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对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2017-09-04徐琼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1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网络环境高校

摘 要 文章论述了网络环境的特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分析了网络环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产生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看,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资源的海量性,扩大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更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模式、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从消极方面看,网络的全球化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和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意识形态教育 高校

作者简介:徐琼,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90

一、网络环境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网络是一个虚拟平台,各个节点的信息通过这个虚拟的平台进行传播、接收与共享。而在某种特定协议的前提下将分布在不同地点信息通过多个多媒体计算机在物理上互联,最终实现各种不同网络文化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系统就是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22日发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面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是否能够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建设乃至实现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理论成果,总结和概括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创立的,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思想体系。” 与时俱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活的灵魂,是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契合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吸取前人成果,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成熟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正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出来。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机遇

网络环境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共享的场所,以其信息资源的海量性,传播的及时性,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为各类文化资源的快速共享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扩大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当今时代,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拥有海量信息资源且可以远程进行学习讨论的场所,是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的载体。网络环境这个新型的资源共享和学习的场所,打破了传播范围的地域局限,跨越了传播速度的时空障碍,从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借力网络技术,将最新的理论思想体系制成新闻网页,将其传播到网络所触及的任何角落,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国家也能进行传播。受众群体的多样性,加速了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的吸收融合,这为人们了解和学习不同的知识提供了便利。信息受众者不论在任何地方,只要通过网络环境这个场所便可以轻松地跨越国界、地域、民族、行业等现实世界的阻碍,将新鲜的资讯快速准确的传播给任何受众者。高校学生作为信息受众者,每天都会通过网络了解多种良莠不齐的新闻资讯,进而对网络环境这个信息互通、学习交流场所有很大的依赖性,对其所发布的信息内容有着极大的信服力,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高校学生中不断扩大。

(二)创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模式

在网络并为普及的背景下,教育者以课堂教授的方式为主,以谈心、班会、社团活动、党团活动等为辅,通过教师队伍传播,以特定的课程为教授内容,大学生作为固定受众者。教育者在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未能考虑教育受众在思想认识、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往往采取“一刀切” 的教育模式。这样刻板的教育模式在当下迅速被自由开放、形式多样的网络新媒体所取代,自由开放的环境使得受众可以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阅读网络新媒体中存储的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信息;将枯燥的理论与晦涩难懂的文字通过声音的传播、视觉的冲击来增加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可。通过网络环境,教育者在在网络环境这个双向互动的场所,中改变了以往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创新了教育模式,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增加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热情。

(三)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在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储备丰富、传播速度快且交互性较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得以扩大,教育模式得以革新,实效性也得到了增强。在网络环境这个开放、自由的场所。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自主选择性大大提高,受教育者不再受学习时间和场所的限制,可以自主的通过网络终端设备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学习;教育者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环境中的自媒体平台,准确的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传播给高校学生,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间对社会主義意识形态产生认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在不经意间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者发布信息的网络平台具有交互性的特征,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在收到信息资讯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评论的形式在与教育者进行问题的交流与探讨,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特点,针对同学们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最后,网络环境中的新型媒介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简洁明快的方式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展现在通同学们面前,增加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世界各国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早已不是昔日“遗世而独立”的个体,而是在网络环境影响下相互交流联系的整体。两种意识形态在这个巨大的整体中激烈交锋,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就面临者着一些西方国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袭,这些颓废的价值观拨动、刺激着大学生们的每一根神经,一场严峻的挑战正向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袭来。

(一)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中的主导地位

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使得各种信息在网络环境这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传播,高校学生价值观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动摇。网络的开放性是双向的,一方面信息发布者的门槛较低,只要注册或登录账号便可发布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另一方面,作为信息受众者的高校学生可以阅读网上发布的任何信息。这与传统的单向灌输不同,高校学生所接受的意识形态理论信息不再是经过有权威性的教育者筛选,而是仅靠高校学生自己的兴趣或者尚不成熟的鉴别能力进行信息的甄别。在这种境遇下,世界上一些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敌对心理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借力网络技术与网络平台,通过网络环境这个自由开放的场所,撼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企图用所谓的民主、人权等来模糊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而大学生对未曾接触过的意识形态有一定的新鲜感,并且自身尚未形成稳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成熟的思想体系,极易被居心叵测的敌对势力所利用,接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中的主导地位。

(二)加剧了学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性

网络环境的巨大包容性给各种信息的滋长与蔓延提供了“温床”。这加剧了高校对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性。从教育途径上来说,以前的学生都是通过课堂,通过教育者单向度的灌输与讲授,教育内容的信息源也是经过专业的教育者反复甄别筛选,有助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成熟的思想体系。而在校园内无线网络得到普及的今天,“互联网经济、‘拇指经济、微博经济的发展,Web、Blog、论坛、贴吧、手机、以及微信、微博等各类即时通讯工具登上舞台,在校园道路、课堂上、图书馆、宿舍等随处可见大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网的景象。” 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载体,与教育者一样同时获得第一手资讯,这些信息都是未经处理的原始信息,由于高校学生自身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无法对网络上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有效的甄别筛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潮流和意识形态在相互碰撞的同时,使得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更为复杂。

(三)增加了高校教師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困难

高校学生在纷然杂陈的网络环境中,思想认识和价值态度方面势必会出现一些分化。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者在以下三个方面还存在着不成熟的地方:一是不适应,二是不平衡,三是不到位。“不适应”是指高校教师由于对新生的事物接受程度较低,整体素质还未能很好地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性需要接轨。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教育者未能紧随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断更新完善的步伐;二是高校教育者未能主动接触和学习社会环境中的新兴事物;三是高校教育者未能紧扣时代的脉搏积极汲取新鲜事物的滋养,解放陈旧的思想,以创新求发展,稳中求变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不平衡”是指在高校教育队伍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者的发展情况还不平衡,其本身的素质与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非常缺少一些有深厚理论功底和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并且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子暗示联系起来的骨干教师。“不到位”是指高校领导阶层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自身的建设与反思不够,沉醉于以往的辉煌成就而裹足不前。这三方面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着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瓶颈。

四、总结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说道:“存在即合理”。即只要是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必将是合乎一定的道理的。网络环境亦是如此,在为我们学习交流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正视网络环境中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紧扣时代的脉搏,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网络化的浪潮中不断向前发展。

注释:

李百玲.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林区教学.2016(5).13-14.

全球及亚洲互联网普及率来源于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htm.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谭金霞.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5.

胡小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教育网络环境高校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