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是建立统一的新医学
2017-09-04刘志学
刘志学
从事临床工作40年的吴宗贵教授,长期从事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的治疗,以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和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治疗,积累了丰富的心血管病诊治经验,对心血管领域中疑难危重病的救治亦有深厚的造诣。他秉承“继承、创新、转化、实践”的宗旨,不辍不悔地坚持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的探索之路上,砥砺前行。他针对焦虑性高血压,依据中医“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理论,研发了高血压治疗的新药“雅静胶囊”,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他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痰瘀同治稳定和消退动不稳定斑块”理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研发了相应的痰瘀同治方药,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在学界和社会上影响巨大。
2017年4月15日,在第十一届ACS区域化协同救治暨心血管疾病规范化诊疗研讨会上,现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的吴宗贵教授作了题为《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痰瘀同治》的专题学术报告。在本场报告中,他除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长期开展的“痰瘀同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收获之外,还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我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科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引发了诸多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这次会议闭幕后,本刊记者针对上述话题,对吴宗贵教授作了深入采访……
中西医最高层次的结合是理论上的融合
采访一开始,身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吴宗贵教授首先表示:“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发掘、整理、研究中医药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在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临床和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和宝贵经验。事实证明: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医药学可以通过中医的和现代的两种探索方法不断进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但中西医结合‘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当前,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吴宗贵教授接着阐述说:“我认为,中西医结合最高层次的结合首先是两种医学在理论上的融合。因为中西医结合尽管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结合,而最高层次的结合是两种医学在理论层面的结合,也就是两种医学在理论上的融合。中医、西医虽属两种互有优劣的不同学术体系,但二者研究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所以两种医学是应该也是能够相通互补的。从认识论的原理来看,人们对于同一客体的认识,往往表现出层次的和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认识,只要具有同一的研究客体,就能在交流过程中实现真实反映客体本质的统一。”
他认为:“中医学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中医理论体系中存在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具有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论思想的合理内核。这些理论内核可以弥补西医学认识论及方法论的不足,因而必须努力继承和发扬。‘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阐释传统中医学的规律,发掘中医学的理论精华和经验真知,使之与现代医学体系相互交叉和融合,建立统一的新医学。”
中医研究需要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和方法
在采访中,作为我国临床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科的带头人,吴宗贵教授还表示:“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很快,中医和西医也相互被认可。但在目前,我们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困难没有解决。”吴宗贵教授接着说,“首先是中医药临床研究方面,如何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如何把中医理念和西医的理念融洽地结合等等,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第二是国家对中医药的不认可。中药和西药都是一种物质,如果疗效好,为什么不能被国家认可和批准?第三个是中医的研究问题。中药一般会有很多靶点,这是缺点同样也是优势。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很多理论都会被推翻,或是重建;但我认为,最终都是强调要解决问题,不管是西药还是中医,只要安全有效就是好药。”
吴宗贵认为:“作为一个临床医生,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临床服务,首先是要系统学习医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和框架,然后从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得到好的idea,之后再结合有关中医的理论,设计好所要研究的课题,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否则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我本人和我的团队近时开展的研究课题而言,我们就希望能把中药的复方做成药物、做成产品,从理论上、从实验上、从临床上都能很规范,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有实际的疗效。”
据记者了解,目前吴宗贵教授和他的团队正在进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斑晓胶囊的研究。对于这方面的情况,吴宗贵教授介绍说:“目前,我们关于抗动脉粥样硬化新型复方中药的研制已历时十多年,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以及多项上海市的基金资助,相关药物已经基本完成临床前研究,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希望能形成专利保护群,目前正在资料整理收尾,申报临床研究批文,从前期动物研究资料来看,稳定和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效果显著,具有深入挖掘有效成分和核心机制的必要,现阶段拟联合上海市多家医院合作开展随机双盲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为药物正式走向临床提供确实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他还进一步介绍说:“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防治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目前作为心内科药物基石的他汀还是日新月异的介入支架治疗,尽管显著降低了患者的中短期病死率,但长期预后改善有效,归根结底在于上述干预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科室立足这一出发点,历時十余年,先后获得了‘973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以及多项上海市的基金资助,从机制和临床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相关SCI论文30余篇,获得了多项省部级奖项,在学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基于此深入挖掘中医经典,汲取养分,形成相关的新型药物。从前期动物研究资料来看,稳定和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效果显著,具有深入挖掘有效成分和核心机制的必要。现阶段拟联合上海市多家医院合作开展随机双盲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为药物正式走向临床提供确实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制定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是中医药学健康发展的保障
