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引导与管理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2017-09-05钟江顺
钟江顺
摘要:大学生学业引导与管理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是高校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的学风现状、教学管理问题、家长期望等方面存在的误区,成为了学业引导与管理的现实困境。因此,学业引导与管理须以高校为中心,联合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力量,进行协同创新制度体系和有效路径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引导与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8000103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监控和引导,严格学生学业管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学业引导与管理是教育者在增加学生学习选择权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业方面的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素质、能力潜能,助推学生学习成长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一过程需要从协同创新的路径着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联合,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目标。
一、学业引导与管理的必要性
一方面,加强学业引导与管理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1]日本的教育学家金子元久曾提出“大学的教育力”的概念,认为“大学的教育力”发生在大学方面的教育规律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的交接处[2]。据此,他还将学生分为四类,即高度匹配型、独立型、被动顺应型和排斥型。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学习目标与大学方面的教育意图十分一致的高度匹配型学生并不多;而独立型(这类学生学习目标与教育意图未必一致,学习投入不足,对学生组织、志愿活动、打工实习的投入多)、被动顺应型(这类学生对大学目标不清晰,但对大学教育有期待,会按大学的要求做)和排斥型(这类学生对上课无兴趣,对活动无兴趣,自身无法定位)的学生为数不少且数量不断递增[3]。大学的责任既要向高认同的学生施加影响,也要将更多的学生纳入到学校的影响范围内。就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偏重于大学生的政治与生活服务工作,而较少关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方面的现状而言,开展大学生学业引导与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加强学业引导与管理是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这一代大学生是独特的,其人生观与过去的学生截然不同。他们追求个性,无论穿衣打扮、兴趣爱好,或者是阅读偏好、课程选择、学习方法等等,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想象力和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在一所大学里,每一名学生的学业状况各异,学业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也不尽相同。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就业市场,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合理的,适合于自身未来发展的大学学涯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因此,在“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而向大学生提供学业上的引导和管理的教育服务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二、学业引导与管理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之学风现状
优良的学风是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沃土”,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在《礼记·中庸》中对“学风”有精辟的释义,即“广泛学习,虚心求教,善于思考,善于实践”[4]。这一定义从学生学习的范围、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角度阐释了“学风”的内涵。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学生们由于进入大学后,学习不再像高中时期那样高强度,在学校有教师指导,在家中有家长督促,突然的自由和放松使得学生无所适从。有调查显示,高校学风现状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且动力不足;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且自律性差;三是对专业认同度不高并缺乏钻研精神[5]。笔者认为,高校中不乏许多学习主动、求知欲强的学生,但也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懒散,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学习不够重视。他们往往存在应付和投机的学习心理,具体表现有逃课、旷课,作业抄袭以应付任课教师,学习被动、考试前突击复习只求及格,甚至考试作弊等等。如果这类学习的心态和行为表现日益增多且继续恶化下去,那么对于全体学生的学业发展以及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教学管理问题
实施教学管理的主体包括任课教师、学工线教师(辅导员)、教务人员。这三个群体对各自在学生学业引导与管理工作方面的职责和分工认识不很明确。首先,任课教师重科研轻指导,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教学常常让步于科研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引导工作的缺失则不言而喻了。另外,高教园区远离城市,教师“走教现象”普遍存在,“上课显身下课隐身”,无力于指导。其次,学工线教师们则更为注重行为规范的强化,对学生多进行心理辅导、行为养成、制度规范、日常管理等;而就学生学业引导与管理而言,学工线教师也仅仅是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来展开,例如奖学金评選、十佳学风班级评选等等;除此之外,学工线教师还会开展各类学习监督工作,如设置学风督查小组对各班的考勤进行追踪调查等。然而,以上一系列措施与工作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学业管理层面,学业引导的内涵仍未得以深刻解读和践行。最后,教务人员日常工作琐碎,其工作内容包括排课、调课、考务、学籍、档案整理等;他们与学生的交流最为欠缺,在学业方面更是微乎其微;教务人员往往不认为自己对学生进行学业引导负有职责。
(三)家长期望之误区
在世俗的眼里,大学拥有一个自由开放、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环境,没有升学的压力追赶着师生们喘不过气。学生家长更是放手让每个孩子踏上了探索真理的梦想之路,而将更多的责任和引导工作托付给了高校教师们。但是,家长们“放任自流”的态度却促成了高校教师们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和策略时的无奈。原因在于家长对于通过“家校联合”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业的引导与管理的理念认识不清。家长普遍认为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只需要有校方的教育和管理即可。然而,大学生正处于人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一成长阶段逐渐得到确立。在大学里他们将要结交到人生重要的朋友,他们将面临巨大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并在一系列的奇特新颖,甚至七零八碎的事物和事件中探求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这一重要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仅仅依靠校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校只有在许多精神理念、实践策略上达到一定的一致性,才能够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学业的引导和管理。
三、学业引导与管理的协同创新路径
综上,笔者以为,大学生学业引导与管理工作的落实仍需要以高校为中心,与此同时,高校要联合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协同创新以开创学业引导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和可行路径。
(一)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业管理的组织领导
学校党政班子每学年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生学业管理工作。校领导每学期应随堂听课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及师生在教学上的需求;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要定期专门听取与了解师生对学生学业管理的建议和需要,推动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务处和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专题研讨交流学生学业管理问题。学校还应将学生学业管理工作纳入对学院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学院则要成立学生学业指导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每学年学生学业指导与管理工作重点,推动、检查、督促工作计划的实施与落实,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与推广工作经验,促使学院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完善相关规则制度建设
