住隔离的研究起源于美国都市区中黑人居住隔离的持续性与种族隔离程度。Karl E. Taeuber 及Alma F. Taeuber最先使用隔离指数来分析美国城市中黑人居住隔离的情况及其变化[4]。其后,Nancy A. Denton [5]及Douglas S. Massey [6]运用隔离指数计算过美国巴尔的摩、芝加哥、克利夫兰、底特律、密尔沃基、费城、加利、洛杉矶、纽瓦克、圣路易等大城市的居住隔离程度,研究立足点均基于种族文化隔离的视角。

我国随着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空间也不断扩展与分化,富裕阶层、权力阶层在城市中占有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而城市中下贫民阶层、一般外来人口、低收入者则在城市居住空间中不断被排斥和边缘化。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具有了等级差异乃至空间隔离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我国的居住隔离明显具有以职业、财富为标志的阶层差异特征,这与西方国家城市由种族文化引起的居住隔离有显著差异。

由于居住隔离涉及到的人文社会现象难以用指标量化,即使可量化的指标也难以获取数据,因而我国关于居住隔离的量化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计量科学的蓬勃发展,经济社会人口统计数据、住宅各种属性数据、社会调查信息等为居住隔离的量化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隔离的量化研究才逐步发展起来。我国城市居住隔离的量化研究,即隔离指数的计算有两大特点,一是基于居住家庭(个人)的经济收入差异,如吕露光[7]以合肥市一定规模的15个居住社区为样本,通过问卷获取各居住社区的居民收入构成,进而计算各居住社区和合肥市的隔离指数;杨上广[8]在研究上海浦东新区居住空间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对三林镇八个居住社区的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构成举行调查,进而计算三林镇居住空间综合隔离指数,并认为该研究区居住隔离状况呈现较为严重的态势。二是基于居民的职业(社会地位),如李志刚、吴缚龙[9]对上海居住空间隔离研究时利用“五普”数据,在街道和居委会两个空间单元上计算居民的职业(行业)隔离指数,认为当前上海存在较为严重的居住空间隔离,但这种隔离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住房单位分配制度,而非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阶层分化;李春梅[10]在对潍坊市居住空间研究时,考察不同居住社区居民的职业构成和住房水平的内在关系时,发现不同职业对应着不同的居住水平,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住房水平最高,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与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人员的住房水平最低,并进而计算了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隔离指数。

1.3隔离指数研究空间范围的探讨

由于居住隔离反映的是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空间联系,因此在研究隔离程度时,正如图1隔离指数计算图释,确定研究的空间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社会学家Reynolds Farley[11]强调用于隔离指数计算适当的地区单元问题。他指出,为了人为地提高或减少明显的隔离程度,不公正地划分地区边界是很容易的。例如,如果所有的非白人居住在小巷,而所有白人居住在面向大街的建筑物里,那么即使一个街区的指数在解释隔离的高程度上也是失败的。同样,美国社会学家George C.Galster[12]在研究芝加哥城市居住空间隔离时给出了地区单元问题的最完整的讨论,指出在发现隔离量度与使用的地区单元体系不相关之途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

我国学者吸收了国外居住隔离指数研究空间范围的探讨,对于居住隔离的指数空间范围确定较多运用以下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使用居住社区层面的集合数据,来计算城市或大都市范围的隔离指标。这些指标表示了两个团体如何在空间上相互隔离。另一个通常使用的方法是运用个人层面的数据,来评估定位获得模型,这些模型反映出个人特点是如何被转译成邻里特征的。应当说,两种方法都很有成效,集合层面的隔离指标更好地揭示了两个社会群体如何在空间上相互联系,个人层面的数据倾向于评价个人特征如何影响空间结果。

3实证分析:江苏城市社会分层背景下的居住隔离

本文以江苏作为研究区域,选取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典型城市无锡、南通、盐城(典型城市的选取考虑城市规模、在各自区域地位的一致性),试图对无锡、南通、盐城城市居住隔离程度进行量化计算,比较分析三个发展阶段的城市居住隔离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和经济社会存在某种联系。本文在运用隔离指数公式测度江苏城市居住隔离及区域差异性研究时,将居住空间的最小单位放在居住社区这个空间层次上。