据记者了解,前不久,吴宗贵教授作为发起人和执笔人之一,联合国内几十位专家学者,制定并发布了《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和《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谈及这两部中西医结合领域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南性文件,吴宗贵教授表示:“中西医结合要引入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而制定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指南,则是保障中医药学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隨后他阐述说:“高质量的临床指南在迅速提升从业人员的临床水平,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改善医疗的服务质量和提高成本—效果比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临床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将解决存在于中医学中的诸多问题,并为中医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而我们的中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临床治疗指南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借鉴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科学性不断增强,也使高度强调个体化治疗的我国传统医学开始注重对普遍诊疗规律进行总结,并积累了一些可用于制定临床治疗指南的较高级别的临床证据,为制定临床治疗指南奠定了科学基础。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上,传统医学目前仍然缺乏足够较高级别的临床证据,但它并不能成为制定指南不可逾越的障碍,并不妨碍尽早建立传统医学的临床治疗指南。陈可冀院士指出,在目前缺乏足够较高质量临床证据的时候,可以先形成一些专家共识或专家建议,在临床广泛试用后或在补充较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关的共识和建议修订成为临床治疗指南,也可以成为制定临床治疗指南的基础。”
吴宗贵教授继续说:“现代临床医学的研究方法——循证医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的生、老、病、死。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决定二者必然有相通、甚至有相同之处。中西医结合研究就是要找到中医、西医和其他现代科学之间的共同语言,使两种医学体系共同造福于人类;然而,连接中西医结合的桥梁是什么?医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治病救人,提高临床疗效。毫无疑问,临床疗效是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的。不管你是中医还是西医,治好疾病就是硬道理。近十多年来,西医的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以证据为基础来检验临床疗效的循证医学时代。”
吴宗贵教授还认为:“循证医学指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强调从系统研究中获取依据,以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具有说服力的、充足的证据基础上,从而使在个人经验及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诊疗手段、方法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那么证据是什么?证据不是疾病的发病机制,也不是药物作用机制。比如,心血管病治疗药物研究的证据,也就是死亡率是否下降?心脑血管事件是否减少?各种并发症是否降低?至于死亡率为什么下降、心脑血管事件为什么减少、并发症为什么降低,要留给理论工作者去研究。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β受体阻滞剂过去长期被认为禁用于心力衰竭,而CIBIS II、MERIT-HF、CAPRICORN和COPERNICUS 等大规模临床试验均一致显示β受体阻滞剂不仅能改善心功能、缩短住院日、提高生存质量,而且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当今β受体阻滞剂成为心力衰竭治疗必须使用的基本用药之一,而过去的理论也就随之变成了谬论,取而代之的理论成了β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可降低心衰病人血中肾素水平、抑制中枢的交感神经地递质释放、减轻其对心、肾等脏器的损伤、减少心肌凋亡、使心肌肥厚趋于消退、抑制心室重构等等。”
吴宗贵教授着重阐述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感悟到,‘病证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在理论和临床方面的一种较好的模式,但不够深入,其对于揭示两种医学体系在理论上的同一性还有距离。中西医两种医学在理论方面的结合,已经是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方面亟需开展的工作。”
吴宗贵教授还表示:“当前,虽然循证医学对世界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无法弥补的不足。即使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由于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设计的规模不同,其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不同。临床上有待求证的问题很多,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耗时长、耗资巨大,在短期内难以解答所有的问题。RCT的结果针对的是入选对象的‘人群,而临床医生每日面对的是个体的病人。每一临床试验都有其明确的入选与排除病人的标准,因而所得结果不宜于无限制地推广。”
鉴于上述分析,吴宗贵教授认为:“中医的发展史就是建立在循‘证医学之上的。西医的‘证来自群体,而中医的‘证来自个体。在检验临床疗效的方法上二者不尽相同。中医以个案和经验来判断临床疗效已有千年历史,积累了无数用以说明疗效的‘证据。在预防疾病、治疗慢性病以及老年病、功能性疾病、恶性肿瘤时,支持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的‘证据越来越多。中医药学整体的医学模式、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活的辨证方法、特殊的治疗手段、科学的药物配伍等,至今仍具有西医西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中医药要发展提高,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就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原则。引入西医的方法来验证其临床功效,把来自个体经验的‘证和来自群体的‘证结合起来,使经验成为科学理论和证据,这样才能有较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可继承性。”
他最后表示:“目前中医药临床疗效观察报告有不少是很优秀的,有良好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设计,随机对照合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能够实事求是评估疗效及其副反应。但也有一个很重要的涉及科学精神的问题需要提出,就是眼下不少临床观察文章报喜不报忧,看不到阴性的报告,不能实事求是地报告临床疗效结果,影响了医学界对中医药学术的看法。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中西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各有其优势,但也都不是万能的,有些病有效,有些病无效,是必然的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采访到最后,吴宗贵教授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不仅圆了中国人几代的梦想,还有力地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大有可为,至少说明开发祖国传统医学的宝库、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研发这条道路是可行且有望获得成功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走中国人独立自主且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为切实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群策群力,不辍不悔,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
专家简介
吴宗贵,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现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学术任职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等;担任《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总编辑、《疑难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多家专业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冠心病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和完成国家“973”计划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项以及多项省部级课题。申请国家专利13项,其中6项已获授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