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
2017-09-04
利用定点观察将听课视角引向学生
我们学校的听课方式与常规的听课方式不同,所以经常让参观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听课教师都分散在不同的学生旁边而不是坐在教室后排,这样会不会打扰学生?
按照听课的惯例,之后的评课环节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的赞美辅以改进建议的点缀。但是,我认为,听课只看教师“教”是不够的。影响一节课好坏的因素太多,但进行评课时教师往往是根据自己对课的整体印象和感受来谈,诸如“学生参与度、投入度还可以”“小组合作的效果不是很好”“情景创设没有达到目的”等。当追问“为什么”“何以见得”时,便难以回答。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缺乏对课堂的深入研究,主要表现为:缺少交流,听课者对讲课者的尝试并不了解,往往以自己的理解来评价,缺乏针对性;主题过散,环节设计、课堂效果、教师语言……总想面面俱到,可最终往往是一面也不到,无法深入;过于宏观,往往是千篇一律的“要面向全體”“要关注差异”“探究要有实效”缺乏细节;目的性差,总体研究缺少一个宏观的主题与策划,往往是想到什么做什么……
于是,针对主题散,研究难以深入的问题,我们对学校的听课方式做了一定的改良,主要采取定点观察的方式来听课,即听课教师相对固定地观察一名学生或者一组学生,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待集体研究时提供详实的素材。
过去听课都是以观察教师的“教”为主,“定点观察”将视角转向了学生,因此听课的方式也有了变化。过去是坐在教室后面看教师“教”,现在是坐在教室前面或学生旁边,关注学生的行为。一个不经意的变化,便转变了教师的观课视角,让教师从关注教师变为关注学生,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评课方式“千篇一律”的问题。
通过听课表改变教师关注视角
讲课者与观课者应该是互助的关系,是研究与发展的共同体。为此,我们从改革“听课记录”入手,重建讲课者与听课者的关系,促使两者深度合作。
听课之前,让讲课教师与听课教师共同设计一张听课记录表,围绕某一主题,有针对性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如讲课教师要研究合作教学,就要求听课教师多关注学生合作中的情况。
带着问题教学,带着问题听课,这样教师的目的性就强多了,听课教师自然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学生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遇到不同意见是怎么处理的?并会在听课表后面留下自己的意见和观察记录,写下观察的结论以及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建议。
课后的评课重点自然也聚焦在小组合作上。在交流与碰撞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观察表一般由讲课教师课前根据教学需求自己进行设计,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研究“关注点”而自主选择主题,并请听课教师分别深入到各个小组,收集学生课堂的反馈信息,作详细的记录。这种观察和记录方式,可以保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详细情况,供授课者反思自己的设计和教学;而对于观察者来说,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的观察,为今后自身的教学提供参照。
通过听课表这个工具,可以促进教师产生两个改变:一是研究的视角在变化,教师们以往关注更多的是课的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关注整体的落实情况,很少关注落实的细节问题,而大环节的实施,离不开细节的落实;二是教师们的关注点在变化,教学预设考虑学生的经验和基础的更多了,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感受更多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更大了。老师们关注课堂的视角逐渐由关注自己怎么“教”,转向了学生如何“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