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语文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
2017-09-05邹国金刘青夏
邹国金 刘青夏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教育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设计),这为我们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也遗憾地看到,一些教学案例在目标设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有悖于教学实践,限制了教师的思想,耗费了教师的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本文从设定教学目标的方法角度,谈谈对语文教学目标预设的若干思考。
一、教学目标应凝练
教学目标的凝练,是指目标应少而精。从内容讲,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涵盖面和容量要求;从数量上讲,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太多,一两个比较合适,多了就容易主次不清。但近年来众多的教师备课资料,尤其是所谓的优秀教案选集,常常是一节课有众多的教学目标。
导致这一乱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语句的理解不到位,如拘泥于“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一句,割裂了三维目标来设定目标,而没有理解“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精义。二是三维目标本身作为一种指向教学实践的目标体系,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例如,某杂志曾发表了《〈听潮〉教案设计》,该案例对一个课时的目标做了如下设定。
知识与能力:1.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方法。
2. 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摹声音的方法。
3. 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 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2. 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经典名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 熏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断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
类似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比比皆是,一般有如下几种通病:一是目标点多,训练点不突出。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常常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内容交叉。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空洞抽象,无法检测。
这一设计将“三维目标”一一分开,一节课预设了7个目标点。毫无疑问,这是很难在一节课中得到有效落实的,何况目标间尚有不少问题。例如,“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第3点“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1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是重复的。仅从字面意思看,“圈点批注”既属于技能目标,又属于“方法”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是大而无当、有等于无。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曾精辟地指出:“在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阶段当中,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三维目标整合的理念。”[1]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哪个维度是显性的,哪个维度是隐性的,也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可见,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整合目标,不能割裂三维目标;注意目标的隐显,有的目标必须写出来,有的则隐而不写,特别是德育目标。从实践上看,一节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以一两个为宜。
二、教学目标要具体
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对学生训练的方法、条件和程度等缺乏明确的表述,缺乏课堂操作的可行性,导致定目标跟不定目标差别不大。这容易导致上课缺乏针对性,课堂充满盲目性,学生所得甚少,语文“少、慢、差、费”的现象屡见不鲜。
上述《〈听潮〉教案设计》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经典名篇”中的“有感情”是很难具体落实的,所以应从朗读技巧与方法的角度设定目标,如让学生掌握轻重音、停顿长短、语调升降、声音大小等,则容易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熏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断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则较为空泛,这是因为情感培养重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并非一定要设置一个漂亮的目标标签。
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方面:教学对象,学生行为,行为的条件、程度或范围等。“教学对象”是指学生,一般可以略去不写;“学生行为”應用动词表述,用可观测到的术语来说明,以减少教学的不确定性;确定行为的条件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所做的限制或规定,行为的程度是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低衡量依据,是阐述学习成就的最低水准。而程度可以从行为的速度(时间)、准确性和质量等方面来确定。例如,“在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和写出10个生字”,该目标中的“指认和书写,读出和写出”是“学生行为”,“学生”是“教学对象”,“在指认和书写中”是“行为的条件”,“迅速”是速度,“无误”是准确性和质量,“10个生字”是范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中,四者都会出现,如“教学对象”常常省略,其他要素也有隐而不显的时候,如《陋室铭》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德馨的含义”“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等。
三、教学目标宜鲜活
教学目标鲜活并不是指教学目标可以脱离实际随意创造。一般来说,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而定,突出教师的个性之美。课程标准仅仅是规定出一个必须遵循的最低标准,会照顾全国各地学生,一定有其局限性。有的班级学生比较优秀,就不一定要依照课程标准要求按部就班地上课,教学目标也应有所变化。有的地区,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则要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标准,放慢速度,教学目标自然也要相应地变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灵活的雕塑家,对不同的原材料,可以创造出不一样且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学生和教师是预设教学目标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当一个教师成为专家教师之后,他对这一点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当然,对大部分地区的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通常是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预设目标。虽然如此,但也会根据校情和学情,对教学目标有所创新,讲究灵活性。
此外,教学目标的鲜活,在于变化。课堂训练过程中,教学目标常常会偏离预设,生成新目标。这时教师要随机调整,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达成,这是一种高级
境界。
教学目标通常是教师预设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完全按预设的教学目标上课,可能会削弱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教学目标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实际随时调整教学目标,相机点拨,以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1.广西教育学院 2.广西南宁园湖路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