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的策略
2017-09-04钟征
钟征
有的教师认为,预学应该姓“语”,因为它与数学没有关系;有的教师认为,提前预学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提前预学会削弱学生的探究兴趣,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预学是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质疑解疑的自主学习过程。基于预学的特点,数学课堂更需要预学,数学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预学兴趣,教给学生预学的方法,提出明确的预学要求,设计分层的预学目标,以生为本,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提取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通常利用认知冲突来突破教学难点,为课堂增加亮点。学生预学之后,并不代表在课堂上就不存在认知冲突,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的认知冲突分散到课前预学和课堂教学两个场景中。学生进行了预学,就能自行解决一些简单的认知冲突,在课堂中,学生需要做的是提出预学时无法自行解决的知识,师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掌握这部分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还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这种课前冲突具有极大的价值,它实际上就是教学的难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走出认知误区,优化预学方法
1.走出认知误区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预学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笔者认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方法,应该是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风格的教师,而采用的简单、易行、有趣、实效的方法。在教给学生预学方法之前,教师必须走出两个误区:
第一,教师不能直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预学目标。预学目标要相对低于教学目标,要让多数学生能够轻松实现。在此基础上进行预学,既缩小了学生在认知起点上的差距,教师又可以轻松驾驭课堂教学,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第二,教师不能用课前预学代替课堂教学。尽管课前预学有预学单的引领,但由于预学与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预学效果不同,所以部分学生无法通过预学消化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落实教学目标,并适时突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
2.优化预学方法
第一,教师应使用“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扩一扩”这一递进模式。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一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找出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思考自己是否能理解,然后带着表层印象去阅读教材。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到上课时认真听讲,并参与课堂讨论。这种带有明确目的性的听课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将自己在预学时习得的知識在课堂中交流展示,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预学方法。如对于概念性的预学,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提炼概括,再通过画图等实践方式感知概念,并结合教材内容预习,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当主讲,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思维碰撞中获得新知;对于计算类的预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分步研读课例,并通过“练一练”来检验学生预学的效果。学生一旦掌握了预学方法,就会形成良性循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分层预学要求,做到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里的“人”,一是指教师,二是指学生。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解读、对教材的创设重组能力和对预学目标的设定都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选取或重组教材内容,对学生提出预学要求,让学生在预学与课堂学习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活动中互相促进。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预学单的设定与预学要求的提出,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这是学生进行自主有效预学的前提,更是课堂中小组合作、教师评价的着力点。
在设定预学单或预学目标时,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对于学困生,教师可对他们降低要求;但对于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更高的预学要求。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尽所能,各有收获。
总而言之,有效的预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捷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预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预学习惯,带领学生走进课堂,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厚德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