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语境,感受古诗“四美”

2017-09-04张灶瑾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意境美古诗

张灶瑾

【摘 要】小学阶段是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审美体验的最佳阶段。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古诗。究其缘由,主要是教師教学古诗的方法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应该从节奏、音韵、结构、意境等方面进行古诗审美教学,并针对不同学段在内容上有所侧重。

【关键词】古诗 节奏美 音韵美 结构美 意境美

经典古诗不但能给人们带来审美上的享受,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个人内在的修养以及精神力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可以发现,总目标以及各个阶段性目标都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古诗学习主要关注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如第三学段对诗歌的教学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也就是说,古诗的语调、韵律、节奏、内容、情感等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古诗审美教学。

一、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从声音角度来说,节奏有长短、高低、轻重、疾徐之分。格律诗的音调节奏比较固定:五言诗,停顿方式一般为二、二、一;七言诗,停顿方式一般为二、二、二、一。从语义角度来说,由于语法结构和语义的不同,节奏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小学阶段安排五言绝句共8首,七言绝句共32首,七言律诗1首,词7则,五言古体诗1首,四言古体诗一个片段。由此看来,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中,绝句占了80%,而七言绝句在所有绝句中又占了80%。可见,七言绝句是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让学生在按节奏朗读时,停顿的时长千篇一律,这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对古诗美感的体验,而且会打消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对古诗产生厌恶。

下面就以七言绝句《望天门山》(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一般的停顿方式是: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指导朗读时,我们还要结合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和轻重以及情感的疾徐。因此,可作如下改变:

天门—(平)中断(干脆有力)楚江—(平)开(干脆)

碧水—(平)东流(干脆有力)至此回(干脆)

两岸—(舒缓)青山—(柔美)相对出(舒缓)

孤帆一片(稍快)—日边来(舒缓)

这样的改变和具体语境下的朗读要求是分不开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古诗朗读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意识到古诗朗读并不是一种单一、重复、机械的过程。它需要调动人的一切感官,需要根据诗意、诗情、诗境去体会。

二、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押韵。古诗中的韵,指的就是汉语拼音里的韵母。诗句中末尾字的韵母决定一首诗的“韵”,因为位置在句子结尾处,因此也叫“韵脚”。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有自己的押韵规律。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朗读时,我们一般对于韵脚要读得重点,而非韵脚读得轻点。韵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旋美。

古诗还讲究平仄,它强调的是声调的抑扬: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古诗中的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的说法。也就是说,一句诗之内平仄之间要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平仄要一致。这一平仄要求,构成了古诗的旋律美和音韵美。

古诗可入乐,在课的尾声,还可以安排学生听相关古诗编写的音乐,让学生再一次感受这种旋律美和音韵美。

同时,古诗还讲究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只要知道古诗中的对仗讲究词性相对、字数相对即可。对仗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了词语的表现力,形成了整齐优美、和谐悦耳的效果。

三、感受古诗的结构美

古人将古诗的结构称为章法,即所谓的起、承、转、合。要体会古诗的结构美,可以从了解结构中的“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它适用于绝句、律诗。大致可分成以下三种: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情景交融。这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又能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起到辅助作用。人教版教材中的古诗以先景后情的居多。

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农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呈现了儿童捉蝶时的背景: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边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尚未长出。“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点明这是暮春时节。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了儿童捉蝴蝶的欢乐场面。

再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此诗前两句写明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从干净整洁的道路到种满翠绿杨柳的客店,画面色彩清新明朗,这是送别的自然环境。这一送别是深情的,是难舍的,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并不是那么黯然,反而流露出明快的基调。后两句是主人有感而发的劝酒辞,情感非常浓烈,表现了朋友之间深挚的惜别之情。

古诗的结构还可以通过句子的语气区分。在一些完全不对仗的诗句中,一、二两句是表示陈述语气的肯定句,三、四两句不是变成疑问句,就是变成祈使句,或者变成否定句。它们总是追求语气的变化。

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是感叹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是否定句。又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是祈使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是否定语气。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是疑问语气。

从中年级开始,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时渗透以上内容,引导学生赏析。

四、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讲究意境,意境美是古诗的重要审美特征。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是鉴赏古诗的最终目的。而对古诗意境美的感受是建立在对古诗的理解之上的。方法很多,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们主要是教会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抓住意象,通过想象、联想、还原、比较等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诗的首联和颔联时,我们让学生抓住关键词“知、乃、潜、细”等,通过对春雨绵绵和大雨滂沱的比较,得出夜晚春雨的特点:春雨来得那么及时,它滋润着万物。又通过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体会在诗人生活的那个环境中,春雨对百姓的重要性。因为那是农耕时代,当时正逢“安史之乱”,又连年旱灾,庄稼经常颗粒无收,因此看到春雨的悄然到来,诗人肯定是欣喜的。在教学颈联和尾联时,可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春雨滋润下万物的生机勃勃以及诗人的喜悦之情。

古诗光读是感受不到诗的美的。教师只有在大量图片的展示和语境的创设之下,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很多时候,教师都是直接将参考书上的答案告知学生,让学生背诵下来,学生在情感上并没有得到升华,更不用说体会古诗的意境,这只是对参考答案的一种机械复制。这样教学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古诗,觉得这是一种负担。

其实,很多写景的诗句意境都特别美,我们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抓住这些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在体会古诗的意境中学会感悟的方法。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老朋友之间的情深意长,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1.感知路的难行。

师:这就是阳关的路(指着地图),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拓展阅读唐代诗人岑参的古诗《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路的难行。出示大量图片让学生感受视觉冲击。

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相关的地理知识也不了解,教师通过呈现文字和图片让学生感受阳关路的艰辛。

2.创设情境,感受依依不舍之情。

师:五年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等不到元二回来的那一天,再也没有机会和元二一起聊天了。这酒一喝,就是永别啊。他们将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配乐《阳关三叠》,朗读整首诗。

教师的导语很重要,当学生知道这将是永别,他们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再加上《阳关三叠》的伴奏,学生再一次在读中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不舍之情。

當然,不同学段,古诗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在低中年段古诗教学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美。到了小学高段,我们不需要再将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作为教学的重点,古诗的结构美可以让学生适当接触和感受,而将体会古诗的意境美作为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光潜.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李黎.诗是什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7]陈琴,华一欣.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M].北京:中华书局,2011.

(浙江省台州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317000)

猜你喜欢

意境美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古诗鉴赏,你不得不熟知的答题模式
珠宝设计中意境美的表现技巧探索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
隋·智永正书《千字文》集古诗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