3.1居住社区的类型划分

住宅价格是居住社区品质的集中体现,居住社区的建造时间、环境质量、社区位置、建筑类型也影响居住社区品质的优劣。由于社区位置没有一个定量的指标,而在售价的高低中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所以本文没将其纳入社区类型划分的评定体系,最终选择环境评价、建造时间、平均售价三个方面的指标来对居住社区进行评价和划分。其中环境评价数据通过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各居住社区的居民对所在社区打分获取,建造时间和平均售价数据来源为三市的专业房产网的相关资料及三市的统计年鉴。利用专家打分法,用映射的方法获取居住社区环境评价、建造时间、平均售价这三个指标权重,分别是:0.2、0.3和0.5,分級赋值实行李克特式 (Likert type scale)量表法,详见表1。参照唐晓岚[13]对南京城市居住空间研究时居住社区的分类,把无锡、南通、盐城三城市居住社区分为四个等级,即一类居住社区(10—8.0分)、二类居住社区(7.9—6.0分)、三类居住社区(5.9—4.0分)、四类居住社区(4分以下)。根据各居住社区的综合得分将其划入相应的社区类型。

本文选取无锡、南通、盐城三个典型城市一类、二类、三类及四类居住社区各3个,共计36个居住社区(如表2)作为典型居住社区,对选取的居住社区居民职业构成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参考事业统计类型划分标准,将居民职业划分为党政机关公务员(处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公务员(科级及以下)、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企事业单位普通职工、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业户、下岗失业者、自由职业者、离退休人员、家庭妇女及其他,获取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典型居住社区居民的职业构成,并计算隔离指数。

3.2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居住隔离的总体特征

本文采用美国学者C.Peach隔离指数的计算方法,以调查获取的各居住社区居民的职业构成,计算出无锡、南通、盐城各调查社区的职业隔离指数,进而在Excel软件中绘制无锡、南通、盐城居住社区隔离指数折线图,并添加趋势线(多项式,阶数2、周期2),结果如图2、图3和图4,并统计分析三市不同居住社区隔离指数平均值,得表3。

由图1—图3可知,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四类居住社区隔离指数分布0.1—0.3之间,相比较于,李志刚、吴缚龙对上海社会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得出隔离指数0.451,吕露光研究合肥市居住空间得出的隔离指数0.375,以及杨上广研究上海浦东新区三林镇居住空间时得出的隔离指数0.515,总体而言,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城市基于职业的居住隔离程度呈现较低的状态。

由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四类居住社区隔离指数趋势线亦可知,三市隔离指数均呈近似U形曲线,体现两头高、

中间低的特征,总体上来讲,波谷为二三类居住社区,其中最低为盐城的三类社区金色家园,隔离指数0.099;波峰为一、四类居住社区,最高为无锡的一类居住社区太湖山庄,隔离指数为0.242。如果隔离指数以0.2为界线,隔离指数大于0.2的居住社区共计17个,均为一类和四类居住社区,也就是总数为18个的一类及四类居住社区中,除了盐城的翠洲嘉园隔离指数(值为19.5)外,其他均为明显高于二、三类居住社区。由表4可知上述结论,无锡、南通、盐城三市一类居住社区和四类居住社区的隔离指数平均值要高于二类和三类居住社区,可见一类居住社区和四类居住社区的居民职业构成相对单一,而二类类和三类居住社区的居民职业构成相对多元。其中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社会富裕阶层主要集中于一类居住社区,下岗失业者等社会贫困阶层主要集中于四类居住社区,其他中等收入阶层的居住则相对分散。

3.3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居住隔离的差异性分析

统计无锡、南通、盐城三市的统计居住小区的总体隔离指数和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得表4,由表4可知,无锡、南通、盐城三市的居住隔离指数平均值无锡﹥南通﹥盐城,考虑到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无锡﹥南通﹥盐城,因此,本文考察城市居住隔离程度(隔离指数)和城市经济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选用线性相关法进行分析,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

计算结果表明,城市隔离指数和经济发展相关性r=0.968,说明两者呈现正相关的状态,即隔离指数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提高,显著性概率p=0.161,大于

0.05,表明两者显著性不强。考虑到样本城市的数量(n=3),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需要更多城市的检验。

4结论与讨论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不断扩展与分化,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化的深入,住房需求和住房市场也不断分化,以职业和财富为标志的不同社会阶层在居住空间中的位置差异也日益明显,城市居住空间不断分异乃至隔离。江苏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地区,城市居住隔离现象也初现端倪。

本文以江苏作为研究区域,选取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典型城市无锡、南通、盐城,将居住社区划分为一类社区、二类社区、三类社区及四类社区四种类型,通过计算三个城市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隔离指数,分析江苏城市居住隔离的总体特征及区域差异,得出以下结论:①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四类居住社区隔离指数分布0.1—0.25之间,最低为盐城的三类社区金色家园,隔离指数0.099;最高为无锡的一类居住社区太湖山庄,隔离指数为0.242。总体而言,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城市基于职业的居住隔离程度呈现较低的状态。②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四类居住社区隔离指数呈近似U形曲线,城市一类居

