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模式下的个性化教育
2017-09-04黄俭张传萍
黄俭++张传萍
个性化教育是以尊重差异为前提,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自由、独特而充分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我国个性化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依然存在着学习资源和教育模式千人一面,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
我们现处在工业4.0时代,工业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型。水木然在《工业4.0大革命》中提出商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即金字塔似的传统模式、辐射条似的电商模式和网状型的微商模式。如今的商业格局就是颠覆前两种模式转向网状型的微商模式,这是移动互联网最具有生命活力的商业模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自我中心化”以及“体验分享化”的需求。我们可以用微商模式来反观我国的教育模式,应对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给个性化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加速个性化教育发展的步伐。
思维与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教育还处在以三级课程管理的传统金字塔模式为主,兼有“三通两平台”辐射条式的电商模式,鲜有网状型的微商模式的状态。上述三种模式正好反映了个性化教育发展进程。
在个性化教育发展之初,尊重学生差异、个性和需求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个阶段称为“因材施教”。电商模式下的个性化教育,给学生推送多样化的资源,这个阶段依然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学生自身需求。在个性化教育后期,学生需求和主体性地位凸显,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个性化教育,赵炬明教授针对传统教学三中心,提出了“学生发展”“学生学习”以及“学习效果”的新的教学三中心,教学由原来重视知识转向学生的心智训练,教师由原来只研究教材转向研究学生发展、学生学习以及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创造能力。微商模式下的个性化教育就是突出学生的个体需求,由原来关注教师“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学”,这个阶段称为“以学定教”。(参见图1)
微商模式借鉴到教育领域,就是让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iPad等信息移动终端设备,以移动互联网上的社交工具如微信、微博、微商城(微店)为基础开展的自主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和部分教育企业进行了一些尝试,为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技术支持,使得一对一教学、在线教育、弹性学习、泛在学习、个性化辅导等教育形式得以出现,成为未来个性化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以学生需求推动: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在微商模式下,教育资源和服务提供的过程将被颠倒,以前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提供什么,学生就被动接受什么,传统教学坚持“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实质是知识传授。现在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学习者全方位的信息,根据学生的需求订单,然后进行定制化提供。信息的提供是基于学习者自身需求,因此,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过程,是一种个性化学习。
教育环境的改变:从课堂学校到智慧环境。传统的教育工具以固定的活动场所教室为主,利用固定互联网辅助教学。微商模式以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为技术基础,突破了教室限制,为个性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智慧环境。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增添情境成分,学生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真实生活世界相衔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世界是开放的》这本书开篇介绍了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考古挖掘课程,考古挖掘地点位于阿富汗南部地区,常年饱受战争蹂躏,异常危险。戴维·托马斯借助自身设备,根本不用亲临考古现场,在网上学习了考古课程。随着教育技术的移动性、连接性和丰富性,所有学生都可以拥有智慧环境,从而通过网络予以记载和传播,分享和保存生活经验。
思维方式的变化:融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微商本质上是满足人们碎片化生活方式的一种商业模式,它能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微商模式借鉴到教育领域里,就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泛在学习,即任何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让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中的个性化教育进行无缝对接。学生在校外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不受限制,自由选择,缓解学生校外培训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培训成本高等社会问题。
学生角色的改变:从消费者到创造者。随时分享是微商模式重要的特点之一,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定制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系统界面、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还参与学习内容等方面的设计,随时发布自己的学习体验,与他人共享。尤其是当浅层的知识掌握已经被技术所解决之后,学生能够利用現有的知识再创造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创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创客”了。
微商模式个性化教育的过程框架
微商模式最大特点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更加灵活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总结微商模式下的个性化教育有6个关键点:识别个性、学生定制、目标诊断、建立模型、服务支持、监测评价。
