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
2017-09-05洪伟闫旭
洪伟 闫旭
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步伐,国际理解教育成为使学生在全球化的世界环境中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开阔全球视野和胸怀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主体的中小学来说,确定清晰的目标、制定持续连贯的内容体系、探索多样化的实施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史家小学)以推进多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践为依托,形成“实施教师培训”“创设实施空间”“举办主题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等多渠道的国际理解教育实施途径,或可为我国中小学相关实践提供些许参考。
一、探索小学阶段国际理解教育实施途径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46年的第一届大会上提出“促进国际理解的教育”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概念以来,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和功能定位,重新诠释国际理解教育概念并制定本土目标和内容。
1.国家层面
早在1983年,邓小平给景山小学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就显示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方向。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形成明确的爱国意识,并以此为基础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成为我国教育的新任务。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使命所在。同时,国际理解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包括“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的内容。而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涉及“国际理解”素养,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这说明,伴随着全球化脚步,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开始更多地关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越来越开放、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那么,怎样的实施模式和途径才能够有效实现以上目标,是目前全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不断探索的问题。
2.学校层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家小学制定了国际化发展的办学目标,在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际化和谐发展项目”被列为学校发展的金牌项目。
3.学生层面
在信息时代,小学生从网络、电视等媒体上获得的信息量增加,如果不加引导,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会成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阻碍。在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能够让小学生通过了解别国,学习与其他国家人们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
二、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探索
为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顺利进行,学校从实施主体培养、文化空间创设、国际活动开展、课程开发实践等多种渠道展开研究及实践。
(一)多渠道培养教师国际理解素养
在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和态度至关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理解教育是否能达到目的。如果教师自身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就不能对学生参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进行正确引导。
首先,要拓宽教师的全球视野。学校为教师提供大量出国访学的机会,近五年内派出近170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教育交流,教师获得的大量直观跨文化体验间接促进了学生国际理解能力的提升。
其次,让教师参与国际理解教育培训。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院签署项目合作,组织教师参加国际理解课程开发通识培训,以及课程开发专题培训与指导,选派教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院中日国际理解课程研讨会,以及赴日本参加国际理解课程研发研
讨会。
再次,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发挥引领作用,主动创设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空间,依托史家小学倡议组建的“国际理解教育社区”,组织本校教师与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友好校教师多次进行教育教学研讨。
最后,重视教科研活动。在教科研方面,学校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申报了市级课题,本校教师也撰写过多篇论文并发表。
(二)多层次创设国际理解教育学习空间
学校以“无边界课程”承载教育的方法、方式、方向,“打破课堂边界、打破地理边界、打破线上线下边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维度”。
1.创设校内国际理解教育空间—史家书院、国际化走廊
充满中国传统书院特色的“史家书院”是中外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对友好校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书院的环境能够使他们直观地理解中国文化,是受他们喜欢的学习空间。同时,我们打造学校国际化走廊,将史家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展示学校与世界五大洲友好校交往历史和学生国际活动照片,使学生了解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历史。
2.创设校外国际理解教育空间—史家胡同博物馆、国家博物馆
学校的“无边界课程”理念鼓励多渠道整合教学资源。学生将史家胡同博物馆作为中英文小講解的实践基地,向外国友人介绍“我们的史家胡同”,增加对本地民俗文化的理解。
结合学校的国博课程,我们在国家博物馆研究开发“中国汉字的起源”等适合中外学生共同学习的国际理解课程,由本校教师和国博教师联合授课,使学生在欣赏文物、动手制作中感受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
3.创设网络国际教育空间—“国际教育社区”
为了给更多的学生创造与各国学生实际交流的机会,学校于2014年向五大洲所有友好校发出邀请,建立“国际教育社区”,以相同主题同步开展活动,将活动成果汇集成电子作品集放在App Store上,方便各国学生下载观看,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了解。
(三)多样化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活动
国宾欢迎仪式活动。国宾欢迎仪式活动是国宾访问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学校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接受国家任务,为多国访华领导人献花。在本课题研究开始后,学校把国宾欢迎仪式活动纳入到国际化交流与活动体系中来,既从政治层面、外交层面重视此类活动,同时也作为对学生进行国际化礼宾教育、外交教育的重要机会。
“走进大使馆”活动。学校地处北京市东城区,距离使馆区较近,通过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家长资源,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为学生搭建平台,走进多个使馆及国际组织,让学生化身“小外交官”身临其境地体验异国风情、感受外交文化,展示自身才艺。
“外交官讲故事”系列活动。为惠及更多学生参与到高质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中来,学校开展了“外交官讲故事”活动,把外交官请进史家校园,讲解各国风土人情。同时,学生也作为“小老师”,化身“小外交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既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也为中外友好做出了贡献。
国际友好校交流活动。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与外国同龄人的交往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中外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交往兴趣。史家小学通过缔结国际友好校的方式,近1573人次与20余所友好校深入开展不同校级交流活动。
国际艺体与科技参赛活动。2012年至2017年,学校学生500余人次赴斯洛伐克、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参加国际比赛、演出及交流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专业水平,增加了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与对他国文化的尊重。
(四)多角度开发国际理解校本课程体系
在专家指导下,学校开展了国际理解课程的研究,创建了小学生国际理解课程框架。
1.课程目标
理解教育课程总目标是“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和谐共生”。这一总目标的确定基于对史家小学近七十年的国际化活动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史家小学几十年来始终以“秉承中华五千年文化、携手世界五大洲文明”为追求, 确定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国际化活动基本原则。此外,2016年年底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我们确定目标的重要依据,“社会参与—责任担当”这一部分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要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这恰恰与我们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契合,我们的教育不是泛泛了解世界各国的风景、习俗等,而是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敞开心扉,了解、接受不同的文化,以这样的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促进和谐共生。
2.课程框架
基于“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和谐共生”的总目标,我们选择了“文化理解”“国家认同”“全球责任”这三大领域。经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观察,结合学校师生特点,确定了“文化多样”“本民族认同”“国家中的家乡”“世界中的国家”“我与家乡、国家与世界的联系”“尊重他人”“人类互相依存”“国际合作”“环境”“和平”“发展”等授课单元。
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国际理解教育并不属于单一学科,而是一种教育理念。联合国虽然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但很少对教育内容进行具体、系统的梳理,这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及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找到适合于本国的教育模式。同样,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同,人文风俗也有差异,如何结合本地区情况,在本校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一般课题“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行动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DFB12093。
责任编輯: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