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2017-09-04宋江峰
宋江峰
摘 要:文章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层面存在的问题,研究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的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要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职业启蒙与专业教育;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确立职业理想;以“学习型”互助小组为平台,激发大学生潜在兴趣;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工作宣传,营造就业氛围;延伸服务,开展毕业后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关键词:就业质量;全程化就业教育;大学生就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2-0025-01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才华的展示与理想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结合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实际,本文研究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层面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稳定性降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本科大学毕业生有2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半年内离职的人群中有98%是主動离职。“智通人才”的调查显示,65%的大学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坚持不到一年时间,仅9.3%的大学生能坚持两年以上。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形势下对就业单位认可度低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一大瓶颈,员工忠诚度成为公司用人最大的疑虑之一。
(2)有时可能存在“被就业”现象。以前,曾有媒体报道某些高校学生“被就业”的新闻。所谓“被就业”,一种情况是高校让没毕业的学生随便找个单位开个证明,完成就业协议书的签订,证明自己已就业;另一种情况是高校毕业生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就业”。
二、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的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学生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全程化就业教育强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从大学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过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和就业创业服务。
(1)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职业启蒙与专业教育。大学生刚进校时,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学校史,参观校园,感受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根据专业不同,可邀请系主任、学科负责人、专业教师等开设专题讲座,从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专业未来发展、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努力让大学生尽早、更全面了解专业发展状况,明确学习目标。
(2)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确立职业理想。高校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使大学生能够了解自我,从性格和兴趣等方面准确评价自我,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应当经常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生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对自己做一次总结,反思和审视自己所做的规划。
(3)以“学习型”互助小组为平台,激发大学生潜在兴趣。大学生步入二、三年级后,应该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学校和教师应当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业指导,带领大学生组建“学习型”互助兴趣小组,组建创新实践实验室,引领大学生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解决大学生的“我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职业理想”的困惑。要以“学习型”互助小组为平台,举办学术交流会展示大学生学习成果和心得,促进大学生相互学习,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困惑并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大学生专业实践分阶段安排在大学四年,贯穿大学生教育全过程,使低年级大学生能够尽早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及时发现自身不足,通过不断学习加以修正和完善。只有通过实践,大学生才能认识到自己所学并不是空洞的理论,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认同感,使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明确的择业目标。
(5)增加就业工作宣传,营造就业氛围。高校可以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专门向大学生介绍国家对就业创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同时,对前途迷茫的大学生进行指导,对考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对想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帮助。要重视各类就业洽谈会和企业宣讲会的宣传,畅通大学生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并组织好模拟就业训练,让大学生了解求职技巧。在大学生找工作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
(6)延伸服务,开展毕业后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从大学生到职员的转变,是大学毕业生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高校要强化毕业生的员工意识,让他们虚心向公司老员工请教,乐于自我奉献,敢于吃苦,在企业中树立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形象,这是大学毕业生工作后要完成的第一项任务。同时,大学毕业生要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敢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将批评与赞扬当作一种激励,更好地适应社会,完成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朱辉荣,徐珮杰,刘君.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就业保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4)
[2]朱华珍,胡静.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