识别个性。识别学生个性特点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和人之间存在不同的、各自独立的认知方式,每个人具有不同的认知强项和对应的认知风格,人的智能至少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灵性智能等方面,由此提出了建立在人类智能多样性基础上的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运用Felder-Silverman等学习风格量表在线测试获取学生的学习风格类型,一些自适应教育媒体已建立了与学习风格对应的用户模型,如INSPIRE、ARTHER、AES-CS系统,以便学生获得更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学生定制。外部对学生个体特征识别和判断后,为了揭开学生真正个体需求,学生要基于自身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思维方法等因素,对外部识别个性的特征信息进行加工、选择、创造,也就是对外部信息的一个确认、修改、创造的过程,然后提出自身需求定制。这个阶段体现人之成为主体以及独立个体的性质,识别个性和学生定制融合在一起,才是学生个人认可的个性属性,个性化教育才能从学生角度实现以学定教。若没有学生自我参与,外部信息就不能自发地进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目标诊断。为了保证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当外部个性识别和学生定制后,学校要结合教育目标来提供个性化教育。辨别哪些个性品质是良好的,哪些个性品质是有缺憾的。对此,学校要根据教育目标,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采取补救性、拓展性以及延伸性策略,实施以学定教。
建立模型。平台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收集、处理和分析学生定制的学习资源信息,根据收集的学生信息以及教育目标,建立用户个性化学习模型,从而针对性的辅导和推送资料。
服务诊断。平台随时跟踪学生学习进展,提供与其个人需求匹配的服务风格、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学生何时何地需要服务,平台就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就打破了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以学生需求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服务过程并按照自身需求掌握、选择服务过程。
监测评价。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分析每个学生学习轨迹的大数据,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特点、思维问题,总结数据背后隐藏的学习规律。监测评价贯穿识别个性、学生定制、目标诊断、建立模型以及服务支持整个过程,实施动态监控,发现问题实时预警更正,预测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见表1)
个性化教育需要的现实保障
个性化教育吸收微商模式的有效经验,让现有的基于微商模式个性化教育扬长避短,除了基于无线网建立过程框架之外,还要学校、教师、学生与教育企业共同努力,为提高个性化教育效果提供现实保障。
充分认识微商模式的借鉴意义。应试教育下的统一标准已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而当前的个性化教育实践,面临着成本、范围、时空等方面的限制,微商模式的去中心化、開放性、个性化、碎片化、共享性等特征,将可以突破当前个性教育面临瓶颈,成为个性教育可供借鉴的经验。因此,学校在开展个性化教育时,要突破固定互联网,从移动互动网,无线网络、微商模式等吸收经验。
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微信系统。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但大多集中于学校简介、招生、通知公告、校园新闻、成绩公布等等,是固定互联网学校网页的搬家,面向大众,重在宣传学校,并不是学生的学习平台,更不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我们可以借鉴微商商业模式的经验,利用移动互联网以及微信等技术手段,和有教育微商经验的企业合作,构建个性化教育框架,改革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可以通过与相关利益者签署协议、保障足够的带宽容量、安全问题保障等政策,允许学生自带设备到课堂,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可用的信息技术终端,让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以及校园的新常态。
保证教育平台上的资源质量。基于微商系统的教育平台,要加强教育资源设计的多元化,保证质量,才能发挥线下教育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首先,针对学生个性需求设计。龚海燕由于自己找不到对象创办了世纪佳缘,自己英语口语不好创办了91外教网,91外教网运行两年后被其他教育企业收购。这说明创办者的痛点并非顾客的痛点,创办者定义的需求不一定是真需求。教育资源的设计要从学生个性需求出发;其次,保证质量,以质取胜。传统教育机构拥有教学资源,而信息技术公司拥有信息技术开发人员,两者相互合作,共创优质资源;最后,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发布质量分析报告。基于微商系统的教育质量的好坏,不再局限于学习者的口耳相传以及平台的广告宣传,而是通过第三方的质量分析报告,树立平台的质量从而吸引顾客。
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商模式下的个性化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定制化的内容、学习状况评价以及有针对性的辅导。这就要求信息技术与个性化教育深度融合。学习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重塑教师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智慧环境支持及策略,努力探索如何将学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和个性有机结合;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并随时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教学不再以“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要由以教材为主,转变为教材与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行;教学方式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变为多种方式并存,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研究的学习都是基于平台的有效学习方式。
【作者简介:黄俭,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张传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娜娜)