高校首先应根据学校学分制工作和教学管理与改革的推进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各类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建立规章制度的征求意见制度和解读制度,帮助广大师生了解并在实际中自觉遵循有关管理规定。规定实施中务必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的操作流程,确保执行有力、严谨有序,防止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此外,高校还要科学制定各教学环节的培养标准。组织学院从学校办学定位出发,以“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为根本要求,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动态修订机制,完善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课程评价标准等的制定,严格执行学校取消清考的有关规定,规范毕业审核流程,明确学位课程成绩、课程学分绩点的要求并与学位授予挂钩。学生必须严格按照专业培养标准完成学业,未达到标准者,必须重修课程或延长学习年限。
(三)严格教学各环节的过程管理
1加强对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管理。各学院组织制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以加强日常督查与管理,规范教师课内外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管理方面,重点加强对学生出勤检查和课堂秩序管理,规范学生请假审批制度,对违纪旷课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并根据有关规定予以相应的处分。引导教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学习的考核,布置足量的课外学习任务,完善答疑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强化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职责,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的管理,使之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这些活动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2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考试管理。鼓励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并对部分课程先行试点,逐步增加对学生日常学习评价的考核比重,规范平时成绩的评定,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以课堂表现、平时测试、课后作业等方式增加平时成绩比重,促使学生自觉增加课外学习量。同时,出台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积极推进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考分离,对量大面广的基础课聘请校外专家进行命题,组织教师集体阅卷并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推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加强试题库建设与管理,建立试卷评审和抽查制度;加强命题审批、考务管理、阅卷规范、成绩统计分析等各环节的管理,切实防范题量过轻、考试过松现象发生,从严整治监考不严、随意更改学生成绩及泄题等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考风考纪和诚信教育,稳妥推进“无人监考试场”,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行为,一经发现,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四)加强对学生学业的引导与帮助
1强化新生入学教育。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密切合作,统筹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加大学籍管理等相关规定的宣讲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要求,自觉履行学生职责,规范日常行为;加强专业引导教育,以专业培养方案为载体,通过新生始业教育、专业导论课等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升专业的认同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长远和近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举措,使学生尽早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其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业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推行学业导师制和学长导航制。为学生配备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作为学业导师,通过学业导师与学生课后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制定学业目标和学业规划,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在低年段班级配备若干位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高年级学生作为班级学业助理,通过班级学习团辅活动、课后一对一交流等形式,引導学生爱上专业、爱上学习,激发出学生的专业学生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五)完善学生学业管理与服务
1切实推进学分制,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继续推进“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选进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开展按专业招生,按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利用短学期拓展辅修专业的规模,通过开展专业准入、专业转换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和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广阔空间。
2完善学业预警制度。做好学业预警工作,对学位课程及每学期课程成绩学分绩点未达到要求的学生给予警诫,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班主任、辅导员、教务科及时跟进,做好学生学业指导与学业后期规划,并对其学业完成情况进行跟踪,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最大可能。对仍无法达到专业毕业要求的学生,则按规定给予留级、转学、退学处理。加强对转专业学生、参加国内外交流学生、成绩困难生的学习引导。
3进一步完善家校联系制度。新生入学后即建立家校联系档案,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每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考试成绩以及学校的表现及奖惩等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积极与家长联系沟通,查找原因,制定切实解决方案,与家长联系沟通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均及时记录于家校联系档案中。
4加强对学生的学业监控。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开发新功能模块,提前做好学生学业预警工作。自学生报到注册始,利用信息手段及时跟踪并筛查学业异常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开发学生学业进程查询系统,方便学生掌握自身学习进度,自觉规划安排学业进程。
5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结合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尽量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学习机会,通过开展“第二校园”,发挥企业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习的重要作用,拓展学生学习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金子元久.大学教育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季靖.关于开展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4]辛绍军,辛贺.学用相长的大学生学风建设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5]刘莉,黄佳慧,刘晓琳.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以大连市大学生学风调查为基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Research on the Creative and Coordinative Pa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ZHONG Jiangshun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is the requirement of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meeting their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universities. Currently, the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parents expectation has become the realistic plight of academic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Therefore, academic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ust center on the university, combine the force of the family and the society and research on the creative and coordinative system and effective path should be conducted.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path
(責任编辑:朱岚)2017年8月第36卷第8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ug.2017Vol.36 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