住社区和四类居住社区的居民职业构成相对单一,隔离程度要高于二类和三类居住社区。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居住相对集中,下岗职业者等低收入者多住在四类社区,党政机关管理人员等高收入则多住在一类居住区,而中等收入阶层的居住则相对分散。③无锡、南通、盐城三市城市总体隔离指数和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的状态,即隔离指数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显著性不强。考虑到本文选取样本城市的数量仅为三个,此结论有待更多城市的检验。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居住隔离是与城市发展相伴生的一种常态,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由此造成的社会隔离。应当说隔离指数的计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同质人群居住物质空间的聚集程度,但还不能更好的反映和度量社会阶层之间交往的隔离。因此,如何从居住空间的角度量化分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交往与融合程度,是未来城市居住隔离量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编辑:刘呈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ARVEY D.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M].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9:314.

[2]PEACH C. Urban social segregati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78-85.

[3]黃怡.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进程[J].城市规划汇刊,2004(5):65-72.[HUANG Yi. The study on urban residential segregation[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4(5):65-72.]

[4]TAEUBER K E, TAEUBER A F. Negroes in cities: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neighborhood change [M]. Chicago: Aldine Publications, 1965:133-138.

[5]MASSEY D S, DENTON N A. American apartheid: segregat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underclas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93-96.

[6]MASSEY D S.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persistent urban poverty[C]//HIGHAM J. Civil rights and social wrongs: blackwhite relations since World War Ⅱ.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32-237.

[7]吕露光.从分异隔离走向和谐交往——城市社会交往研究[J].学术界,2005(3):106-114. [LV Luguang. From different separation to harmonious exchanges: research on urban social interaction [J]. Academics , 2005(3):106-114.]

[8]楊上广,王春兰.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2006,26(6):117-137. [YANG Shangguang, WANG Chunlan. A sociological study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in Shanghai [J]. Society, 2006, 26(6):117-137.]

[9]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6,61(2):199-211. [LI Zhigang, WU Fulong.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transitional Shanghai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2): 199-211.]

[10]李春梅.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潍坊为例[ 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25-32.[LI Chunmei. Study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a case study of Weifang [D]. Chengdu: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6: 25-32.]

[11]FARLEY R. Continued racial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Chocolate City, Vanilla suburbs revisited[J]. Journal of housing research,1993, 4(1):25-34.

[12]GALSTER G C.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housing markets during the 1980s: a review of the audit evidence [J].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1990,20(6):57-67.

[13]唐晓岚.城市居住分化现象研究:对南京市居住社区的社会学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3-41.[TANG Xiaolan. The study of urban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Nanjing City [M]. Nang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7: 33-41.]

[14]尹杰, 詹庆明. 城市通风与形态关联性探究——以武汉市为例[J]. 环境保护, 2016(22): 59-63. [YIN Jie, ZHAN Qingm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ntilation and urban morphology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orphology: taking Wuhan as an exampl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6(22): 59-63.]

[15]杨林,刘耀雷. 基于P-E-R模型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判断与提升路径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6(3):139-145.[YANG Lin, LIU Yaolei. A study of the judgment and improving ways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per model: a case of Qingdao City [J]. Review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6(3): 139-145.]

[16]QIAO X Y, MENG Y C, ZHU X Y. Research o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metropolitan syste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ial capital urban circle in Shandong[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13(1): 78-86.http://dx.doi.org/10.1080/10042857.2014.998873.

[17]王黎伟, 高梅. 实践“多规合一”建设田园城市的路径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 环境保护, 2016(14): 52-56.[WANG Liwei, GAO Mei. Study on the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arden city in the practice of ‘multiple planning integratio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6(14): 52-56.]

Urban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the index of dissimilarity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LU Peihua1WANG Yingli2

(1.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stitut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Abstract

The inequality of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equality of wealth distribution among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hieving spatial equality and justice in Chinas urbanization course. This paper, after presenting the background, meaning and status quo of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dex of dissimilarity, an index measuring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Taking Wuxi, Nantong and Yancheng as the typical exampl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study classifies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into 4 types, i.e. Ⅰ, Ⅱ, Ⅲ and Ⅳ. Based on the scoring of the three cities on the index of dissimilarity,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the province.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three cities studied have low score on the index of dissimilarity by occupation; the scoring on the index of dissimilarity of the four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in the three cities, forms a Ucurve, with Ⅱ and Ⅲ scoring lower than Ⅰ and Ⅳ, which shows that residents from Ⅱ and Ⅲ communities are more diversified than those from Ⅰ and Ⅳ; a citys comprehensive index of dissimilarity is positively but not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e., a citys index of dissimilarity tends to rise with its PCDI.

Key words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dex of dissimilarity; difference; Jiangsu Province

猜你喜欢

江苏差异
相似与差异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