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课改一同成长
2017-09-04王大明
王大明
自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以来,过程跌宕起伏,成效斐然,特别是在人性化、人本化和人文化方面成绩显著。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日,其难度与困惑也更加显化,潜心探索才能前行。
人性化是新课改的基本点
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教授指出:“我们缺的不是信息,不是技术,而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外在的环境和内部的潜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便应运而生,人性化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点,更是新课改的基本点。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课改的启动打破了传统课程的设置體系。在这以前,我国的课程设置高度集中、统一,虽然有教育方针,但无一例外都按照已经排列好的知识体系上课。新课改在原来的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增加,让教育对象可以真正地解决困扰他们自身心中的疑惑,如宜昌市夷陵区编写的校本教材《走过青春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青春期的一些烦恼,可读性、针对性强,效果显著。这就意味着把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当成有丰富个性的生命体去教育和培养,这也正是教育方针所要求的。
在课程标准方面,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第一目标。新课改以前,规范各科教材要求的是《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最核心的理念是知识为本,规定的是教学的一个维度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是要求学生配合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废去,采用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最核心的理念由一个维度变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梯级目标的设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增加,而是一个彻底的观念转变,是对师生角色作了定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即把学生人性化。
在教材内容方面,新课改追求“百花齐放”。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教科书,是沿袭前苏联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全国通用一个版本。新课改后,当我们翻开新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体系变了、内容变了,图文并茂,学生喜欢看了。以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为例:思想品德原来叫政治,是青少年修养的理想完美主义教育、社会发展简史和法律常识粗线条教育的组合。现在更名为思想品德后,是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通过以活生生的、赋予人性的事例、图片等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帮助学生积极健康生活。
在教学方法方面,让课堂更具生机和活力。新课改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成为了教与学的主流方式。各地各校根据本地本校的学情,创造出了许多激发师生灵感的新的教与学方法,如宜昌的“三自一导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读书、自设疑、自求索,由此课堂开始变得活、趣、实。
在学业评价方面,考试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如宜昌把学生原来的单纯的学科分数《成绩单》变成了融体音美特长和科技发明等综合的等级《素质报告书》,而且在高中招生中单列,为术业有专攻的教师搭建了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打开了自由成长成才的通道。
人本化是新课改的启动点
人本化,即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人本化就是我们所培养的和教育过的人,应该是个体的人,是社会的人,是文化的人,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具有生命价值的人。所以,推行人本化成为了开展新课改并有效实施的启动点。
注重学生身体健康。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时也是特殊的个体。其特殊性体现在中小学生在人的阶段属性上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身体好才能学习好,新课改非常看重这一点。因而,从关心和重视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如湖北开展的“每天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大课间操、营养配餐制等活动,对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的中小学生,增强体质可以说既是创举,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新课改以成才先成人为理念,从以学生为本的人本化角度,可以说大刀阔斧、不吝笔墨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的课程体系,以期消除困扰他们心理的不良因素。如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可接受性,特别是初中思想品德,直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了七年级的教学内容。再如还有新课改倡导各校成立的心理咨询室等等,对中小学生成人成才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其意义在于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的局限,从而决定了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不科学、不完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新课改从调整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的顶层设计开始着手构建,不能不说是抓纲抓领之举。各校依据新的课程计划,上课表,落实于课堂,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探究活动,强调过程与方法,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如各校开展的法制专题教育、珍爱生命专题教育、感恩专题教育等等,旨在培养现代人,这是新课改的启动带来的新气象。
人文化是新课改的制高点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促进完整人性和完全人格的发展。因此,新课程中的人文化强调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都尽力把人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人文化教育是深化新课改所追求的至高点。
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为中小学生所能提供的学习资源,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如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资源、校本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等。提供资源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如课堂、报纸、电视、网络等等。开发与利用不足,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课改深化实施过程中应亟待解决的。
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新课改以人文化的全新视野,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提升学习能力作为基本要求纳入课程的目标体系,从过程与方法着力,通过导学案、专题探究、社会调查实践等方式推进,为学生自主发展所需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提供了生长点,其成效可圈可点。
学生成长的倾心关注。新课改不仅是以课程标准的形式,从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课程的教学建议和课程的评价建议上等等,予以人文化的元素去规范引导,还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网络的路径上去完善调节,更从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去着力落实,倾心呵护学生的成长,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风景在路上,目标在前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一路走来,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中国教育的大地,其探索是艰辛的、影响是空前的、领导力是巨大的,教育的变化朝着正向发展。当前,以培养核心素养的真正具有人性化、人本化、人文化的基础教育改革,才真正是基础教育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区研训中心)
(责任编辑 周小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